当前位置 首页 隋丽娟说慈禧 隋丽娟说慈禧 第二十七讲 慈禧大葬

《隋丽娟说慈禧》隋丽娟说慈禧 第二十七讲 慈禧大葬

作者:隋丽娟 字数:6010 书籍:隋丽娟说慈禧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离开了人世,可是仅仅过了二十个小时,慈禧也暴死宫中。慈禧是怎么死的?对于自己的死,慈禧是否有所预感?她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呢?

  一据《慈禧外纪》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晚,慈禧在获知光绪帝已处于弥留之际的消息后,依然能“神气安和”地安排光绪帝的后事,“至晚乃获休息,虽极辛苦,而体气反较佳。翌日,仍于六钟起召见军机与皇后、监国摄政王及其福晋即荣禄之女”。与众人谈话多时,以新帝之名谕示: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太后。并议筹大行皇帝(光绪帝)的丧仪,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等问题。“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醒来以后,自觉身体不支,急召皇太后(隆裕皇太后)等人安排后事。据记载,慈禧当时“吩咐各事,从容清晰,仍如每日办理国事之状”。随后,体力渐渐不支,既而进入弥留状态,御医张仲元、戴家瑜“请得皇太后六脉已绝,于未正三刻(下午一点四十五分)升遐”。

  早晨还能从容处理朝政的慈禧未见任何足以致死的病症,为什么下午就突然地死去?难道是她已经得了不治之症却秘而不宣吗?细细翻阅这一段历史,我们发现慈禧对于自己的健康与长寿颇为自信,没有发现她得了什么绝症。有两件事情特别说明问题。

  一件事情是慈禧对于自己能够高寿非常自信。

  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已经操持国家大政四十七年,虽然期间也曾有过几次患病的经历,但直至晚年,身体也没有什么大恙。《慈禧外纪》载:慈禧“虽以七十之高年,而毫不呈衰老状者也。然此外亦无大病,精神尚好,语言如昔,仍每日勤劳国政。太后常自言能享高寿”。慈禧即使已经到了七十的高寿,身体依然硬朗,精神依然矍铄,没有老态龙钟的迹象。因此,她有足够的信心认为自己可以长寿延年。

  一件事情是慈禧对于皇位继承人的安排依然以自己可以垂帘听政为前提。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垂危阶段,慈禧开始考虑皇位继承人问题。在光绪帝病情日渐加重期间,慈禧对于皇位继承人的设计与安排,还能体现出她要继续垂帘听政的迹象。

  《慈禧外纪》记载了十九日仪鸾殿御前会议的情况,由此我们不难观察到慈禧决定的真实目的。

  会议开始后,慈禧“说话仍如往日,声音宏亮坚厉,其坚强不改常度,见者皆惊!有人述当日会议,全由太后一人主持。与议者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袁世凯、张之洞、鹿传霖、世续等。太后曰:现在时候到了!须照皇帝即位时之上谕,为同治皇帝立嗣。我的主意已定,但想跟你们商量,看你们的意思同否?庆王等主张立溥伦或恭王(溥伟),言溥伦尤合,以其道光皇帝长支传下也。醇王似同意此议。其余诸人则主张立醇王之子(溥仪)。太后闻诸人议后,发言曰:以前我将荣禄之女说与醇王为福晋,即定意所生长子立为嗣君,以为荣禄一生忠诚之报。今既立醇王之子为嗣君,即封醇王为监国摄政王。此时乃下午三记钟,逾两钟,此幼主遂入宫,醇王送之”。

  从以上慈禧决定皇位继承人的过程来看,我们发现以下两个问题:

  1、慈禧十分重视皇位继承人血缘

  溥仪是醇亲王奕的孙子。醇亲王奕共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夭折,两个过继给旁支,载湉做了皇帝,身边只剩下五子载沣,他是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的儿子,醇亲王奕死后,载沣袭承醇亲王位。载沣的福晋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精心安排的,她是荣禄的女儿,由于受到慈禧的喜爱,遂被慈禧收在宫中为养女,她就是溥仪的母亲。所以,慈禧在安排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十分注重爱新觉罗与叶赫那拉家族之间的关系,从这一目的出发,醇亲王奕的后代里出现了两位大清皇帝。

  2、决定方式与三十四年前如出一辙

  仪鸾殿御前会议上,虽然庆亲王提出了对皇嗣人选的意见,但慈禧再一次主导了皇位继承人选,她不容质疑地决定“立醇王之子为嗣君”,不足三岁的溥仪(出生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继承皇位。这一幕与同治十三年同治帝死后,慈禧在西暖阁御前会议上决定皇嗣时的情形几乎相同,当时也是同样坚定不移的口吻,“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慈禧与慈安)同一心,汝等敬听”。(《翁同龢日记》)从不足四十岁到七十四岁,三十四年的岁月消磨,似乎从来没有磨蚀她对权力追求的执著渴望,那种确立皇嗣继承人的坚定方式,没有任何改变。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清楚地发现,慈禧在死前不足二十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任何身体不支或精神不足的迹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慈禧暴亡?

  二

  探寻慈禧真正死因的重要资料,是保留至今的慈禧脉案。在这份资料中,我们发现光绪三十年以后,古稀之年的慈禧,小病不断,主要为喘咳、腹泻、肠胃不和等病症。御医们常用“益气理脾之法调理”,虽然没有显效,但这些病对于慈禧的生活起居以及处理朝中事务来说,并未有太多的影响。然而,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以后,她的病势有略略加重的趋势。据是月初六日御医陈秉钧的诊病记录:

  “皇太后寸关漓象渐起,细而带弦,右部关上尚见滑弦,仍欠冲和之气。大致厥阴为起病之源,脾胃为受病之所。嘈杂见减,饱暖频仍,寤寐尚和,胸胁震响。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从这个脉案可知,慈禧原有脾胃之病并未痊愈,并有加重的迹象。

  由于连续腹泻所导致的慢性消耗,七十多岁的慈禧体力下降很快。正如在遗诰中所述的那样:“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同时,慈禧恋栈权力,即使身体不适,依然忙于公务,难以静养,以致“迁延日久,精力渐惫”。从《内起居注》中也可见到,这一时期慈禧虽患有慢性腹泻,但政务活动仍很频繁,经常临朝接见大臣,商讨政务,或批阅奏折,发布谕旨,数量很多。

  以十月十五日以后为例,计:十五日批出庞鸿书、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陈夔龙等人折、片、单共十件:十七日批出杨士骧等人的折、片、单共二十五件,发谕旨五道;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的折、片、单共十五件,十九日批出锡良等人的折、片十九件,发谕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务部的折、片、单共四件,发出谕旨五道(《随手登记档》)。

  慈禧病情出现大的变化是在她七十三岁的生日以后。

  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七十三岁寿辰,宫廷内外,依照惯例举行大规模庆典。由此,她的活动骤然增多。初十、十一两日,白天参加庆典及宴筵活动,而且迷恋京剧的她又连日看戏。据记载,自初十至十五日,连续六个晚上,慈禧都在西苑颐年殿观戏,直至戏毕才还寝仪鸾殿。多日的劳累,使她本已虚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十月初十日,也就是寿辰的当晚酉刻,张仲元、戴家瑜二位御医诊病的记载是:

  “左关弦而稍数,右寸关滑而近躁。肺气化燥,胃气浊滞,脾不化水,水走大肠,以致舌干口渴,胸闷微疼,食后嘈辣,小水发赤。总核病情,郁而生热,壮火食气,得食则泻,是以精神异常疲倦。”

  十月二十日,光绪帝病危,而慈禧之病情并无显著变化。御医张仲元、戴家瑜诊视记录为:

  “皇太后左部弦而近躁,右寸关滑数鼓指。咽燥舌干,口渴引饮,时作咳嗽,顿掣两肋作疼。连用甘寒化燥之法,胃热不减,口渴愈盛。”

  而自十月十九日开始有“谷食不多”的记载,至光绪死的这一天,又有“胃纳太少”的记载,说明慈禧已接连三日饮食不正常,这对其病体的支撑十分不利。加之光绪帝死,慈禧频繁料理宫中事务,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胃不纳食,体力衰竭。所以到十月二十二日,她的病情出现急剧的恶化。御医先后三次入诊,也无法妙手回春,终于告别人世。

  根据慈禧脉案记录分析,慈禧属于正常死亡,没有意外之变。如果说她的死有什么诱因的话,很可能正如其遗诰中所言“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光绪帝之死,很可能对她的病和死有所影响,但这种影响究竟是因悲痛光绪帝之早死而致自己病势加剧,还是因光绪帝一死,政敌已除,心病已去,后顾无忧,紧张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松,致使原先本是强自支撑的病体也跟着垮了下来呢?这就不是我们所能主观推测的了。

  三

  慈禧生前尽享荣华,死后的情况又如何呢?

  慈禧死后的五天,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监国摄政王载沣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

  “大行太皇太后垂帘训政四十余年,功在宗社,德被生民。所有治丧典礼,允宜格外优隆,以昭尊崇而申哀悃。著礼部将一切礼节另行敬谨改拟具奏。”

  从上谕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含义:

  (1)治丧典礼要格外优隆;

  (2)典礼的规格要突破祖制对于太皇太后葬仪的规定。

  在监国摄政王载沣的授意下,慈禧的葬礼突破祖制并尽显优隆。

  首先,慈禧得到了一个几乎与皇帝等同的谥号。

  对于慈禧死后的谥号的确定,监国摄政王载沣指示军机处:

  “大行太皇太后功德昭著,震古烁今。现查《会典》所载后谥崇隆而又切合字样未用者已属无多,应于《会典》帝谥字样内参酌选择,敬谨公拟,以重巨典而申显扬”。

  原本慈禧死后,礼部已经拟就了慈禧的谥号,但监国摄政王载沣不满意。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后(太后的谥号亦为皇后)的谥号不许超过十六个字,有的还少,如慈安皇太后只有十四个字。可对于慈禧,监国摄政王载沣却打破了祖制,不仅在原有的“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十六字上再加字,而且要在帝谥中参酌选择。于是,慈禧的谥号在保留了原来的十六个徽号以后,又选择了只有皇帝方可使用谥字,最后加到二十二个字,可谓空前绝后。

  按照《会典》,前面加上了“孝钦”(清朝皇后追谥的第一个字固定为“孝”),后面加上了“配天兴圣显皇后”(“显”在“皇后”之前,它是按皇帝尊谥照列,咸丰帝谥号“显”,于是慈禧最后三个字为“显皇后”)。

  孝钦显皇后(慈禧)谥册慈禧生前权力大过清朝任何一个皇后,死后的谥号之长亦遥遥领先,独占鳌头。

  其次,慈禧葬礼的规模声势浩大。

  慈禧死后,她的金棺先殡于宁寿殿,后移至煤山脚下,等待吉日奉安东陵。从慈禧死至她被奉安东陵的一年间,祭祀一直没有间断,而且十分隆重。

  宣统元年八月十五的一次祭祀活动,就非常说明问题。

  这一天,监国摄政王载沣命人将用纸扎成长约一百五十尺(50米)的大船,置放于紫禁城外,船上扎有侍从、太监、仆妇及一切器用,设有宝座,其旁环跪身穿礼服的官员,一如平日召见臣工的模样,监国摄政王载沣以皇帝的名义在船前祭祀,祭后举火焚之。

  1909年11月27日,英国《太晤士报》记载了慈禧出殡时的盛大场面:

  “十一月五号之晨五钟时,乃钦天监选定大行皇太后金棺由宫中奉安于东陵之日。一切情形与前西历五月大行皇帝奉安之礼略同;唯军队更多,装饰更美,警吏亦更整齐,故其景象尤为阔大。然有一欠缺之点,即大行皇帝奉安之日,天气晴明,此次则浓云密布,甚为寒冷。……金棺初以八十四人抬之,此乃过城门时最多之数,出城则加为一百二十人。前行者为监国摄政王及诸王公贝勒、军机大臣等,后为骑兵一队,再为骆驼等。驼载帐棚及行宫用具。由京往陵,须行四日,以备晚间支帐,为金棺暂安之处也。又后为伞队,皆庚子年由西安回銮时,百姓恭送者,安葬后皆烧之。又后为喇嘛,最后为銮仪卫一队,执祭器佛幡旗帜等。全队中有三乘极华丽之舆,罩以黄丝之帘。一切装饰,均为龙凤花样。有两乘与太后平时所乘者相同,此亦备在陵上焚烧者。统观全队,炫耀威严之景,使人印于心而不忘。自中国人言之,唯唐之武后或能与此比耳。”(转引《慈禧及光绪宾天厄》)

  四

  慈禧墓坐落在北京东北遵化县清东陵的昌瑞山南,与慈安的墓并排而立于咸丰帝定陵东侧,统称定东陵。慈禧埋葬在东边,称菩陀峪定东陵;而慈安埋葬在西边,称普祥峪定东陵。两陵之间仅隔一道马槽沟。为什么人们习惯称呼的“西太后”慈禧陵墓却位于人们习惯称呼为“东太后”慈安陵墓的东侧?是不是慈禧再一次利用手中的权力凌驾于慈安之上?

  慈禧地宫

  人们常常称呼的“东太后”、“西太后”之名,是依据她们生前所居住的宫殿在紫禁城中的方位而定的,慈安住在东六宫的钟粹宫,慈禧则住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一东一西,为了便于区别,于是人们就在私下里把慈安称为“东太后”,把慈禧称为“西太后”。这一称谓,也似乎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为大,西为小”的成规。然而后妃葬位的尊卑是与皇帝葬位的远近而定。慈安入宫不久即被咸丰帝册封为皇后,而慈禧十七岁进宫时只是一位贵人,咸丰帝死于承德时,她也只是一位贵妃。只是因为儿子载淳是咸丰帝唯一皇子并继承皇位,慈禧才“母以子贵”,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慈禧即使与慈安同时垂帘听政,但由于宫中位置的差别,慈禧地位依然要位于慈安之下。同治十二年(1873),两宫太后在选择“万年吉地”的时候,依据这种宫中地位的差别,靠近咸丰帝定陵的普祥峪自然归属慈安,而慈禧只能葬于距定陵稍远一些的菩陀峪。

  慈禧与慈安选定陵址以后,随即破土动工,经过六年的大兴土木,两座耗资巨大的陵墓相继完成,无论是规模还是装饰,在清代的皇后陵寝中均属上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陵墓竣工十六年后,也就是在光绪二十一年,慈禧竟然决定重修陵墓:主体建筑全部拆除重建,附属建筑也揭瓦大修。慈禧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慈禧一向崇尚奢华、注重享乐,以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而著称。为了自己的享乐,她不仅在衣食住行上竭尽奢侈之能事,还置国家与民族的安危于不顾,挪用海军军费重建颐和园,供自己享乐。对于归天之后的阴宅,她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规划与设想。

  其次,慈禧不甘心于屈居人后。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依慈禧的身份、地位,理应稍逊慈安一筹,在陵寝规制上也会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体现等级差别。然而,鉴于慈禧的特殊身份,她的陵墓无论在规制与质量上都与慈安难分伯仲,她本应心满意足。但是,慈禧并不满足,无限膨胀的自大心理与无法遏制的贪欲,使她不能甘心于与慈安比肩。既然在葬位的选择上必须屈于慈安之后,就要在陵寝的建筑与装饰上超过慈安,以显示她的与众不同。

  慈禧陵的重修工程历时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结束。重建后的隆恩殿与东西配殿,在建筑材料的贵重、工艺的精湛、装饰的奢华等方面均居于清朝皇后陵寝的首位。即使是与清朝皇陵相比,某些皇陵也要比她逊色很多。

  慈禧不仅使她的陵寝建筑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她的随葬品之奢华也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慈禧的随葬品分为两部分:生前置放于墓中金井里的珍宝与下葬时的随葬珍品。

  据清宫档案《大行太皇太后升遐纪事档》记载,慈禧生前先后向金井中放了六批珍宝。

  第一批放于光绪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当时慈禧陵尚未正式竣工。放入金井的有:金枣花扁镯一对、绿玉福寿多三配件一件。

  第二批放于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二日,有:红碧镶子母绿彆子一件、红碧长寿字佩一件。

  第三批放于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十九日,有:正珠手串一盘、黄碧葡萄鼠佩一件、红碧彆葫芦蝠佩一件、绿玉佛手彆子一件、红碧双喜佩一件。

  第四批放于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八,有:白玉灵芝天然小如意一柄、白玉透雕夔龙天干地支转心璧一件、红碧一件。

  慈禧死前十天,即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放入珍宝有:金镶万寿执壶二件、金镶珠石无疆执壶一件、金镶真石玉杯金盘二份、金镶珠杯盘二份、分雕通玉如意一对。

  三天以后,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慈禧又命人将下列珍宝送入金井:金佛一尊镶嵌各种珍珠二百六十九颗、玉佛一尊、正珠念珠二盘、雕珊瑚圆寿字念珠二盘、珊瑚念珠一盘、玉寿星一尊。

  慈禧下葬时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他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据他和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一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二十七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二百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八尊,玉石十八罗汉,共计七百多件。安葬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二千二百块填棺。

  而按“内务府簿册”载,殓入棺中珠宝玉器有:正珠、东珠、红碧、绿玉、珊瑚寿字、珊瑚喜字、珊瑚雕螭虎、龙眼菩提等朝珠;大正珠、正珠、东珠、红碧、绿玉、珊瑚圆寿字等念珠;绿玉兜兜练;正珠挂纽;金镶正珠、金镶各色真石珠、金镶珠石、金镶各色真石、白钻石葫芦;金镶红碧正珠、金镶藤、镀金点翠穿珠珊瑚龙头、白玉镶各色真石福寿、绿玉镯;正珠、东珠、金镶正珠龙头等软镯;绿玉、茶晶、白玉皮、玛瑙等烟壶;洋金镶白钻石、洋金镶珠带别针等小表;洋金镶白钻石宝桃式大蚌珠、白玉鱼蚌珠、白玉羚羊等别子;白玉透雕活环葫芦、绿玉透雕活环、珊瑚鱼等佩;汉玉珞、汉玉仙人、汉玉洗器;白玉猫、黄玉杵、汉玉针、汉玉羚羊、雕绿玉扳指;蓝宝石、红碧、紫宝石、祖母绿、茄珠、大小正珠、绿玉、蚌珠、绿玉镶红碧亚等抱头莲;珊瑚绿玉金镶红白钻石等蝙蝠;金镶红白钻石蜻蜓;金镶白钻蜂;红碧、绿玉穿珠菊花;金镶各色珠石万代福寿;金镶钻石等冠口;金翠珠玉等佛手簪;绿玉、珊瑚、红蓝宝石、红白钻石、祖母绿等镏;黄宝石、钻石、红碧、白钻石、大正珠等帽花。

  以上哪一个记载更加真实可信,今天我们已很难确认。由于在她死后十九年,她的“万年吉地”被军阀孙殿英炸开,不但尸骨尽遭暴露、羞辱,随葬的奇珍异宝也被洗劫一空。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只留下孤独的荒冢任后人评说。

  慈禧遗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