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临的风险,柳传志说道:
“在谈判和梳理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就非常清晰地分析出风险所在,而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控制的。
第一,客户是否会流失的问题。未来的5年里,我们将继续使用IBM的品牌。CEO以及销售团队并没有更换,这会给客户一种延续与IBM产生交易的熟悉感;另外应史蒂芬·沃德(原IBM个人系统集团资深副总裁,将在联想集团正式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之后,出任CEO一职--作者注)的要求,我们把销售总部设在纽约,这也是为了留住客户。
第二,员工是否会流失的问题。IBM方面有很多优秀的员工,经过了解,他们现在觉得有了一个好的发展空间,会感到非常愉快。
第三,业务整合的问题。联想这些年在管理规范上,已经向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在这次谈判和业务梳理中,双方的沟通非常顺畅,我们很有信心。
第四,是一些法律上的问题。因为走出去之后,我们要面对许多国家和地区,要面对这些不同区域的法律和文化,这个对我们来讲可能相对生僻一些,需要再多做一些准备。
第五,文化的磨合。根据我们的经验,最难磨合的是高层的磨合,高层的融合就是杨元庆与史蒂芬的配合,这段时间他们一起工作,配合得非常好。”
由此看来,联想为此次收购做了非常详细和周密的调查,真正做到了不打无准备之仗。其实,几年前,就曾有收购IBM的动议,但联想人认为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才搁置了这一动议。现在柳传志面对央视的采访,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正是准备,给了他充分的底气。
确实如此,联想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已经将这次收购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而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高度重视准备的柳传志。他将塑造企业比喻为盖房子,房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墙是管理能力,准备就是房子的地基。要想让房子牢固,地基就必须打好。
柳传志曾经说过:“我从不干被人称作勇气可嘉的事。”没有做好准备的事,哪怕再诱人,他也不会去冒险。正因为如此,当多数国内企业家仍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时,柳传志已就普遍困扰中国企业的生存、改制、交接班等一系列问题,给联想找到堪称业界典范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准备的力量。
现在看来,要想在竞争中走在前面,关键并不在于走得早,而在于在整个行进的过程中都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你走得快、走得稳。
想走在前面吗?那就先系紧鞋带,做好准备吧!
找到一双适合我的鞋,然后系紧鞋带儿,这就是我跑得最快的原因。
--刘易斯
二、企业不需要蛮干的人
毫无准备的蛮干还不如不干,任何企业都不会需要这样的人。
曾几何时,“策划”这两个字被许多企业天天挂在嘴边,对它几乎到了迷信的境地。好像无论什么企业,只要经过好的策划,马上就会脱颖而出,从此挤入一流企业的行列。
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个好的策划方案,一个新颖的创意,确实会使企业在某个阶段得益。但如果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流企业,仅仅依靠策划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它身上的企业是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最后也只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来:巨人、三株、亚细亚、秦池、爱多、飞龙……他们现在只能作为反面教材来给其他企业以警醒。
曾经风光无限的亚细亚,就是因为在资金和人才上缺乏准备,最后黯然陨落。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亚细亚在开业时的策划是非常有创意的。不但通过豪华装修、鲜花绿草、人工瀑布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在全国商场中,亚细亚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每天清晨,商场门口的升国旗、奏国歌仪式成为当时郑州最著名的景点。他们还花了几十万元在郑州的各大媒体进行宣传,其中广告语:星期天哪里去--亚细亚!更是成了当地妇孺皆知的口头禅。
强大的宣传攻势和耳目一新的购物感觉使亚细亚很快就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仅仅7个月时间,亚细亚就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1990年,亚细亚的销售收入达到1.86亿元,实现利税1315万元,跨入全国大型商场50强的行列,名列第35位。
1993年9月,针对外商开始大规模进军我国零售业的现状,郑州亚细亚商场扩股为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制订出宏大的发展规划:到2000年前,亚细亚的目标是形成以零售业为龙头,以金融证券和房地产业为两翼,以实业开发为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在全国商界排名第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最大企业前10名,成为对中国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托拉斯。
从1994年5月到1996年2月,亚细亚先后成立了15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然而,在亚细亚急速扩张的时候,他们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准备不足却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当时,无论是在资金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方面,亚细亚都不具备开十几家大型商场的实力。对于亚细亚而言,自有资本总额不过4000万元,却要进行投资近20亿元的超级大扩张,风险可想而知。更何况亚细亚的全部分店都是自己进货,自己经营。这对企业自有资金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亚细亚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