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粼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生平 七零一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李白生。
七零五年 (中宗神龙元年)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七一零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岁。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七一五年(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渴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七一八年(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
七二零年(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出游成都、峨嵋山。谒颋于成都。颋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七二一年(开元九年)李白二十一岁。春归家昌明。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七二四年(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七二五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春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相遇。夏游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内)、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秋游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七二六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七三一年(开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七三二年(开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七三三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七三五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岁。五月应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秋,滞留太原。
七三六年(开元二十四年)李白三十六岁。春在太原,曾北游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南下洛阳与元丹丘相逢。秋,至篙山元丘处,结识岑勋。南返途经襄阳时,与孟浩然再会。是年杜甫二十五岁。在齐鲁燕赵一带漫游。
七三八年(开元二十六年)李白三十八岁。春,又出游南阳、篙山(元丘的居所)、陈州、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
七三九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三十九岁。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苏省宝应县)。夏,漫游于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秋,逆长江西上,经当涂(今安徽当涂县),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适逢王昌龄被贬滴岭南(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二人会晤。冬,自巴陵归安陆。
七四一年(开元二十九年)李白四十一岁。居东鲁,与韩淮、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河等隐于祖徕山(在今山东省州市北部),纵酒酣歌,号称“竹溪六逸”。又以学道为事,意欲出游越地。
七四二年(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四月,游泰山。夏,与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县),欲游越中。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长安。与太子宾客相遇,贺以“谪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七四三年(天宝二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七四四年(天宝三载)李白四十四岁。春正月,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初夏,与杜甫识于洛阳。旋往开封,请北海高天师授其道,决心遁入方外。秋,与高适、杜甫共游梁宋(在今河南省)。冬,北往安陵(唐属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吴桥县北),乞盖寰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还归任城。
七四五年(天宝四载)李白四十五岁。春在任城。杜甫来东相方。二人同游于任城一带。夏,与高适、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济南。秋,与杜甫复会于郡(今山东省曲阜市),二人同游甚密。秋冬,在鲁郡别杜甫,游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七四六年(天宝五载)李白四十六岁。春,游鲁郡。卧病任城甚久。秋,病愈,又游于鲁郡。是年自春以来屡有南游之念,终于秋末启程。至宋城,又游梁园(汉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御苑,又名兔园),旋到扬州。
七四七年(天宝六载)李白四十七岁。春在扬州。旋至金陵,遇崔成甫。南下途中经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秋到越中,往会稽吊贺知章。登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台州天台县西)。冬返金陵,此后二年,留居金陵。
七四八年(天宝七载)李白四十八岁。春在金陵,夏至杨州,秋游霍山(今安徽省六安县南),冬到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谒见江太守昊王李抵。
七五一年(天宝十载)李白五十一岁。春在任城。秋滞留在高凤(后汉的隐士)石门山(又名西塘山,在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元丹丘居处。秋末,自开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经河北道、邺郡(今河南省安阳市)。
七五二年(天宝十一载)李白五十二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沿途留连。十月,抵达范阳郡(即幽州,今北京市)。初识安禄山跋启与边地战事之真相,颇感危险,即离范阳而去。
七五三年(天宝十二载)李白五十三岁。早春,自范阳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县东),游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县),继续沿汾水南下,入潼关(关所在今陕西省,为洛阳与长安之问的要地),登西岳华山。至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横江浦渡长江。秋,又南下游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句溪、敬亭山等地。
七五五年(天宝十四载)李白五十五岁。夏游当涂。秋游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冬返宣城。旋至金陵,获安禄山乱。门人武谔许去鲁中(今山东省)接其子女南下。分别后,自往宋城接其妻宗氏。 七五六年(肃宗至德元载)李白五十六岁。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
七五七年(至德二载)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搏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宋若思辟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曾两次赠诗宰相张镐求救。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
七五八年(肃宗乾元元年)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七六零年(肃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寻阳,再登庐山。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县西北)。岁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七六一年(上元二年)李白六十一岁。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带。靠人娠济为生,闻史朝义势力复盛,李光弼派兵镇压,再次请缨入其军幕,但因病而半道还。冬初,寄宿于当涂县令(县知事)李阳冰处。曾出游历阳,旋归当涂,卧病于斯。
七六二年(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六十二岁。早春,卧病当涂。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归当涂,病况日下,自知无望。而李阳冰又退隐在即,欲走无路,精神失常。临终之际,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十一月,卒于当涂,有绝笔《临终歌》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