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1956 苏联著名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他生于苏联加里宁州基姆里市,从1926年起从事文学创作,曾两次获得列宁勋章。他的书籍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出版。其作品主要有《毁灭》《青年近卫军》等。1956年他由于身染重病精神抑郁而自杀身亡。
法捷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атеев,于1901年12月24日出生在加里宁州基姆雷市。1908年举家迁往远东。法捷耶夫在远东南乌苏里边区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家境贫苦。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法捷耶夫和富尔曼诺夫、肖洛霍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年轻的一代进入文学界,成为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力军。1923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 《逆流》 ,1924年发表中篇小说《泛滥》。 1956年5月13日 自杀身亡。 1912至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加入共产党。1919年受党委派去苏昌游击队工作,由普通战士提升到旅政委。后来参加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乱。复员后,1921至1924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至1926年在克拉斯诺达尔及顿河罗斯托夫做党的工作。1926年底去莫斯科,此后完全从事文学工作。1926至1932年担任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领导人之一;1934年担任苏联作协筹委会副主席,作协成立后任主席团委员;1939至1944年担任作协书记;1946至1954年担任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1954至1956年担任作协书记。 当时有些作家把革命运动描写成盲目自发的群众起义,而他在早期作品中就把革命运动描写成千百万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的有组织的运动。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才的精选,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最巨大的改造”。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也是以国内战争为题材。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法捷耶夫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一系列讴歌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文章及特写集《在封锁日子里的列宁格勒》(1944)。根据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占领军进行斗争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5,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描述了青年一代和全体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机智的、奋不顾身的斗争。 法捷耶夫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他的作品的特色是把严格的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抒情笔调有机地统一起来。 法捷耶夫又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从苏共18大起连续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20大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他三次被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两次获得列宁勋章。1950年起担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曾率领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前来我国进行访问。 法捷耶夫的《毁灭》最早由鲁迅译成中文(1931),对中国广大读者起了很大的影响。此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都被介绍到中国。 法捷耶夫(1901~1956) 前苏联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父母均曾参加过革命活动。1912至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入党。1919至1921年在远东参加红军游击队,出席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见到了列宁。大会期间参加镇压喀朗施培德反革命叛乱负伤。同年秋入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年后受党派遣,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莫斯科担任党的工作,从1927年起,一直在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运动,担任“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全苏作协领导工作,1956年自杀。 他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说《泛滥》(1922)、《逆流》(1924)和长篇小说《毁灭》(1927),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它们都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以共产党员的战斗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毁灭》生动再现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边区游击队斗争生活:共产党员莱奋生率游击队与穷凶极恶的日本干涉军和白匪高尔察克展开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但幸存的19名战士临危不惧,终于杀出重围。小说精心刻画了莱奋生光辉形象,也鞭挞了美契克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动摇叛卖。鲁迅于1931年将《毁灭》译成中文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极赞美这部小说。 30年代,法捷耶夫着手创作两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四部,1929--1940)和《黑色冶金业》,前者写一个不开化的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变化;后者写苏联工业战线的斗争。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任《真理报》和新闻通讯社记者,发表充满战斗激情的政论文章和特写,1944年出版特写集《封锁时期的列宁格勒》。 1945年创作堪称其里程碑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无论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堪称是战后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克拉斯顿诺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了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青年英雄形象。 他亲自编选的文学评论集《三十年间》(1957)反映了他30年来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进行的斗争和他对一系列文学问题的见解。 作为著名社会活动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49年10月曾率苏联文化代表团访华并发表随笔《在自由中国》。 法捷耶夫的自杀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关系复杂,他是斯大林的忠实崇拜者,在赫鲁晓夫夺权并对斯大林进行不公正的翻案和所谓反思后,苏联思想界一片混乱,法捷耶夫被****撤职,受到残酷打击,最后在精神压力和对手排挤之下自杀。 他曾在30年代攻击斯大林的宴会上愤然离席。一个人寒冬半夜走路回家,被冻个半死,坚决不与反对斯大林之流为伍。 1956年5月13日莫斯科郊外的作家村来了许多车:救护车,警车,克格勃的车。苏联作家协会主席、《青年近卫军》、《毁灭》两部小说的作者阿列克塞·法捷耶夫在这里开枪自杀了。刊登在苏联各大报纸的苏共中央的讣告中写道:“法捷耶夫多年来身受嗜酒过度之苦,在抑郁状态中做出了反常之举,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家的儿子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