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焦菊隐 国籍:中国 年代: 职位:
焦菊隐(1905~1975)
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1905年12月11日生于天津,1975年2月28日卒于北京。原名承志,笔名居颖,艺名菊影,后改菊隐。早年热衷于散文诗的写作,组织绿波社等文学团体。1928年燕京大学毕业前夕,曾和熊佛西组织了《蟋蟀》的演出。大学毕业后先后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小说作品讲师等。1931年参加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后改名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第一任校长,对戏曲教育进行了改革,为京剧界培养了人才。1935年秋留学法国,193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广西大学文法学院,还导演了《雷雨》、《明末遗恨》,并和欧阳予倩一起参加了桂剧的改革,改编了《雁门关》,写了一系列关于旧剧改革的文章。1942年初去四川江安,任教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中国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同年年底至重庆,翻译了高尔基的《未完成的三部曲》,贝拉·巴拉兹的《安魂曲》,聂米罗维奇-丹钦科的《文艺·戏剧·生活》,左拉的长篇小说《娜娜》,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还撰写了《论戏剧批评》等专论。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英语系,并导演了《夜店》。1947年底创办北平艺术馆,导演了话剧《上海屋檐下》、京剧《桃花扇》。后又筹建校友剧团,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还撰写了《戏剧运动在今天》等论文。1949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西语系主任,1950年导演了《龙须沟》,以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展示了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的魅力。1952年6月调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 。1956年通过《虎符》的排练进一步探索话剧向戏曲学习和舞台艺术民族化的道路。1958年导演了《茶馆》和《智取威虎山》。此后一戏一格地导演了《蔡文姬》、《三块钱国币》、《星火燎原》、《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融汇于自己的导演创造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主要戏剧论著有《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