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亚特》中的事物大部分属于黑暗时代(公元前约1150—750年),而在黑暗时代———至少在其结束之前———还没有文字。
那么,不会写字的荷马又是如何记下这些诗篇的呢?20世纪初,哈佛教授米尔曼。帕里提出了颇为令人信服的观点,认为荷马的生活年代接近于漫长的口头诗歌时期的末期。当时的诗人们利用了现成的形容词以及格律伦的诗行和段落,从而能轻松地即兴创作六步格诗歌。帕里的说法解释了许多东西,包括史诗中用语的杂乱,但仍然没能解释荷马史诗是如何写成的———即荷马本人是否参与了写作。
8.哥伦布究竟葬于何处“新大陆”的发现者、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遗骸究竟埋在何处?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这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西班牙塞维列市和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市的市政部门都坚称,哥伦布的遗骸就葬在他们那里。为了解决这个历史疑点,西班牙的两位中学教师最近提议,可以采取DNA检测的方法来确定哥伦布遗骸的真伪。这一建议受到了西班牙和多米尼加科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遗骸多次被迁移哥伦布于1506年在西班牙的巴利亚多利德市逝世,虽然他生前曾表示希望能被葬在自己发现的“新大陆”,但由于种种原因,哥伦布死后还是被葬在了巴利亚多利德市的一座修道院中。3年后,西班牙当局将其遗骸迁到塞维列市的一座修道院。1537年,哥伦布的儿子迭戈的遗孀玛丽亚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将其丈夫和哥伦布的遗骸迁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之一———多米尼加的圣多明各大教堂中。1795年,西班牙将多米尼加的统治权让给了法国。由于西班牙认为不能让哥伦布的遗骸落到外国人手里,因此在当年将哥伦布的遗骸从多米尼加转移到古巴哈瓦那的一座教堂中安葬。
由于多次迁移,目前被埋葬在西班牙塞维列市的骨骸可能不是哥伦布本人的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战败后被迫将古巴划给美国,哥伦布的遗骸也随之从哈瓦那迁到西班牙的塞维列市。如果不是多米尼加人在1877年的一次发现,有关哥伦布遗骸的争论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当年,多米尼加人在圣多明各教堂中挖出了一个盛有多块遗骨的银色大盒子,上面还刻有“杰出和高贵的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先生”的字样。多米尼加方面因此认定西班牙在1795年从多米尼加迁到哈瓦那的遗骸并非哥伦布的遗骸。圣多明各市还建立了一个保存这些遗骨的纪念馆,称为“哥伦布灯塔”,并派专人把守。
●DNA检测可望解疑点西班牙塞维列市一所中学的历史教师马西亚尔。卡斯特罗和生物教师塞尔希奥。阿尔加拉达不久前提出,弄清哥伦布遗骸真伪的惟一办法是挖出两地的遗骸,从中提取人体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然后将之同哥伦布的一位私生子埃尔南多。哥伦布的DNA进行比较。埃尔南多的遗骸目前葬在塞维列市教堂中,这也是哥伦布后人中惟一保存完好的遗骸。对于两位教师的提议,塞维列市政府立即表示支持,并出面要求该市教堂同意“开棺验尸”。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基因识别实验室的负责人何塞。何兰蒂也表示将为这一计划提供技术帮助。何兰蒂领导的实验室在利用DNA检测鉴别尸体上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并同美国联邦调查局保持着密切合作。
●计划实施有难点通过DNA检测来解开一些历史疑团,目前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通常只能追溯到200多年前。因此,对于此次利用DNA检测来确认哥伦布遗骸真伪的计划,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何兰蒂也承认“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哥伦布的遗骸毕竟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而遗骸中的DNA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难以辨认。但何兰蒂仍对此计划表示乐观,毕竟他此前曾成功地从两具分属500多年前的遗骸中提取出DNA,并确认了两者之间的母子关系。
目前,西班牙塞维列市大教堂和多米尼加“哥伦布灯塔”纪念馆都未对这一计划表态。“哥伦布灯塔”纪念馆的负责人路易斯。雅普特指出:“如果科学手段真的能确定哥伦布遗骸的真实性,那无疑是太好了。”不过,他同时指出,多米尼加是否允许用科学的手段来“打扰”哥伦布的遗骸,可能得由总统梅希亚来决定。正因如此,有关哥伦布遗骸到底葬在何处的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或许它将永远是一个谜。
9.马可。波罗是大话王吗在1938年拍摄的影片《马可。波罗探险记》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富于胆识、举止文雅的旅行家。否则,这位主人公也永远不会发现中国、火药,还有国王的女儿(他曾教她怎样用最标准的欧洲方式亲吻)。
今天的问题是有关马可。波罗的另一个品质:他说的是真话吗?问问13世纪他的同代人,答案会是这样的:不。在他们的想像中,东方人只有一条腿、一只眼,或者头长在肩膀下边。而1298年的《马可。波罗游记》却讲述了这么多出人意料的事情。作者在书中暗示,西方文明只能算二流。秩序井然的中国有成百上千座繁荣的城镇,其商品、服务和技术远远胜过欧洲的任何地方。但是,西方人接受了波罗的记述———把它当作浪漫的幻想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成了欧洲最受欢迎的书。1324年,波罗临死前,一位牧师请他收回他那些“编造的故事”。波罗回答道:“我所讲的还不到我看到的一半。”
如今,700年后,波罗的可信性再度遭到攻击。批评者说,他从未踏上中国的土地。如果他到过那里,他的记述中不可能漏掉喝茶、书法、裹小脚和长城等重要的东西。此外,中国的记录中也从未提到过他。他们认为,波罗可能最远仅到过波斯。一些去过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帮他编造了那部游记。
波罗的支持者认为,那些遗漏没什么大不了。在波罗生活的时代,喝茶只在中国南方非常流行,北方和中部却并不常见。裹脚则是上层女子在家里的行为,外人很难看到。长城当时还没有这么伟大:最初于公元前300年建造的城墙13世纪时大部分已经崩塌,今天游客们见到的主要是16世纪的建造。对于波罗的支持者来说,重要的是他讲过什么。书中的主要内容———富有的东方城市文明———千真万确。19世纪,英国探险家沿着波罗描绘的丝绸之路前行时惊奇地发现,他书里的许多细节都非常准确。
不过,波罗确实说过一些大话,而且数量还不少,以致英国孩子曾用“这是马可。波罗”来形容夸张的东西。他从未到过日本,按照他的描述,日本皇宫的屋顶都是金子做的。他自称在一次围攻中当过忽必烈的军事顾问,但事实上那次围攻出现的时间比他描述的要早。即便如此,波罗的批评者也承认,他像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一样是“信息的记录者”:他并未到过所有那些地方,但把事实与幻想结合了起来。学者们一致认为,波罗为中世纪人打开了新的思想领域,激起探险者的兴趣,带来欧洲航海史的新篇章。无论他的描述仅是他见闻的一半,亦或他只看到了自己所述内容的一半,事实仍然是:他创造了历史。
10.徐福到哪里去了《史记。秦始皇本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自古以来,便有人对徐福东渡所至之地提出质疑,最盛传的是东渡日本说。
实际上,如果细细研习史传,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华历史上,很早便有先人勇者探索过日本,并有详细的记载。早在西周初年,便有“越裳氏献雉,倭人贡畅草”。《山海经》中也明确指出渤海之外有岛国,名“倭国”,为燕的属国,燕人常去,并且也得到了考古大量实物的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开通两条通往日本的航线,在其登陆地出土了众多中国青铜器。其中,一条自山东半岛起,经朝鲜南端沿海,顺日本海左旋环流海流到日本西海岸沿岸,至北海道北面宗谷海峡,这里出土了类似中国青铜编钟器350多件;另一航道自对马海峡到日本南部北九州的战国航线,这里有中华战国青铜剑和戈数十件。自南至北,中华先人足迹遍布了日本列岛,足见秦始皇完全可能而且应该了解这条航线。可见,自周至战国时代已为中国人熟知的日本岛,不应是徐福向秦始皇报道的东海三山,海外仙山决非倭国(即日本列岛)。
那么,徐福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史记。封禅书》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官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乃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如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赍(带)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上,皆以风为解(以风大为解释),日未能至,望见之矣。”
这段宝贵的记载中,透露出许多信息。所谓的三神山,自齐威王以来便有人不断探索,并成功抵达,而太平洋对岸在古人概念中也是渤海外岸,因而“去人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