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叫出五万个人的名字。”他说。
不要忽视这一点。他的这项能力使他帮助富兰克林?罗斯福进入了白宫。在吉姆为一家石膏公司推销产品的那几年中以及在升为小镇上一名公务员的那几年里,他创造了一套记住别人的姓名的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每次他新认识一个人,他就问清楚那个人的全名、家庭人口、他的职业以及政治观点。他把这些资料全记在脑海里。第二次他又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即使过了一年,他还是能拍拍对方的肩膀,询问起他的妻子和孩子的情况,以及他家后面种的那些植物。难怪他有一大群拥护他的人!
在罗斯福竞选总统活动开展以前的好几个月,吉姆每天都写好几百封信,给遍布西部和西北部各州的人们。然后,他跳上火车,在十九天内足迹踏遍了二十个州。那一万二千英里(二万多公里)的路程,他以马车、火车、汽车和轻舟代步。每到一个市镇,就跟他所认识的人一起吃早餐和午餐,喝茶或者吃晚饭,跟他们谈肺腑之言。然后,继续他的下一站。等他回到东部,他就写信给他到过的每一个市镇上的某个人。索取一份所有他谈过话的人的名单,然后加以整理,他就有了成千上万的名字了。这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收到一封吉姆的私函。那些信都以“亲爱的比尔”,或者“亲爱的杰克”开头,结尾总是签上“吉姆”。
吉姆早年就发现,一般人对自己的名字比对地球上所有名字的总和还要感兴趣。记住人们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就能叫出来,等于给予别人一个很巧妙而又有效的赞美。如果把别人的名字忘掉或者写错,你就会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
记住别人姓名,并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细微处反映了你对他的兴趣如何。
记住别人的姓名,最有效的方法是:每次认识一个人,问清楚他的姓名、家庭人口、职业及价值观点等,把这些资料记在纸上,留在脑海里,反复默看、默想几次就不易忘记了。
但是,如果万一忘记他人姓名怎么办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办法,这就是以提问题法来弥补。
比如,一个登门造访者实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神经的雷达搜遍脑际也找不出他的姓名,便可微笑地说:“你好”,之后提问题。如“你好像瘦了一点?”对于胖瘦的感觉是各不相同的,这类问题通常不会失误。也可以这样问:“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你还住在老地方吗?”等,以促使对方谈起自己的有关情况,提供信息,引发、唤醒我们记忆深处的东西,而又不露痕迹。
一旦我们努力失败,提问题法就可转为感叹赞扬法。比如:“天啊!几年不见,你变得这么年轻,我简直不敢认你了,你是不是叫……”这时,如果对方自报家门,你可接上说:“噢,我不敢认,不敢认!”一句恰到好处的感叹和赞扬就能弥补忘却的遗憾。
因此,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其中的诀窍就是: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这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第四章:怎样抓住朋友的心
关键三十:说出理解的话语
一个人是否能受到朋友的欢迎,与这个人的为人有很密切的关系。懂得事事为他人着想,采取中庸之道,谈吐风趣而不失儒雅的人,身上会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馨香,令周围与他相处的人,如沐春风,被他的魅力所吸引,以能成为其好朋友而自豪,不管日后是否同道,心中的思念却会历久弥新,友情长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你要保存一段情谊,不能以为单靠嘴巴或一双手便如愿以偿。这皆因人的思想变化无常,以为彼此日夜共对,相拥相依便可保持热情,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西方的心理学家一致认为,首先付出又不计较付出多少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结交到患难知己,人人会向他伸出友谊之手。
培根曾说:“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怕的孤独,假如没有朋友,世界不过是一片荒漠。”
也有歌如此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在现实中,人们难以交到真正的“知心”,即使有朋友也难以长久相处。
朋友并不是庸俗的金钱附庸品,并不是权势下的奴隶。只有当一个人身上闪现出别人需要的亮点时,别人才愿意与之为友,愿意为他敞开心灵之门,愿意付出他应得到的激情和赞美。
青年人涉世不久,往往体验较少,于是对于一个需要安慰的人常显得束手无策。而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当一个人充满悔恨时,尤其需要朋友在此关键时刻拉他一把,在朋友的宽慰力量下增长力量。如果,这时你伸出了宽慰之手,那么你就必然会获得不绝的赞美。
那么,应怎样宽慰呢?
人不愉快想法的产生,有时并不一定是事情多么的严重,而只是在于个人体验的深浅不同。
在宽慰别人时,应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站在对方角度考虑。
帕尔曼同家人到餐馆用餐时,主菜却时时不上来。当他告诉经理时,经理当即就冲进厨房对主厨考尔发火。这时,帕尔曼走进厨房,对考尔说:“在这么热的地方干活,谁都会吃不消的,为了我们辛苦你们了!”这番话使这位小伙子对遭受斥责后的痛苦与烦恼随即化解,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帕尔曼五十一岁生日时,他收到了一份礼品店代送的蛋糕,缎带上写到:“感谢您,第一个对我的工作表示宽慰的人——厨师考尔。”
心理学家主张,在宽慰别人时,应尽量避免将不幸归于对方的心理健康因素。而应该用过失、误解等不可避免的、合理的因素来为受挫折的人开脱。
“理解万岁”的口号,一直广泛为人们所提倡。彼此理解,是朋友之间所真心希望的,并一直寻求的。
对一个人作评价、下结论,就应该坚持全面,完整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作出的评价和结论才有概括性,才符合这个人的全部实际。这个道理很简单,无庸赘述。但对一个人要做全面、完整的评价,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之所以有这种困难,是因为人们的评价活动本身要受对被评价者的了解程度的影响。了解不多,可又必须有个评价,就只好凭印象了,现实中就是这样。所以人们不要总是奢望别人时时处处都对自己有个全面公正的评价。
如果说友情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么可以说理解的话语是联结鲜花与鲜花之间柔软的纽带。当别人处于逆境时,纽带轻轻地拉扯着你,会给人心灵以莫大的安抚。
所以说,理解是一种艺术,是对朋友的一种帮助。学会理解,是获得朋友的必要途径。
第四章:怎样抓住朋友的心
关键三十一:让对方能畅所欲言
有一种人,在容貌、才能、说话方面并没有什么卓越之长处,可是与人交往却堪称能手。
“若论长相,我还比他英俊几分呢,可是,为什么他的交际能力胜我一筹?”
您是不是偶尔在脑海中闪现过这个疑问?
其实,他之所以受欢迎,关键不在容貌、才能,而是在他是个能够衷心与朋友在一起而感到快乐的人。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被爱、被认定自己的价值。再小的愿望,只要获得满足,一个人的心就会平静、祥和。你如果想得到这些愿望,首先要学会“爱朋友”。就像爱自己一样去爱朋友,为朋友“奉献”,爱朋友的人,最终会得到朋友的爱。
善于让朋友倾情相诉的人,最容易获得朋友的衷心爱戴。
随便打断他的谈话最不礼貌。我们把打断他人讲话的作为,叫作“插嘴”。这个“插嘴”起着很坏的干扰作用。下面,让我看看“插嘴”在讲话时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吧。
“插嘴”作为交流混乱状态的副产品,是一种自发性的毛病。人们的讲话,大致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顺序先后表达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心里怎么想的,嘴巴就怎么说。
可是,这个事实对于作为听者的你来说,却是大问题。因为你必须按照对方的思路,收集对方思考的片断,把它们理顺,看看对方要表达个什么意思。有时,要耐心地听,才能得到几句有意义的话,有时,还要核实对方的话。这就像用拼图玩具制作巨型图画那样,不耐心不认真是难以完成的。
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总是胡乱打乱他人的讲话。在他人讲话时插嘴,打断人家的讲话,突然发问,抢他人的话头,不让对方往下说,硬要他人沿着自己的思路说话。
这样“插嘴”分散了讲话者的注意力,混乱了讲话者的思路,捣乱了有条有理的讲话内容,因而使人讨厌。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话,你也许很想打断他。不要那样做,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要说的时候,他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阔的心胸,诚恳地鼓励他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事情常常是这样:即使是朋友,也宁愿对我们谈论他们的成就,而不太喜欢听我们大摆自己的成就。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出比对方优越吧!但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让你的对方表现出比你优越。”
弗拉达尔电气公司的约瑟夫?韦伯,也有相同的发现。那时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富饶的荷兰移民地区作一次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