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书为后世中医学术的
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和有利的条件,因此,不仅为历代中医奉为临床实践的
“圭臬”(即事物的准则),而且在国外,如日本、朝鲜等国很早以前也都
尊之为医学经典,加以深刻的研究。由于这两部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
此 1700 多年来,不但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的典范,而且在今天,仍是发掘
祖国医学宝藏的珍贵资料之一。
伟大的中医学家
扁鹊与望闻问切
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渤海郡郑州(现河北省任丘县)人,战国时期有
名的民间医生,人们都称他为神医。望、闻、问、切四诊,最早的奠基人就
是扁鹊。
据传,扁鹊年轻时是一家小客店老板。一天傍晚,一位老人到店中借宿,
一住半月,临走时不给房钱,扁鹊无怨言,还送老者钱作盘缠。十多年后,
这位名叫长桑君的老人又来了,叫扁鹊打水帮他洗脚上疮疥,扁鹊爽快地答
应了。事后,长桑君对扁鹊说:“我是医生,想把医术传给世人。你心地善
良,我准备把医术传给你。有了它,你给人治病手到病除。”服用长桑君宝
药后,扁鹊竟能隔墙观人,看一看病人气色,听一听病人声音,就能诊病治
病。百姓就把他比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司马迁的《史记》中
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来到陕西的虢国,听说虢太子突然死亡,人们都在为
太子办理丧事。扁鹊询问了病由,并对太子进行详细的诊查,看他的脸色,
摸他的脉搏,观察到他还有微弱的呼吸,两股内还有体温,断定太子并没有
真死。扁鹊拿出了针,给太子针刺百会、合谷、人中等穴位,太子竟然慢慢
地苏醒了。以后又用汤药给他调养了一段时间,终于使太子恢复了健康。虢
君对此感激不尽,他赞扬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扁鹊高明的医术便流传开
来。其实扁鹊并不是能使死人复活的神医,而是他善于运用切脉、望色、听
声、问病情四诊来诊查病人,因此司马迁高度赞扬扁鹊说:“至今天下言脉
者,由扁鹊也。”
他到处行医,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他所到之
处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变医。在邯郸,听说那里很重视妇女,他就做下医
(妇科医生)。到咸阳,听说那里的的人很爱孩子,便当小儿医(小儿科医
生)。
扁鹊这样杰出的医生,受到人民的爱戴,也引起小人妒嫉,秦武王的太
医令李酰知道自己的医术不如扁鹊,便派人暗杀了扁鹊。人民为了纪念他,
在他的足迹所到之处,修建起许多陵墓、碑石、庙宇,以此表示对他的怀念,
可见人们对他的敬仰。
受人爱戴的名医——华佗
《三国演义》中有华佗给曹操医头风的故事。的确,华佗是位了不起的
医生,他精通妇、儿、针灸、外科,特别擅长做外科手术。华佗还是最早的
麻醉创始人,后人称华佗为外科始祖。
华佗给一位醉汉看病,给他开刀时发现他竟没有什么疼痛,华佗便自己
喝醉了酒,让徒弟在他的腿上割肉,果真不痛。华佗得到了启发:酒是可以
麻醉的。后来他又发现了一些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华佗就选用有麻醉作用
的草药和酒拌成散剂,取名“麻沸散”。
华佗发明麻沸散,约在公元二三世纪,而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或笑气进
行全身麻醉是在 19 世纪 40 年代,比中国迟了 1600 多年。华佗是中国也是全
世界第一个使用麻醉进行手术的人。
华佗在针灸方面也有着超人的技术。他看到一位医生在给病人针刺挟脊
穴之后,病人反而咳嗽。华佗根据自己的认识,大胆地提出挟脊穴应该在脊
柱两旁旁开五分的地方。从现代医学解剖生理来看,华佗的取穴位置正是接
近脊椎两旁的交感链上,从上到下顺序为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五脏六腑的病都可以在这里治疗,而且又安全,又有较好的针感。后世把这
个穴位叫华佗挟脊穴,直到现在,在临床上仍被广大医务工作者采用。
他看到老虎、狮子、猴等动物都是一刻不停地活动,参照它们的姿态和
动作,编成了《五禽戏法》。《五禽戏法》在民间流传开来,许多有慢性病
的人都来练,果然起到了防病、治病、强身的作用。
史书上记载曾有一些上层人物推荐华佗入朝作官,但被华佗谢绝了,曹
操也想把华佗留在身边作侍医,而华佗为了能给更多的百姓治病,没有接受
这种特殊的安排。他最后死于曹操的猜忌。
华佗代表了我国古代医学在公元二三世纪所达到的最高成就。近 2000
年来,华佗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所以人们称赞那些高明的
医生时总爱用“华佗再世”的赞语。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郡(现河南南阳市)人。他年轻时就钦佩扁鹊的医术,
愿当一名郎中为人民解除病痛。他在师傅的指导下潜心研究《内经》、《难
经》、《胎胪药录》等书籍,广泛收集民间治病的验方。
建安初年,张仲景当了长沙太守。看到许多百姓被疾病夺去生命,他毅
然辞去太守的职务,把全部精力放在医学上,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解除病痛。
民间流传着张仲景冬至吃饺子的故事。在一个寒冬腊月,仲景回乡,看到沿
路许多百姓为着活命在路上奔波,耳朵都冻烂了。他便冒着严寒在外面支起
了一个大棚,熬了一大锅祛寒娇耳汤,熬好以后把羊肉和药捞出来,用面皮
把它们包成饺子,再下到汤锅里煮,煮熟以后给忍饥受冻的百姓喝汤吃饺。
从冬至一直到三十,仲景天天给老百姓熬汤,不仅使老乡们能抵御寒冬,慢
慢地也治好当时老百姓的烂耳朵病。后来,冬至吃饺子竟成了中国民间的一
种风情流传下来。
当时社会上的巫术、迷信很猖獗。染上了疾病的人,盲目相信巫术,都
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医治。张仲景为此万分感慨,便着手撰述医书《伤寒杂
病论》。《伤寒杂病论》的诞生,在中医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在
《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辨证论治。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很多,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
记载的 370 多个方子,其疗效都可以由现代医学的理论实践加以确证。他被
后人尊为医圣。他创立的伤寒学派在中医史上占有很光辉的位置。
药王孙思邈与《千金方》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由于他善谈老庄,又兼好佛教经
典,所以世称孙真人或孙处士。孙思邈在幼年时不幸患病,多方求治,疗效
不佳,于是刻意学医。他常常救济乡邻而不取分文,自己的疾病也经调理而
痊愈了。鉴于古代诸家医方又多又乱,临证时不便检阅,所以孙思邈决定编
一部切合实用的方书。为此他广泛收集各种医书,把重复繁杂的删除,把缺
少不足的补缀,并附上自己的经验之方,约于公元 625 年撰成《备急千金要
方》(又称《千金方》)30 卷,又 30 年,撰成《千金翼方》30 卷。孙思邈
埋头医学研究,躬身医疗实践,对我国医学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
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家的医德。他在《千金要方》中写了专论医德的“大
医精诚”篇。孙思邈在“大医习业”篇中,要求为医者应谦虚好学,精勤不
倦,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必须涉猎群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孙思邈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对临证各科、食疗、药物学、养生学等均有
很大成就。
在药物学方面,他总结了前代本草著述,重视“地道”药材,强调药物
的栽培、采集、炮制、管理、贮藏方法。他很讲究药物的实际效果,反对滥
用贵重药品。为了提高药物疗效,他提倡自种自采和亲自动手炮制。为了提
醒人们对“地道”药材的重视,他还列了专节论述地道药材,他认为药材“地
道”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的好坏。由于孙思邈在用药方面有卓越的
贡献,所以被后人尊为“药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庙宇祠堂。
在临证方面,孙思邈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学说。他既重视前人的宝贵经
验,又尊古而不泥古,他把《伤寒论》的内容,比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
方》中,为后世研究《伤寒论》提供了较可靠的版本依据。他创立了从方、
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成为以后“以方类证”的开
端。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妇、儿科疾病的诊治。《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3
卷,接着又列《少小婴孺方》2 卷,所载的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几乎囊
括了所有的妇科常见疾病;保健、护理方面论述得更为详细。孙思邈为我国
古代妇、儿科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