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100分卷版) 第770章

  如汉语说“我吃饭”,意思很明白,如果说成“我饭吃”就不通、不明

  白了,也不能说成“吃我饭”或“吃饭我”,但在其他语言中,如在俄语里,

  词序可以排列成“吃饭我”称为“倒装句”。又如“妻子给丈夫倒茶”这句

  话,在英语、俄语、拉丁语中,“妻子”和“丈夫”两个词无论哪个在前哪

  个在后,意思都是一样的。但在汉语中,这两个词位置一颠倒,意思就完全

  变了。

  汉语词序有时顺序变了,虽然基本意思仍然没变,但语气,感情色彩,

  表达意思的重心或语法结构有所改变。如“同学们下午看电影”也可以说成

  “下午同学们看电影”。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但后一句话强调出了看电影

  的时间——“下午”。又如“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进”,和“在党的领

  导下我们奋勇前进”是一个意思,但后一句话强调和突出了“党的领导”这

  层重要意思,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

  有时巧用词序变化,可以造成新奇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和作品的说服

  力、感染力、表现力。

  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

  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序基本一致,但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

  所没有的。了解这些特殊词序,对读懂古文有一定帮助。

  比如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

  词前面,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出现在以下三种条件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例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谁

  敢怨”就是“敢怨谁”。又如:“彼且奚适也?”“奚适”就是“适奚(去

  哪里)”。再如:“子归,何以报我?”“吾谁与为亲?”“何以报我”就

  是“以何报我(用什么报答我)”“谁与为亲”就是“与谁为亲(和谁亲近)”。

  先秦时期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是比较严格的,极少例外,而且一直

  为后来写作古文的人所遵循。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邻国未吾亲也。”“我无尔诈,尔无

  我虞。”“未吾亲”就是“未亲吾(不与我们友好)”,“无尔诈”是“无

  诈尔(不欺骗你)”、“无我虞”是“无虞我(不欺骗我)”。在汉代以后

  的文章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已经后置,这反映了当时语言的实际情况,

  至于仍然沿用先秦时代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主要为了仿古。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

  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前面。如:“秉国之均,四

  方是维。”“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敌是求”就是“求敌”。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还有“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等,就是这种语言格式的残留。

  掌握词语搭配的金钥匙

  亲如兄弟——同义相合这是指同义词(也包括一些近义词)相互照应,

  相互配合,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任何语言里真正是意义相同,用法相同,

  连感情色彩和气派也相同的词是很少的。一般所谓‘同义词’实在是‘近义

  词’,它们的意义是有差别的,尽管这种差别可能很细致。”比较看看和瞧

  瞧、凝视和注视、可怜和不幸、轻薄和轻狂等等,都是一些同义词,我们把

  这些同义词联合起来使用,就能起到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的作用,就能避免

  用词重复、单调和呆板等毛病。

  王安石在一首诗里写道:“翛(xiāo)然一榻枕书卧,直到日斜骑马归。”

  这是嘲笑状元沈文通没有什么学问,只知道躺在床上枕着书睡觉,直到太阳

  西斜时才骑马回家。沈死后,王安石在他的墓碑上写了“公虽不常读书”几

  个大字。有人在旁边看了说:“沈文通是个状元,这么写太过火了。”于是

  王安石才把“读书”改为“视书”(不常看书)。“不常读书”和“不常看

  书”是同义词,这样一改,用词上就比较准确了。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有这样一句:“熊庆来慧眼认罗庚,

  华罗庚睿目识景润”。这里的“慧眼认”和“睿目识”是同义词,同义词与

  同义词相互照应、配合,显得生动活泼,不呆板罗嗦。

  同义词搭配妥当,还能加强语言的气势,增强语言的整齐美。比如杨朔

  在《秋风萧瑟》中写道:“夜来枕上隐隐听见渤海湾潮声,清晨一开门,一

  阵风迎面吹来,吹得人通体新鲜干爽。楼上有人说:‘啊,立秋了。’怪不

  得西风透着新凉,不声不响闯到人间来了。”这里的“隐隐”与“不声不响”,

  “新鲜干爽”与“透着新凉”都是同义词,利用这些同义词的照应、配合,

  构成了语言的形式美。

  祸里有福——反义相应《老子》里有“祸兮(xī),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呵,

  潜伏着灾祸。”可见,有很多生活现象是矛盾的,没有“祸”,就没有“福”;

  没有“生”,也就没有“死”。把这些意义相反的词语搭配起来,使它们相

  互照应,相反相成,就能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比如冰心在《‘花洞’的生

  活方式》中写道:“这种花洞的房子,外浅内深,前高后矮,冬暖夏凉。”

  作者利用反义词“外”和“内”、“浅”和“深”、“前”和“后”、“高”

  和“矮”的照应、配合。精练地描绘出了“花洞的房子”的形态状貌;又利

  用“冬”和“夏”、“暖”和“凉”的照应配合,准确地说明了花洞房子的

  特征。

  《后汉书·朱浮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的朱浮和彭宠,都

  是汉光帝的将军,他俩都立过功劳。但彭宠目中无人,起兵造反。朱浮在给

  彭宠的一封信中责问他,其中的两句话是:“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

  见仇者所快!”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别让自己人觉得痛心,而让敌人感到

  高兴。这里的“亲”与“仇”、“痛”与“快”,都是反义词,利用反义词

  相互映衬,就能深刻有力地揭示出事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反义词的照应、配合,在修辞上能构成一种“警策”。比如有人评论欧

  阳修的《泷冈阡表》时,写了这样两句话:“泣鬼号神之笔,惊天动地之文。”

  这里的“鬼”和“神”,“天”和“地”是两组反义词,作者将它们搭配在

  一起,就把欧阳修文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表达出来了。

  反义词连用,还可以表示正反对举,含有“举此两端以概其余”的意思。

  比如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用“多少”来表示灯的数量,用

  “明暗”来表示灯的亮度,用“精粗”来表示“彩苏”的质量,用“艳晦”

  来表示“彩苏”的色彩,这些反义词对举,概括性很强,从而使语言达到了

  简练、明确、突出的效果。

  戴着相同帽子——同素相辅汉语词汇的丰富,是同它的构词格式灵活多

  样分不开的。你看,同样一个“雄”字,可以合成“雄健”,可以组成“雄

  伟”,还可以结合成“雄壮”。更有趣的是,有人把上面这些联合式中的“雄”

  字叫词头,称为给它们头上戴着相同的帽子,而“雄”又是同素词。《儒林

  外史》中有一段对话:“他是你的老师,你也该进城看看……”;“多承老

  爹相爱,说信与我。”作者特意选择“老师”、“老爹”等几个部分词素相

  同的词,让它们相互照应、相互配合,这就叫同素相辅。

  据说古时候有两个妇女为了争猫打官司,其中一个的状子写着这样几句

  话:“若是儿(我)猫儿,即识儿猫儿;若不是儿猫儿,即不识儿猫儿。”

  意思是,倘若这只猫是我的,它就认识我;倘若这只猫不是我的,它就不认

  识我。暂且不论状子写得如何?就状子中出现的好几个同素词“儿”来说,

  已经把这位妇女特别喜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部分词素相同的成语也可以配合起来使用。比如《鲁迅全集》第三卷中

  写道:“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

  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在这

  里,作者特意选用“委曲求全”和“求全责备”两个都有语素“求全”的成

  语,它们之间相互配合,使语言明确简练,生动有力。

  各有各的对象——同词相配同一个词在一句话或相连的词句中重复出现

  时,必须注意这一个词同它相关的词是不是配合上。鲁迅先生的杂文《说(‘面

  子’)》,其中谈到“面子”就是“脸”,后面的句子里又出现了“失了面

  子”、“丢脸”、“不要脸”、“有面子”、“露脸”等相同的词语。但“失”

  不能同“脸”搭配成“失脸”。可见,相同的词语虽然重复出现,但它配合

  的对象并不一样。

  理由在《高山与平原》中这样写道:“他那雪亮的‘顺风牌’小汽车照

  常驶来驶去……他一切‘顺风’,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不会的。”前一个

  “顺风”,指的是数学家华罗庚小汽车的牌号;后一个“顺风”,指的是“顺

  利”、“如意”、“称心如意”的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