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黄道婆是上海人,还是海南人?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黄道婆是上海人,还是海南人?

作者: 字数:1365 书籍: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黄道婆,是妇孺皆知的一位纺织能手,她一手掣三绽,错纱提花,日产匹布的纺织技术,传遍江南。“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不胫而走,“松江布”也因此而名闻遐迩。

  然而对这位首创纺织技术革新的黄道婆,其人其事的传说却各有不同。一种传说,认为黄道婆是上海乌泥泾(现上海县龙华乡华泾镇)顾姓家的童养媳,生年约为公元1270年。16岁那年,她同村里的另一位叫阿明的姑娘,两人瞒着婆妈,偷偷去龙华镇赶赴庙会游玩。庙会上万商云集,热闹非凡,当她俩看到五光十色的棉布摊时,顿觉眼花缭乱,手摸棉布,细密柔软,爱不释手。经过打听,才知道这些棉布,是从海南岛崖州地方贩运来的,叫“黎锦”。黄道婆想到自己曾受婆妈的虐待,沉寂的心灵深处,萌生了到海南学习“黎锦”工艺的嫩芽。

  一次偶然的机会,乌泥泾停泊着一艘来自远方的货船。黄道婆知道了,便约好阿明姑娘,两人摸黑远离了婆妈的虎口,溜进了这艘货船。途中受尽了种种非人的折磨,阿明不幸死去,幸存的黄道婆,辗转来到海南岛,经过几翻周折,总算找到了崖州,拜黎族姐妹为师,经过30多年的苦心学习,练得一身好手艺。学成之后,她辞别亲爱的黎族媪娣,重回乌泥泾,传播她的纺织技术,有诗为证:崖州布被五色缫,粗雾紃云灿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归,千轴乌泾夺天造。

  (诗见清同治《上海县志》)

  里人张之象得悉黄道婆归来的消息,感泣悲恸,为她立祠于张家湾,不幸被毁;后又有张所望(明山东布政使)重建于宁国寺两,称“先棉祠”。另一种说法是,黄道婆既受婆妈虐待,又遭官府逼迫,夤夜偷渡黄浦江,羁留于浦东一所道院里,后随海南岛云游来道院的师姨去崖州。郭伯南、刘福元的《新编中国史话》和徐立亭等人的《中华五千年》都采用了这种说法。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黎族简史》说:她在崖州40年,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与技术,对我国棉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两种说法略有不同,但黄道婆是上海乌泥泾人,这一点,是有根有据、无可非议的。但近来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说黄道婆是海南岛人,大概故事是这样的:十七八岁的娜邬(姑娘)黄道婆。私下结识了一个名叫得曼的男青年,两人朝夕相处,海誓山盟。这事给峒公(族首领)知道了,被认为是血缘结亲,破坏规训,逼迫黄道婆离家,幽禁在深山洞穴内,得曼知道后,屡次设法相救,然峒公禁守严密,未达到目的,只能偷偷以食物佐助,达20年之久,峒公去世后,黄道婆才被放出山洞,然已双鬓斑白。从此,她出家为道,远涉印度、南洋等地考察,学到不少播种木棉、纺织、染色等技术,后来又随海舶来到上海,时正值元朝江南木棉提举司催征“贡布”紧逼,民怨载道之时,她就落脚于乌泥泾,后终天年,墓筑于钱粮庙(现华泾镇北一里许)西侧,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有元朝惠州(今广东惠阳以东沿海一带)知府王逢的诗句,两首诗是这样写的: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

  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

  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复赤子。

  荒哉唐元万乘君,终腼长衾共昆弟。

  从两诗含义来看,称道婆为“异流”,遗忘了自己可爱的家乡,又不肯“老”在崖州。而有志于造福炎黄子孙。而又始终称她为“道婆”而不冠以黄姓,似有来自海南岛的可能,但证据也不足。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前闻黄四娘”,说明在黄道婆以前,就有人在这方面下过功夫。“后称宋五嫂”在黄道婆以后,又有人加以发展。可惜有关“黄四娘”与“宋五嫂”两人的史迹记载,比黄道婆还要少,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她俩的民间传说。

  无可置疑的,处于兵燹连年、民不聊生的南宋末年,一个农村弱女子,有心于纺织技术的创新,含辛茹苦,飘洋过海,成名流芳于后世,实属难能可贵。然这位惠州知府的留言,不无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所以关于黄道婆的籍贯、身世、业绩,都没有一个完整、可信的说法。但她在中外历史上作为一个杰出的革新者的地位,却是世所公认的。

  (胡志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