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引人入胜”,要让别人听得津津有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渲染气氛,交代脉络,塑造人物。
首先说说如何渲染气氛。任何一个故事都有气氛的问题。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不幸的?是富有哲理的,还是幽默风趣的?不同的气氛要用不同的噪音来表现。例如《齐白石买菜》说的是老画家想买点儿白菜,卖菜的小伙子认出了他,提出要用画来换。是轻松愉快的作品。我们要用明亮的噪音,跳跃的节奏来朗诵。《最后一课》写的是一位教师在国家将亡之际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母语课时的悲痛心情,气氛是庄严,沉重的。我们要用低沉的噪音,缓慢的节奏来朗诵。这是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作品的。
其次说说怎样交代作品的脉络。故事总有开头,结尾。事件也总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就是脉络。开头用慢速,多停顿,使听众听得清楚明白。中途娓娓道来,要从容不迫;关键之处要运用重音,停顿引起听众的注意;高潮到来,要用节奏语速的变化来表现,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了。
故事中如果有人物出现,就要用声音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人们的噪音频率跟年龄有关。所以,是读小伙子的话,就要提高频率;读老先生的话,就要降低频率;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噪音来表现。
下面我们用《齐白石买菜》这篇故事为例来讨论记叙文的朗诵方法。
先看看原文:
齐白石买菜
一天早晨,齐白石上街买菜,看见一个乡下小伙子的白菜又大又新鲜,就问:“多少钱一斤?”小伙子正要答话,仔细一看,心想,哦!这不是大画家齐白石吗?就笑了笑说:“您要白菜,不卖!”齐白石一听,不高兴地说:“那你干吗来了?”小伙子忙说:“我的白菜用画换。”白石明白了,看来这小伙子认出我了,就说:“用画换?可以啊,不知怎样换法?“小伙子说:“您画一棵白菜,我给你一车白菜。”齐白石不由笑出了声:“小伙子,你可吃大亏了! ”“不亏,您画我就换。”“行。”齐白石也来了兴致:“快拿纸墨来!”小伙子买来纸墨,齐白石提笔抖腕,一幅淡雅清素的水墨《白菜圈》很快就画出来了。小伙子接过画,从车上卸下白菜,拉起空车就走。齐白石忙拦住他笑笑:“这么多菜我怎么吃得完?”说着,就只拿了几棵白菜走了。
这篇故事轻松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因此我们可以选用自然、松弛的噪音来朗涌,完全不需要夸张。这样,故事的背景和气氛(生活中常见的菜市场)就出来了。
从故事的脉络来看。一开始是普通的讨价还价,接着小伙子认出了老画家情况有了变化:不卖——要换。这一过程又分为以平几个小阶段:
(1)小伙子认出:“正要答话——齐白石吗?”用低声表示内心活动。
(2)制禽故纵:“就笑了笑——不卖”扬声,故作冷淡。
(3)齐不高兴:“齐白石一听——干吗来了”声音低沉,稍重,表示老人气愤。
(4)小伙子解释:“我的白菜用画换。”语调下抑,表示诚恳。
(5)老人明白:“齐白石——换画”先抑后扬。
(6)商量办法:“小伙子——行”松弛自然,生活化。体现幽默风趣。
(7)画画过程:“齐白石——画出来了”高潮。声音明亮,语速快,体现一挥而就。
(8)取菜结束:“小伙子——走了”尾声,恢复平和自然的语气。
有时候我们会选择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小故事,或古代故事,故事中穿插着古诗词,这时候,我们也不妨运用一些夸张的朗诵方法。例如有篇小故事,说的是郑板桥辞官回乡,两袖清风。风雨之夜有小偷上门,郑板桥吟诗退贼。在这个故事中,小偷的心理活动跟诗人的吟诗声交替出现。我们可以用低声来读小偷的内心独白,用较夸张的语调来吟诗,形成对比。这样不但增加了朗涌的生动,而且可以用小偷的委琐来反衬诗人坦荡的胸怀,加强了节目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