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值秋汛洪水汹涌,行船困国根本没有料到操联曰会突然发难,结果,被徐茂公偷袭碍手,一路长驱直入,牛月内便攻破了
荆门、宜都、夷都,迫近粱国国都江陵。
萧铣唬得魂飞魄散,梁国众将也不得不放弃敌视,共同对敌。
九月初,萧铣以大将文士弘为主帅,率倾国之兵十万北上,在清江口与徐茂公相持。
徐茂公初时不动声色,三日后,突然率军数路夹击文士弘。
赵军乃百战之师。精悍敢死。攻梁以来,又一路大捷,士气可谓大盛。初一接战,便奋力猛攻,文士弘拼命做战,亦抵挡不住,率数千
兵
溃逃进孤岛百里洲。
徐茂公挥军合围,文士弘绝望之下,挥利自刻,余部投降。
九月初十,徐茂公师荡平文士弘后,挥师沿江南下,战舰数千,帆影连天,直扑江陵,结果,江陵最后一道防线江州的刺史盖彦举见势不妙
,举州而降。
于是。萧锐杯具了,还没来得及征召各地勤王之师,赵军收降纳叛。近二十万雄师便将个江陵城团团包围。
可怜萧锐,江陵附近的军队都被文士弘一役败得精光,如今江陵城中,竟只剩下区区八千禁卫军。用脚趾头想也知道,根本是不可能抵挡得
住二十万赵军虎狼之师的。
然而,萧铣毕竟是一代枭雄。是绝不甘坐以待毙的,率倾军而出,率大舰数百艘来攻赵军,欲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但可惜的是,徐茂公之“阴险狡猾。绝对出乎萧锐想像,一见萧销领兵出击,徐茂公就知道萧锐要玩命了。当即吩咐不许出战,二十万大军
遂避而不出。
可怜萧铣,气势汹汹而来,赵军却龟缩不出,立时遭了一盆凉水,心中一横,竟挥师猛攻赵营。
赵军有二十万之众,还占有防御之利。还怕你八千人吗?一时间,水陆两营矢石如雨,将萧锐杀得死伤惨重,不得寸进。
就在萧锐心生退意,下令退兵时,徐茂公却突然率军杀出,锐气尽挫的梁军大败亏输,萧铣只剩数百残兵护着逃进江陵,这下,粱国算是彻
底的没戏了。
徐茂公遂将招降信射下江陵城中,召降萧铣。
此时,虽然江陵已没有抵抗之力。但江陵城中,聚集了梁国巨量的财富,徐茂公不想逼急了萧锐,万一这萧锐狗急跳墙,下令焚城,那玩笑
可就大了。
萧锐倒也是个英雄,一见大势已去,遂平定地召集群臣,决定投降。
九月二十,萧锐在祭拜了太庙后,开城而降,对徐茂公道:“当者死,萧铣一人耳矣,百姓无辜,望将军勿要杀掠。”
徐茂公肃然起敬,好言抚慰,然后,一边率军进驻江陵,一边令萧锐下令梁国尚余下大半的郡县投降。随后。派军将萧锐一家押送至长安,
听侯秦冲发落。
不久,听说江陵失陷,萧锐已降。梁国所占的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之地,纷纷而降,偶有不少者。徐茂公大军到处,亦如梨庭扫穴,须
臾荡平。
公元引口年底。萧铣至长安,秦冲感其爱民。并未为难。册封其为梁国公,允其一家在长安居住。
公元出年春四月。
李靖、徐茂公会师洞庭湖,三十万大军挥师东征,直击楚帝林士弘。以及杜如威、李子通、吴法兴等最后的顽固之敌。
结果,杜如威自恃不是对手,遂举军而降,并自请为前锋,攻击李子通、沈法兴,李靖大喜,遂引军十万。前往助战,而徐茂公则率二十万
主力直击林士弘。
先说李靖。
一听说杜如威投赵,引李靖率军而来,久闻李靖虎威的李子通唬得是魂飞魄散,竟是不敢迎战,率麾下十万军,将江都的财宝席卷一空,南
下直扑吴法兴。
得,人家捡软柿子捏去了。
结果,吴法兴不是李子通对手。三下五除二。便被李子通打败,丢京口、弃眦陵、抛吴郡,最后。连老巢会稽也丢了,走投无路之下,竟然
是投江而死。
李子通大喜。一时尽占吴地。自号吴王。
然而,李子通没高兴多久,抚平了江淮后,李靖、杜如威挥师南下。以杜如威义子王雄诞为先锋,兵锋直逼余杭独松岭。
李子通一向是王雄诞的手下败将,一见是克星来了,二话不说,卷铺盖跑路,逃进余杭固守,王雄诞哈哈大笑。迅速进围余杭,四面猛攻,
日夜不停。
随即,李卑、杜如威大军赶到,二十余万人将个余杭围得是水泄不通。
李子通乃色厉内茬之辈,觉得不是李靖等人的对手,还是干脆地投降,换点富贵得好。于是,考虑了三五天后,献吴地数十城、二百万百姓
投降了李靖。
不久,秦冲圣旨至,册封杜如威为韩国公,自领一军,册封李子通为吴侯,迁往长安居住,亦备加厚待。亦是对其识时务的奖赏。
随后,一切就都简单了。
在李靖、徐茂公的两路夹击下。林士弘用兵也只是泛泛,举国之众也不过二十余万人,如何是李靖、徐茂公这两位军神级人物并四十余万赵
军的对手。
一时间。林士弘先败九江,数十万赵军挥军南下,沿鄱阳湖直逼楚国国都豫章。
紧接着,张善安举虔、吉等五州归降唐;林士弘手下的邓文进举广州之地降唐;冯盎举苍梧、高凉、珠崖、番易之地降唐,一时间,楚国是
风雨飘摇。
林士弘见大势不妙,趁赵军合围豫章前,率数万军先行遁走,逃之
天。
李靖、徐茂公紧随不舍,不久。林士弘逃入保山成让 洞,进行了最后的顽抗,结果,赵军十数万围山。林士弘连战皆败,悲愤不矣,遂一病
不矣,末几日,病拜
余众见大势已弃。遂降。
至此。江南之地。所有成气侯的割据诸侯都尽数被扫灭,随即。李靖、徐茂公继续挥师南下,清剿残敌,于年底前进抵岭南,彻底抚平了中
国南方。
中华,终于恢复了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