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朝那些事儿 第4章

《清朝那些事儿》第4章

作者:朱景晖 字数:2895 书籍:清朝那些事儿

  二百六十年中,异族凌残之惨,暴君专制之毒,令我汉人刻骨难忍,九世不忘”!

  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着称于史册。他们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与否,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努尔哈赤势力膨胀之后,大杀辽民,辽民除少数逃回关内以外,关外的汉人险被奴尔哈赤杀戮一空!皇太极破锦州,三日搜杀,妇孺不免;占济南,城中积尸十三万,运河之水变红!至于多尔衮,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顺治二年(1645)四月,多尔衮遣兵南下开始即大肆屠戮汉人,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连经历了“文字狱”闹得最厉害的乾隆时期的御用文人纪昀也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透露了他一家在清军屠刀下的遭遇。多尔衮曾代表满洲贵族发布“屠城令”,并带领大军血洗江南、岭南,屠江阴、屠昆山、屠嘉兴、屠常熟、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等等,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厦门。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大移民。

  清军屠昆山的时候,有妇女千人藏匿在昆山顶上。有个小孩忍不住哭出声来,被清军发现,于是“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

  1645年4月,清军兵围扬州。督师史可法固守孤城,急命各镇赴援,但各镇抗令拒不发兵。清军乘机诱降,史可法严词拒绝。清军主帅多铎先后五次致书,史可法都不启封缄。清军攻城,史可法率军民浴血奋战,历七昼夜。二十五日城破,军民逐巷奋战,大部分壮烈牺牲。清军纵兵屠戮,“十日不封刀”,八十多万汉人惨遭杀害。城破时史可法被俘,多铎劝他归降,史可法大义凛然:“我中国男儿,安肯苟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义。

  1645年,清朝颁布剃发令后,江阴(在今江苏)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共推阎应元、陈明遇为领袖,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进行反清斗争。清朝先后调动二十四万军队攻城,江阴人民浴血奋战,守城八十一天,击毙清三王十八将,清军死伤过十万。但终因力量悬殊,粮食罄尽,守城者全部壮烈牺牲。城破后遭到清军血腥屠杀,死者无数,繁华的大都市尽为废墟。

  清朝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朝天启三年(1623)的五千一百六十五万锐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的一千九百万,净减三分之二!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鲁迅先生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其实东方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

  嘉定三屠

  多尔衮颁布“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后,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七月初一,嘉定当地的平民百姓集合了十几万人,举旗反对剃发。原先反明投清的叛将李成栋被派往镇压。一开战,李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回。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嘉定城内“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

  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控制了嘉定。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此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但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经过嘉定三屠,野蛮的血腥终于压制住了反抗的余波。李成栋因平定江南战绩卓著,被提拔为江南巡抚,不久又调往东南平定南明隆武朝。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成栋降清之后,作为多铎的先头部队,充当过攻打扬州的前驱,“扬州十日”他同样有份儿。后因欲望得不到满足,于是又反清而去,终被清军所杀。

  多尔衮治国

  多尔衮在北京立住脚跟的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以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取消加派。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数目之多,已为明朝政府正常赋税的数倍,实是明末最大的苛政。多尔衮在顺治元年(1644)十月下令,革除三饷及正税之外的一切加派。穷困已极的人民得以缓一口气。

  反对贿赂。多尔衮对明末广行贿赂的恶劣之风也严加斥责。顺治元年(1644)六月,他在《谕众官民》中说:“明国之所以倾覆,都是由于贿赂之风横行,以至于乱政败国,罪莫大于此。”因此,他责令:“如有人行贿营私,则必不轻处,定行枭首。”

  打击太监势力。明末太监势力极为猖獗,除操纵朝政外,对一般百姓迫害也非常厉害。清入关后,太监的势力仍然非常嚣张。当年七月,太监要照旧例,到京郊各县皇庄去催征钱粮。多尔衮认为这样“必致扰民”,不同意这样做。八月正式下令,不准太监下去征收,而改为地方官员征收,同时下令禁止太监参政议事。

  暂时妥协,平息反抗。剃发问题是清朝统治者执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之一,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凡是投降满洲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入京之后多尔衮很快发现,“剃头之举,民皆愤怒”。于是,在进京的当月,多尔衮就改变前令,宣布“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在剃发问题上的暂时让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颁剃发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北方汉族人民的矛盾。

  安定边疆。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攻占西安后,多尔衮曾下令,对嘉峪关以外的新疆地方“三十八国部落头领,投诚归顺的都按例封官封赏”。对西藏,允许茶马照旧贸易,“一切政治都依照原来进行”,“番僧”可由陕西入贡。

  科举取士网罗名士。皇太极时虽然已举行过科举,但规模不大,未能成为制度。入关后,顺治三年(1646)首次开科,即录取了傅以渐等四百名进士。录取人数之多不仅明朝罕见,终清之世,除雍正八年(1730)录取了创纪录的四百零六名外,再没有超过此数的。多尔衮除了用科举、招抚等各种手段尽力收罗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清政权外,还经常让身边的汉官随时推举各地的贤才。由于多尔衮重视搜求汉族统治人才、网罗名士,使大批汉族士大夫纷纷归附。多尔衮把他们当中一些最具统治才能的安排在内院、六部等中央的重要机构中,使他们能有效地发挥治理国家的作用。

  尊孔读经,提倡忠义。清入关前已开始祭孔,但未成定例。占领北京后的第二个月,多尔衮即派人祭孔,以后每年的二、八月都派大学士致祭,成为整个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顺治二年(1645),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六月,多尔衮“亲谒先师孔子庙,行礼”,同时把儒家著作“四书五经”奉为经典,列为士子必读之书,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即以之命题。又提倡忠孝节义,把关羽作为忠君的最高典范来崇拜。自顺治二年(1645)起,每年五月十三日即“遣官祭关圣帝君”。

  狂放不拘说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二十四日,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母大妃乌喇那拉氏。作为努尔哈赤的幼子,多铎自幼极受宠爱。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去世,年幼无忧的多铎遭遇了人间第一惨事:其母被逼无奈,盛装自尽。生母的悲惨遭遇,在13岁的多铎心中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也使原本因自幼受宠就无所顾忌、年轻气盛的多铎在成长的过程中愈发狂放不拘。

  多铎15岁时,随太宗攻袭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初次从征,因功受封“额尔克楚呼尔”。16岁时,与莽古尔泰、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入掠明境,在蓟州等地屡立战功。18岁时,参加围困明军的大凌河城战役。大凌河一战,失足坠马,几乎命丧锦州城外。19岁时,随大军远征察哈尔蒙古林丹。天聪九年(1635)正月,为配合多尔衮招抚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牵制关外明军,22岁的多铎奉诏挂帅,率精锐进攻宁远、锦州。明大将祖大寿合锦州、松山明兵三千五百人,屯驻大凌河西。多铎率军与祖大寿军激战,斩明军副将刘应选,歼其兵五百人,并分道追击明溃兵至锦州和松山。师还,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在盛京五里外郊迎。

  多铎性情残暴,南征北战间屡屡纵兵屠城。

  多铎部二十万军队攻陷扬州后,随即封锁全城,挥师对已放下武器的明军官兵、扬州居民以及所有非战斗人员疯狂屠杀,狂杀十日,到农历五月五日“封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