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武曌有理由认为李旦肯定会对她怀恨在心。因此武曌当然就更不能放松警惕,而必须严加防范了。
如果武曌是普通的母亲和婆婆,在明知错杀了两个儿媳之后,她一定会对儿子心怀愧疚,并且对他作出某种补偿;可武曌首先是一个皇帝,这就决定了她不仅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要变本加厉地提防自己的儿子。
这一年腊月,武曌把李旦的五个儿子全部降为郡王,女儿一律降为县主,同时加强了对李旦的监禁,不许他迈出东宫一步,更不许朝臣和他有任何接触。不久后,有两个官员傻乎乎地前往东宫探望李旦,马上就被告发,武曌立即下令将二人腰斩于市。
腰斩是一种极刑,其残忍程度远甚于斩首和绞刑,所以通常施于那些十恶不赦的重犯。可武曌此次居然动用此刑,显然是要杀鸡儆猴,震慑百官。经此教训,满朝文武再也无人敢踏进东宫半步。
皇嗣李旦落入了如此窘迫危险的处境,最高兴的莫过于武承嗣了。
他意识到李旦已经被武皇推到了悬崖边上,只要他再加一把力,必定可以把李旦推进死亡的深渊。如此天赐良机,武承嗣岂能放过?
随后,一道匿名密奏便递到了武曌手上,指控皇嗣李旦谋反。武曌即刻命来俊臣负责审理。李旦一听说有人告他谋反,而且主审官又是杀人魔王来俊臣,心中顿时绝望,觉得这一回自己是必死无疑了。
来俊臣效率奇高,一接到武皇敕命,马上进入东宫现场办案,在大堂架起刑具,然后把东宫的各色人等全都押来讯问。东宫的侍从和下人们一见到那些名闻天下的刑具,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来俊臣二话不说,抓过一批就开始动刑。须臾之间,东宫内已是一片惨嚎。眼看这些人马上就要屈打成招,人群中忽然站出一个人,大声说:“皇嗣没有谋反!”
人们循声望去,原来是东宫的一个乐工,名叫安金藏。
来俊臣当即发出冷笑。
如此卑贱的一个小人物竟然也敢挺身而出替主子担保,来俊臣相信这人的脑袋一定被驴踢了,否则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他马上向左右使了一个眼色。就在酷吏们拥上前去的时候,安金藏突然夺下其中一人的佩刀,转过刀口指向自己,用尽全身力气大喊:“你们如果不信我说的话,我愿意剖出自己的心,证明皇嗣没有谋反!”
来俊臣和所有酷吏们顿时愣在当场。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安金藏已经挥刀直刺自己的胸膛,然后又向下划入腹部,鲜血立刻喷溅而出,五脏六腑全都流了出来。安金藏随即昏死过去,一头撞倒在地。
来俊臣目瞪口呆。
尽管这些年来杀人无数,可像安金藏这样刚强决绝之人,他还是头一回碰上。一时间来俊臣也有些慌神,不知该如何收拾残局。
案子未果就在东宫闹出人命,这样的事情当然是捂不住的,马上就有人飞报皇帝。武曌闻讯,立刻命人把安金藏抬进宫,让御医全力抢救,最后总算保住了安金藏一命。安金藏幽幽醒转后,武曌又亲自前去看望,长叹一声说:“我连自己的儿子都错怪了,才害你走到这一步。”
随后,武曌就命来俊臣停止审查,放弃了对李旦的追究。
这件原本已经板上钉钉,毫无悬念的皇嗣谋反案,就这样在安金藏的惊人之举中峰回路转,化险为夷。李旦就此躲过一劫,感觉像是去地狱走了一趟又回来一样,浑身充满了虚脱之感。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乐工竟然会做出如此义薄云天之举,更没有想到安金藏的侠肝义胆会打动母亲武曌的铁石心肠。
是的,武曌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被安金藏感动了。在她看来,这个小人物的一条命固然算不上什么,但他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和忠义品格,却足以让人震撼,更足以令人感佩。而且,恰恰是一个小人物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作的证词,才更为真实可信。因为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更不代表任何政治派别的立场,而是纯粹出于内心的忠义与良知。尽管武曌本人奉行的是利益至上的处世哲学,可这并不妨碍她对安金藏这种具有侠士遗风的忠义之士心怀敬意。
所以,她愿意相信安金藏的话。她愿意相信皇嗣李旦是清白的。
三次阴谋夺嫡,三次惨遭失败。
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武承嗣不禁仰天长叹。他搞不明白,为什么每到关键时刻总有人站出来力保李旦,甚至甘愿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莫非李旦真有天命,所以总是能够绝处逢生,遇难成祥,就像人们常说的“王者不死”?
尽管屡屡受挫,可在后来的日子,武承嗣并未放弃他的夺嫡之梦。
因为武皇在立储问题上始终下不了决心,所以武承嗣相信自己还有机会。
但是,武周王朝的太子冠冕最终究竟会落到谁头上,没有人知道。
甚至连女皇武曌本人也不知道。
【万象神宫的崩塌】
自从武周革命的大幕拉开后,薛怀义就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牛人。
他不仅亲自监造了大周帝国最神圣、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两大建筑——万象神宫和供奉巨佛的天堂,而且还一手打造了武周王朝的佛教圣经——《大云经疏》。在他看来,就凭这几项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他就足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了。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也就是武后称帝的前一年,东突厥的骨咄禄可汗纵兵入寇,薛怀义又以左威卫大将军的身份出任新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二十万北上抗击突厥。也是他运气好,一路上没遇到突厥主力,只碰上了一些散兵游勇,薛怀义不费吹灰之力就荡平了东突厥的小股部队,而后一路进至单于台,在那里勒石记功,随后班师凯旋。
得胜还朝时,薛怀义别提有多风光了。武后不但笑容满面地为他接风洗尘,设宴庆功,而且加封他为辅国大将军、柱国,赐帛二千段。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亦即武后正式登基那年,又进封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爵鄂国公,可谓荣宠备至。
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东突厥的骨咄禄可汗病死,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再度纵兵入寇。薛怀义又受命出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两位当朝宰相李昭德、苏味道分任他的司马和长史,麾下有契苾明、曹仁师、沙叱忠义等十八位赫赫有名的将领,摆出了一个异常强大的北征阵容;就连当时威震西域,收复安西四镇的名将王孝杰(时任兵部尚书兼宰相)也受他节度,足见当时薛怀义在军队中的地位之高;此外,宰相李昭德虽说是朝中出了名的硬骨头,就连武承嗣和来俊臣都要怕他三分,可就因为和薛怀义议事之时拂逆其意,就被薛怀义狠狠地抽了一顿鞭子,李昭德也只好惶惧请罪,不敢有半句怨言。
所有这一切,无不让薛怀义的自信心极度爆棚。
可就在大军出征前夕,前方忽然传回战报,说突厥军队已经撤回漠南了。
北征就此取消,但是薛怀义却颇有一种不战而胜的自豪,因为在他看来,突厥人肯定是慑于他的威名,所以没等他出征就吓得屁滚尿流,逃之夭夭了。
不管薛怀义的这种想法仅仅是一种自我感觉,还是事实如此,总之到了这一年,薛怀义不仅企及了他个人事业的巅峰,而且俨然已是武周王朝屈指可数的栋梁之一(起码他本人是这样认为的)。
建明堂,造佛经,征突厥,这其中哪一样不是居功至伟,可圈可点的呢?哪一样不足以成为薛怀义睥睨天下,傲视群伦的资本呢?
所以当时的薛怀义最想对天下人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绝不仅仅是一个男宠!
由于薛怀义自认为已经成功实现了职业转型,所以对于“面首”这份工作自然就不怎么放在眼里了,其敬业精神大打折扣。他大多数时候都待在白马寺里,不再像从前那样动不动就往宫里跑,更不会成天在街上横冲直撞,打架斗殴了。
人都是会成长的。
薛怀义现在就感觉自己比以前成熟多了。就算武皇派人来请他进宫,他也是爱理不理。碰上心情好的时候就去对付一下,心情不好的话当即一口回绝。
眼看薛怀义不断自我膨胀,架子越摆越大,武曌终于愤怒了。
莫非天下就你一个男人不成?老娘现在已经贵为天子,正打算广召“后宫佳丽”呢,你不来拉倒!老娘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随后就有另一个男人迅速补上了薛怀义留下的空缺。
他就是御医沈南璆。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玉树临风的年轻人利用为武皇调理身体的机会,调着调着就往床上去了。而年近七旬的武曌在这位御医的悉心“调理”之下,身体果然健朗如初,皮肤也依然像以前那样细腻红润。据说在天授三年(公元692年)秋天,她居然“齿落更生”,重新长出了一口洁白如玉的新牙。武曌特意为此亲御则天门,大赦天下,改元“长寿”。
天下第一面首开始失势了,原来一直看薛怀义不顺眼的朝臣马上行动起来。侍御史周矩向武皇奏称:“薛怀义私自剃度了一千多个小流氓为僧,恐有奸谋!”武曌本来就想杀一杀这小子的嚣张气焰,于是马上命薛怀义前往御史台接受聆讯。
周矩前脚刚回御史台,薛怀义后脚就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来了。可周矩万万没有料到,这小子根本不是来过堂,而是来示威的。他骑着马径直闯到堂前阶下,然后下马大步跨进堂中,一下子躺倒在御史台长官的床榻上,四仰八叉,袒胸露背,还用一种挑衅的目光直视周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