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0年建国至1935年,在帝国1540教育计划的长期推动下,帝国教育拥有7400余所专科学校和415所高等学院,每年培养中高等专科毕业生180万人,培养大学生16万人,通过“两个万人计划”的长期推行,帝国每年在海外英美德法等国都长期保持超过一万名的留学生,其中约有1/4在海外高等学府取得博士学位。(。.){请在百度搜索138看书,首发全文字阅读}
至1935年,帝国通过技术移民、国际公区计划从海外引入外籍人口超过780万人,其中,外籍的中高级技师、工程师、科研人员、学者、医生、科学家、教职员约占总比的14,仅有资格纳入外国专家总局管辖的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工程专家就超过1.55万人。
正是有了这样基础,中国才可以在20世纪的30年代复制德国在一战前的奇迹,通过政府扶持及企业主导的科技研究迅速成为世界科技大国,从1933年到1935年,中国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包揽了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医学奖,帝国中央科学院组织的尼古拉.特斯拉爵士科学奖也被视作代表最高荣誉的国际应用科学最高奖。
在1928年之前,帝国的科技研究主要是在追赶欧美列强,而从1930年之后,帝国的科技研究则几乎都处于追求更高水平,从1925年至1935年的这十年时间里,帝国一直是世界上科研支出规模第一大的国家,特别是在大萧条的1929年至1933年期间,帝国的科研投资几乎占全球的80以上,这五年也是帝国拉开和英美德法等国差距,一跃成为世界科技领域的最强国的关键时期。
但是,这种领先地位还处于一个相对微弱的状况,为了追赶差距,在经济恢复之后,英美德苏法日各国都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特别是美国、德国和苏联,其投入规模空前强大,而帝国为了维持现阶段微弱的科技领先优势,也继续加大投资规模,在科技研发资本投入的规模上仍然牢牢占据世界总量的50左右,在科研人员的总量和平均教育水平上,帝国也占据世界的领先地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已经在整个帝国上下都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1935年底,帝国已经完成了两个具有世界性**的新技术。
第一个新技术就是半导体材料的圆晶直拉法,从201工程开始创立起,帝国就从将这一技术纳入研究范围,邀请在1915年发现了这一工业技术特征的波兰科学家简.裘克拉斯基来华担任中国半导体工业研究院的的首席科学家。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间,帝国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相关的研究,加上反向研究,逐渐摸索出更有效率的高规格硅、锗等二十多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的圆晶直拉法工艺,并且找到了更为特殊的新一代砷化镓、砷化铝等复杂工艺下才能出现的半导体材料。
随着这种工艺技术从研究院的实验室进入工业规模生产阶段,这就意味着帝国的晶体管研究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中央计算机研究院在此基础上也启动了全新的晶体计算机的研制工程,集成电路在帝国内部的秘密运用也将进入新阶段。
在现在的阶段,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还都只限制于军事用途,对于帝**事武装的雷达、计算机等特殊发展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整个世界工业史的发展来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就是抓住了二次工业**的末班车,凭借人口和资源优势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又抓住了世界第三次工业**的早班车。
在这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复印机、传真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雷达、声纳、涡喷发动机、油泵柴油机、青霉素、盘尼西林、计算机、彩色胶卷、塑料、化学纤维、玻璃纤维、信用卡、纵横式自动电话交换机、核电站、核武器、航空母舰、导弹、晶体管……改变人类历史的一切都诞生在这十年,或是在这十年成熟,或是在这十年开启。(本章节由网友上传 )
帝国幸运之处就在于大萧条期间,一跃成为这十年间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并且拥有最强的科技研发实力,乘机同欧美力强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在这些新的世界工业科技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产业技术是帝国保持着绝对优势的领先地位,并且是欧美短时期难以追赶的,第一是此前所说的半导体工业,第二则是核工业。
帝国在晶体工业上投入的时间长达二十五年之久,才在中央计算机研究院、东北电子研究院、江南电子研究院三所国家级科研中心**完成了整个半导体工业的基础工作,耗资数亿中圆完成了半导体工业从基础研究的发明时代到量产时代的大**。
在核工业领域,虽然美国和德国都在发展这一领域的科技,美国也在同一时期建立了实验性质的石墨反应堆,帝国却在蒙古阿奇特湖修建了第一座具有商业性质的重水反应堆核电站。
这座核电站建成之后,帝国就将每年拥有制造六枚原子弹的武器级钚-239,而帝国的原子弹工程已经正式确定了两种方案,一号方案是钚弹,二号方案是铀弹,因为钚弹具有可参照的设计和部分样品,一号方案进步的速度最快,预计在1936年下半年就能进行第一次核爆炸试验,相关的实验场地也已经在修建之中。
帝国科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关键领域投入规模大,优势相对更明显,核、电子、冶金、重型机床、电气、航空六个领域就是帝国追求全面领先地位的区域,而在基础工业和其他工业领域的领先优势并不大,甚至相比英法美德等国还略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1936年,无论此前有多少种可能,皇帝自身又有多少种希望,顾维钧还是无可争议的在党内击败了陈其美、欧阳锡、杨兆麟、汪兆铭四位人选,成为光复党提名的总理人选,又在国会选举中率领光复党再次大胜宋教仁领衔的民主立宪党。
自此,顾维钧正式成为帝国第六任中央内阁总理大臣,他似乎也注定将要成为中华帝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那位总理。
1936年2月,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海军条约谈判中,为了确保中国能继续签署条约,英美在谈判中同意给中国等同英美的海军条约标准,而日本则继续维持原有的条约标准。
一心退出条约的日本乘机强烈的抗议,最终退出了该条约,同样不愿意受限于条约的中国随之宣布退出,在中日意三国退出后,英美法三国也无法达成一份有意义的海军条约。
自此,《华盛顿海军条约》彻底终结,世界海军假日也从此结束了。
在退出条约不久之后的3月中旬,中国国防部公布了新的中央海军建设规划,正式提出要在四年内建造四艘东方皇帝级高速战列舰,并将之称作“世界终极战列舰”,设计标准排水量5万英吨,日本则秘密计划建造四艘大和级战列舰,以保持对中国海军的主力绝对优势。
实际上,皇帝级高速战列舰的设计排水量只是48500英吨,真正的建造计划也只有两艘,第一艘为东方皇帝号,简称东方号,第二艘为中华皇帝号,简称中华号,至于第三艘的远东号和第四艘的神州号都纯属虚构,只会有编号和拨款等等详细逼真的情报记录供日本参考。
埋藏在这一级名称就具有极大侵略性和象征意义的世界战列舰建造计划之下,帝国海军真正要发展的还是新一代的西北级航母,这一级航母将第一次拥有滑跃甲板。
帝国并不是无法建造蒸汽弹射器,但是在5万吨级航母的规格上,帝国经过反复推算和测验,还是认为蒸汽弹射装置对锅炉功率损耗太大,又要同时保持高速航行,还要保障蒸汽弹射器的难度太大,如果将锅炉功率全部用于蒸汽轮机的动力部分,采用滑跃甲板已经足够保障涡喷战斗机的起飞。
宋彪的意见也是如此,除非采用核动力航母,蒸汽功率近乎是无限的没有任何障碍,否则在5万吨级航母的级别上,结构简单的滑跃甲板不仅成本低廉,可靠性也更好。
但在预计会在1940年小规模建造的两艘华北级航母上,帝国还是会安装最新型号的蒸汽弹射器以累积海军在这一领域的使用经验。
在中日陆续退出《华盛顿海军条约》后,双方在1936年的造舰计划都非常疯狂,已是再明显不过的海军竞赛,日本海军不仅要增建四艘大和级战列舰,也要建造8艘重巡洋舰和2艘航母,而帝国则是增建2艘皇帝级战列舰和4艘东北级航空母舰、2艘西北级航空母舰,围绕庞大的航空母舰群建造大量的护航巡洋舰和驱逐舰。
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太多就是自杀。
帝国在航母中心论上磨砺了七年之久,直到此时才判定时机已经无比成熟,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这样的战略性的大变革就一定能成功,所以,皇帝级战列舰就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该拨款还是要拨款,该进行的技术论证还是要继续进行,下一级的战列舰依然要继续投入精力和经费研究,如果发现不对,帝国还是会随时调整战略重新打量建造战列舰。
军事没有万一,日本这样的国家可以赌博,而中华帝国这样的世界大国是不能赌国运的,一切都务必绝对稳妥,宋彪不能很坚定的对海军说“你们放心,未来肯定属于航母”这样的话,只要海军部保留在战列舰预研上的技术人力和经费并不是特别多,多到会影响整个海军向航母中心快速发展的程度,宋彪也不会干预海军参谋总部的为防万一的备案计划。
其实真正让战列舰盯死在棺材里的不是航空母舰本身,也不是更先进的舰载机,而是雷达和新式鱼雷这两种时代杀器。
大型舰载雷达可以在几十海里外发现对方的战列舰,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而航母的速度又快,这就意味航母在和战列舰的对决中处于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可以跑的特殊地位,飞机的速度总是比战列舰快,而战列舰的炮弹射程怎么也不可能越过近百公里的距离。
航母可以在战列舰的射程外攻击对手,哪怕战列舰能凭自身的防空力量击溃几十架俯冲鱼雷轰炸机,但只要被击中一枚鱼雷,双方的胜负就已经分了出来。
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公平的对决。
雷达和侦察机让茫茫大海中的战列舰又无处遁藏,只要航母想找到周边海域的一艘战列舰,对其发起进攻总是很容易的事。
只是中日海军肯定在近海区域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战列舰倒是还有很多的发挥余地,完全不造战列舰也不是正确的策略。
可话说回来,帝国中央财政虽然是减税和赤字,将5的中央财政收入用于海军还有5.85亿中圆,而日本又重新将1/3的财政收入用于海军,却也不过5.3亿日元。
帝国一贯腹黑,另外又通过其他方式沽售中央投资资产,每年以特殊军费的名义继续再给海军补贴2亿中圆,这就能彻底将日本海军压死。
日本海军当然很清楚中国公布的海军开支和实际情况不符,也很难确定中国海军现阶段的具体实力,但是日本在等,虽然主力战列舰还具备优势,可已经不是压倒性的优势,陆军和空军更全面弱给中国,日本只能等机会。
对于这一点,日本还是很有信心的,它坚信中苏势必还有一战,这就是他们在苦等的机会,在纳粹党上台之后,苏德之间的秘密合作已经中断,而日本就立刻填补了德国的空缺,继续和苏联一起合作研究秘密武器装备。
当时针指到了1936年,宋彪就不得不全力开始秘密备战。
只是在这样的一年里,谁能知道未来的战争将究竟发生在哪一国和哪一国?整个世界局势一片混乱,比宋彪所能预想的更复杂,帝国的强大对苏日之间牵制力太强,帝国通过中法同盟对德国也有着特别的牵制力。
帝国在印度洋驻守的舰队随时具备进入地中海的实力,在这里,帝国随时也可以对意大利发起进攻。
这种混乱的局势让所有世界政治家都看不清具体的脉络,关于世界将会如何变化,谁都无法说清。
就是在这最混乱的一年,一件事的局势让整个世界混乱的局势变得突然间清晰起来,这件事就是帝国一直在防备的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终究还是未能避免,对于这场战争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那就是这场战争实际上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在苏联的支持下,西班牙的左翼政党联盟通过民主竞选获得了胜利,获得组建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的机会,随即就在苏联的压力下迫不及待的推行极左政策,导致右翼和法西斯组织推动军事政变。
为了控制情报和局势,帝国中央军情部的负责人章骏中将亲自抵达中国在地中海的情报机构中心突尼斯城,并在这里调动中央军部所能控制的船队和运输机,向地中海对岸的西班牙运输物资,并且动用特殊的商业机构船队将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所控制的西班牙北非殖民军送到英占地直布罗陀。
在此之前,章骏已经同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达成了协议,如果帝国支持西班牙长枪党和他个人夺取西班牙政权,佛朗哥将军会承诺同德意保持距离,同中国维持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佛朗哥为首的西班牙右翼青年军组织同德意、苏联支持的两派军事武装都**开,早期和其他右翼部队一起消灭苏联的国际纵队及西班牙共和军,随后又调转枪口消灭其他右翼组织。
这就意味着中国同苏德之间一切伪善关系都将告一段落。
可对中国来说,这一切正变得无所谓了。
就在西班牙内战如火如荼的爆发之际,帝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也已经渐进尾声。
从1935年开始,中央军部和内廷就全面加强了对核武器项目的鼎力支持,帝国在核武器的发展上毕竟有先天优势,加上中央计算机研究院的第一个系列的通用晶体管计算机的提前完成,对帝国在核武器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极大的减少了相关的各种运算工作所需要消耗的人力和时间。
终究还是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原件逆向研究上,这个特殊的巨大优势使得帝国既不用像德国那样走弯路,也不用像美国举国投入一切人力物力,甚至连前期的理论工作都被节省了一大半。
对于帝国来说,毕竟是在几枚小型化原子武器的基础上直接仿制而成,缺乏大量和核武器的运算数据,这一批的两枚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到底会是多少,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估值,预计是在1万吨tnt之上,也有可能达到2万吨的级别。
不管如何,在帝国西北部巴丹吉林沙漠的中心地区,帝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盘古”和第二枚预备弹“赤鸦”都已经准备就绪,两枚都是钚弹,而铀弹的研制计划稍微有一些困难,在今年还是无法顺利攻克。
只要这两枚原子弹之中有一枚顺利爆炸,完成各项数据的测试工作,帝国就将正式成为一个更为高级别的国家,未来不管世界会爆发什么样的战争,帝国都可以成为唯一的战胜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138看书文学注册会员推荐该作品,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记住网址 . 三五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