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机动步兵武器:
为了遏制和针对机动步兵而研发,确切的说是全球都在努力。
例如最普遍的反机动步兵就是飞弹类武器,无论是第二代还是第三代的机动步兵,都是采用了E碳和钛APH相关的材料制成的装甲或部件,所以其飞弹攻击战斗部是专门特化为反E碳的弹片,唯独对E碳有较大损伤,但对于普通装甲收效甚微。
特别的反E碳弹片本身也是E碳材料制成,只是其理化性质与原来的差别很大。
反机动步兵飞弹在实际战斗中命中率实际上很低,原因是电磁干扰场产生装置的影响,又因为是使用了特殊的结构设计以及针对E碳的材料密度较高,使得最初研发的反机动步兵飞弹质量超出合理范围。
反机动步兵飞弹目前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常规高热值燃料为动力的反机动步兵飞弹、以一次性粒子压缩推进器为动力的FT飞弹、利用磁力轨道推进发射的动能飞弹。
因此第一代的反机动步兵飞弹体积过大导致发射装置机动性很差,就算使用重卡为支撑,但是这样数量过少,用固定式发射装置又很容易被轰炸,所以最初的反机动步兵飞弹实用性非常差。
不仅暴露出以上缺陷,还有飞弹射程不足,为了弥补射程又需要扩大整体积,最糟糕情况还要重新设计内部装置。
在后续的发展改良中,有过非常多的设计,例如为了提高命中率增加集束爆破方式、设置提前引信等。
但尽管后续研发在威力、射程、抗干扰有所进展,然而本质上的却很少有改变,如何兼顾弹体小型化同时,还要保证威力和射程,这个难题迟迟未能解决。
这个那题直到2147年才得以解决,隶属于钛姆工业号,部署在北欧军事同盟境内西伯利亚针叶林中,名为“蓝色闪光”的基地诞生了从根本上改变了缺陷的武器——FT飞弹。
最初的FT飞弹型号名为——“镰刀Ⅰ”,它是简单利用了一次性的FT粒子压缩推进器来提供动力,这样反机动步兵飞弹小型化成为了可能,然而最初的第一代暴露出来威力不足和射程不够的缺点,尽管初速度够快,在短射程下的精准度和抗干扰能力不错,但在实战测试中它遭到了淘汰。
直到2148年最新型的“镰刀Ⅴ”研发出现,彻底改变了先前出现的大部分缺陷,或许唯一的缺点就是造价较为昂贵,还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生产效率较低,蓝色闪光基地的工人和科研人员在最初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完成了6枚FT飞弹。
以一次性粒子压缩推进器的反机动步兵飞弹因第四代机动步兵的出现,而得到了进化,实际上就是增加FT检测器,会识别FT粒子压缩装置的源头,从而起到追踪作用,不仅针对第四代机动步兵,还针对一切使用了FT粒子压缩装置的驱动设备,所以同样的反FT飞弹也能够拦截它的上一个版本FT飞弹。
第三类是以磁力轨道加速装置为基础动力的反机动步兵飞弹是较为特殊的,因为其更适合机动步兵本身装备进行中近距离对抗,以及舰船面对突进至防御空缺中的机动步兵有很大威慑力。
其本身初速度很高,针对E碳装甲的破甲效果十分优秀,但是其磁力轨道加速装置需要的电能损耗很大,一般情况下一架第三代机动步兵无法连续使用两次以上,而且这属于较为笨重的外挂式特殊装备,无法伴随拥有变形切换能力的机动步兵进行转变。
说这一类武器特殊不仅仅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最主要是该类武器在取得战绩上远超上述两类,以菲普洛斯2147年研发的“重锤Cli”反机动步兵动能飞弹为例,这个武器在2148年TPP对TMS内战中,菲普洛斯“重锤”频海战斗舰就装备了该武器,在战后关于“海域间机动步兵的白刃战”统计中,TMS将近1/2的第二、三代各式机动步兵都是被“重锤Cli”所摧毁。
关于第三代机动步兵补充和整理:
超级海妖:第三代机动步兵综合性能上的顶点,将第三代机动步兵的技术应用完全。
突击兵:特化强袭型的第三代机动步兵。
突击兵F:特化重火力支援掩护的第三代机动步兵。
阿尔贝神狼:第四代机动步兵试验机,对应特种机动步兵作战,为菲普洛斯军方应对第四代机动步兵的终结武器。
关于粒子压缩推进器:
原始机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利用新世代核反应堆(2112-至今)产生的FT粒子在获得重力环境下会缓慢衰变为GFT等重粒子,同时会释放出可见光子,这个过程会产生推力和十分微小的热量,从而带动推进器运作前进,
第二阶段是将FT粒子缓慢衰变积压在内部装置中的GFT等重粒子(GFT粒子占99.98%)排除,通过“冷却系统”,也就是利用“热转移装甲”的散热性,即E碳材料制成的存储排出装置,将重粒子达到浓度警戒值后排出,而达到警戒浓度的时间往往只需要几秒钟,这个过程同样会产生推力,但会损耗启动这个系统的电能,一般情况下这个系统是一直启动着的。
第三阶段就是将释放到外界的对环境和生物有较大杀伤作用的重粒子进行过滤,安装的过滤装置也不过是将排除的高浓度重粒子浓度降低,使之能在数分钟内衰变结束。
其他特别的就是由于FT粒子在低重力环境下衰变速度过快,产生的推力相比高重力环境也会剧增,同时产生的GFT粒子不纯,且浓度较低(只占15-33%、2148年近地轨道测试数据),释放出的光子却剧增,以致于颜色变为白色,这也就导致了产生的热量较多,而重粒子浓度低但种类增多和辐射对生物的杀伤加强,一旦“冷却”和“排出”系统过载,那么粒子压缩推进器也就会失控最后走向灭亡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状况,研究人员给在宇宙行动中的装载了粒子压缩推进器的机动步兵安装了控制系统和限制装置,限制核反应堆产生FT粒子的速率,以及将产生的过多热量用于化学电池运转以及武器上,最安全保证的就是在核反应堆产生FT粒子传输到粒子压缩推进器途中直接终止,只需要及时关闭核反应堆,那么机体和粒子压缩推进器就有很大概率可以保住,最多只会损坏推进喷射口,而这只需要更换和维修即可。
这就是为何全球很少有装载了粒子压缩推进器的驱动飞行物进入宇宙,即使是菲普洛斯的第三代穿梭机(2149年3月、维尔拉特岛穿梭机发射中心)在进入高轨道后也会关闭粒子压缩推进器的原因。
在重型粒子压缩推进器方面,全球只有菲普洛斯的穿梭机研究应用到,还有钛姆工业号这艘超级战舰装载了,而且整整四台重型粒子压缩推进器,在散热装置、安全保障系统和部件、单独两座大型核反应堆FT粒子供给源、FT粒子存储器、FT粒子过滤系统装置,这些设备占了整艘舰船质量的大部分。
第一代粒子压缩推进器由于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在启动后FT粒子衰变出的光子辐*色为暗棕色,在浓度较高时会变为红色,同时会在飞行轨迹上残留大量衰变周期约为五分钟的粒子尘埃,这也就导致容易被捕捉到轨迹而遭到攻击,也会暴露光学隐形状态下的机动步兵。
第一代粒子压缩推进器研发于2147年,而最主要在散热问题上,因为FT粒子缓慢衰变为GFT粒子后,因为GFT粒子特性会快速升温,所以会导致将推进器烧坏,要是“冷却”系统不能快速将FT衰变的GFT等重粒子排除,那么严重后果就是整个粒子压缩推进器损坏无法修复,只能更换,甚至会发生爆炸造成机体和驾驶员都损失掉,一般情况下只能连续运作不到两小时,在高功率运作时候不超过半小时,在之后就要返航维修更换冷却部件或者等待“冷却”结束。
第二代粒子压缩推进器研发于2150年,相比第一代在散热问题上有了良好的改善,在原来最多只有两小时连续运作时间上提升了3-4倍,而且过滤装置也更大程度的降低了重粒子的浓度,同时基本实现了FT粒子的传输速率,这样也就能更好控制浓度以此来更精准的把握推进力,相比之前调整出力需要临时切断核反应堆的FT供给源,这不仅操作简洁,而且生效时间短暂。
关于SLMIF药物(Seed-Life-Maneuver-Induction-Factor):
即SLM调控诱导试剂,分为两个种类,第一个IF1,原本是用于治疗SLM携带者因浓度无法调解导致的生化机理反应长期紊乱,前作英雄人物——科城,他也就因为IF1而获救,最先研发出该试剂的是钛姆工业号在2149年,其次是西歌里德公司。
另外一个就是IF2,其实可以说是研制IF1残留下的大量副产物相互作用形成,最开始钛姆工业号并没有注意到,这也就是为何西歌里德公司最先掌握了这项科技。
IF2药物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抑制SLM携带者脑部活动,还会对其大脑带来幻觉和影响判断,在浓度加大后甚至会出现类似“催眠”而遭到控制的情况,在NHSA篇中就是IF2大显能力的时刻。
IF2当然也有缺陷,例如本身会被SLM携带者自我特殊免疫系统所排斥,而且作用药效时间较长,需要长期注射才能与人体产生适应性,一旦间隔时间过长不注射,那么浓度就会降低,最后消失恢复正常
而IF2的唯一解药就是注入IF1,并且越早越好,一旦IF2和人体产生适应性,那么再使用IF1治疗时候,就需要注入高浓度的试剂,但也只是进行辅助治疗。
IF2与人体有了适应性,那么IF1也只有短时间缓解和应急的作用,并且这种情况下不按期注射IF2,那么人体就会像吸毒上瘾一样渴望获得IF2,就会逼迫人体不惜一切代价的索取,导致SLM携带者常有的特殊精神病加深,甚至逼疯导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