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明星音乐家 第1584章 知音

《重生明星音乐家》第1584章 知音

作者:锦瑟华年 字数:3675 书籍:重生明星音乐家

  练耳考试结束,秦放歌交卷,这次倒没提前交卷,老师监考严格,也不允许给学生们太多的时间,听了就是听了,多给时间就是留给学生们搞小动作的。现在学校内考试搞得跟艺考时候一样严格,也真没必要搞那么多的花样作弊。

  接下来就是视唱的环节,这次就得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来了,秦放歌也要排队参加考试,但他根本就不愁没事情做。等待的时候,也不需要他自己主动,其他同学近水楼台先得月,跟他一起交流起声乐技术来。在视唱这方面,可以算是他们声乐歌剧系的优势项目,考试的时候,给每个人只有十分钟完成准备。

  他们声乐歌剧系的本行就是唱,看谱视唱是最基本的,当然,在这视唱练耳的时候,形式也是比较多样的。有现代音乐的视唱;多谱号视唱;三声部弹唱;带伴奏视唱;即兴伴奏弹唱,他们这大一,后面两种视唱没有,其他的曲谱,都是十分钟前拿到手,然后准备下马上就唱出来。

  有老师盯着的,倒也少了秦放歌的烦恼,不用担心人情原因不帮忙会被其他同学抱怨什么的。

  轮到他自己的时候,秦放歌也是积极认真的准备,虽然这样的考试对他来说没什么难度,更像是走个形式,但就算是流程,也必须要走,将来也是会记录在他的档案之中,考试成绩如何。

  老师们也都没时间围观他,等他唱完后,就挥手让他走人,这个也不是什么完整的歌曲或者是歌剧选段,那个考试得等到明天。即便是秦放歌这样顶级的歌唱家,也没什么特别赏心悦目的地方。后面也还有同学排着队的,都早点打发他走人,别耽误其他同学的考试。

  如此一来,两三个小时也过去了,这天接下里虽然没有考试,但秦放歌并没有直接回家。他依旧是有约的,这阵子就是跟锦瑟华年的女生们,轮番交流探讨相关的艺术。

  王紫梓肖静茹她们这样都收到了生日礼物的姑娘,想跟他探讨的东西可就多了去,光是乐器的演奏技术,就有特别多可以说道的地方。当然,在中国传统音乐上,秦放歌跟她们其实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好在他这音乐天赋跟开了挂似的,学习能力超强不说,举一反三的能力,乃至推陈出新搞创作的能力,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

  他虽然跟林宝卿分手,但还是保持着朋友的关系,最起码,林宝卿并没有嫌弃他,或者是对他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次他要去海外两个多月,难得跟大家有碰面的时候,林宝卿也想跟他谈一谈。

  就还是约在201教室里,秦放歌考试结束后就直接过去了,其他姑娘都心领神会的没有去打扰两人,他到老教学楼下的时候,就有听到从教室里传来的幽幽古琴声。

  林宝卿在学校的古琴一直都是放在这里的,她古琴世家,也自己制琴的,家里自是不缺古琴,也不用麻烦着来回学校都要带过来拿回去的。

  刚刚考完视唱练耳的秦放歌,这会似乎都有种强迫症,加上他这乐感和绝对音准简直无敌,她在演奏什么,他都听得一清二楚。这也让他不自觉的想起两人初会的时候,那会她演奏的就是“高山”一曲。

  只是现在,她再演奏的这样子传统乐曲时候,由于心情、技术、思想等诸多因素影响,所演奏出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风格味道和当初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给秦放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她的境界,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不管是由于这段时日的经历,包括和他的一段情缘,还是她自己本身就在不断成长,成熟和进步,都在这样的音乐中,有了最好的体现。

  秦放歌在门口站了约莫三分钟左右,等林宝卿把这群“高山”演奏完毕后,方才伸手敲门同时也开口说道,“是我。”

  “进来吧!”林宝卿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轻灵但又平静。

  秦放歌也推门进去,教室里面就林宝卿一个人坐古琴前,在学校里,她倒没有营造特别的环境,比如焚香品茶什么的,在家里的话,倒是可以享受一番的。

  “宝卿的古琴演奏越来越有味道,境界也越发高了!”秦放歌见面就夸道,这其实也是事实,她的音乐天赋本来就特别高。

  “谢谢!”林宝卿还挺客气的,“我就把这当成是夸奖好了,都知道,古琴这样的乐器,想要演奏好并不容易。”

  秦放歌也不玩虚的,接着又把她夸了一番,说的也都是最真实不虚假的,在音乐鉴赏这点上,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专业。

  林宝卿这次跟他,也并不是为谈情说爱的,就还是探讨和交流音乐艺术,如同她所演奏的高山一样,把他定位在“知音”上,也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现在社会,真正懂得欣赏古琴的人其实并不多,其实在过去,也是同样的情况,要不然怎么说“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呢!高山流水的典故,更是为大家所知晓,不就是因为这点吗?

  对普通人而言,古琴曲其实是非常不中听甚至会有人觉得难听,当然,更多人听了之后还是觉得不知所云,听不懂。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欣赏古琴曲是需要一定门槛的,现在大家的耳朵也都被惯坏了。

  像是秦放歌和林宝卿搞出来的琴箫合奏曲《笑傲江湖》,这个就算不得传统音乐,而是新时代下的,新的民族音乐作品。

  就技术特征而言,中国传统音乐中更有特色的是使用大量的“韵”,而非“旋律”——无论是与语言直接相关的声乐作品还是与语言没有直接关系的器乐作品,都是如此。一个音的出现有“声”有“韵”,声韵的表达有着种种细微的变化。

  而西方音乐呈现的音通常比较平直,歌唱和器乐演奏都强调音色的统一、纯美。

  中国音乐在音的呈现时有着不同的“头”、“腹”、“尾”的复杂状态。就古琴音乐而言,在出现刹那时的“头”,指法中会用“绰”、“注”、“逗”、“唤”等指法来表达;音出现之后,它的“腹”、“尾”也可能经过或长或短的细微曲折变化,便是“韵”,在指法中用“吟”、“猱”、“上下进退”、“撞”、“淌”等指法来表达,表达之后再出现下一个音。当然,这种繁杂的状态在乐音快速出现时,会简单得多。

  中国音乐的上述状态,被音乐学家称之为“音过程”。

  因此,传统琴乐并不注重琴曲的旋律美,许多琴曲的演绎不具备流畅的、歌唱性的旋律,或者说旋律的表达不很明晰。

  刚刚林宝卿所演奏的《高山》一曲就是如此,即便换了音乐学院的非民族音乐系学生来听,或者就算是搞民族音乐的学生,对古琴了解不够深的话,也同样会觉得有门槛。“隔行如隔山”,在民族音乐中也同样如此,就像古琴和古筝,基本可以算是完全不同类型了。

  两人也就古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番深度的探讨。

  两人对此的认识都是相当深刻的,首先,现在人们听惯了西方体系下的音乐,比如流行,民谣,古典,心理产生了适应和依赖感。而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西乐更重视音乐的立体感(和声)、节奏感以及组织严格而幅度较大的旋律。至于中乐,则更偏好摇音(各种滑音,颤音等的总称)带给人的审美享受和情绪,以及各种音色给人的感受(比如民乐多色彩乐器,并且运用多重演奏技巧展现不同音色)。

  现代化背景下,民乐对自身进行发展,借鉴西方音乐施行了一系列改良,比如琵琶竹笛等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古琴有其特殊性,这里简略说一下。从历史积淀来看,古琴当之无愧中国最有“文化”的乐器,和它同样古老的不少乐器已经失传,而后来的乐器总体上也不如它这样受人们推崇(不仅文人雅士,也有很多劳动人民)。从现有的历史遗产来看,古董古琴现存有十数把,其中最早的是唐琴。而其他民族乐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就十分少见了。现存古代琴谱也有十余本,记载琴曲成百上千,都是明清两朝的文士和琴家系统整理出来的,远多于其他民族乐器。这里有个问题,古代古琴用的都是减字谱,只标指法不标旋律节奏(并不是古人不会标,古代已经有了其他乐器用的工尺谱,而古琴不标旋律节奏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古琴的吟猱绰注方法太过丰富多变,难以记录,在乐曲中的应用主要靠师生耳传面授和自我领悟。不过现代一般采取减字谱和五线谱或者简谱双重标记),所以很多曲目都需要演奏者运用自身的理解和个人的内涵与技术来个性化地演绎,所以古琴弹奏具有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点,同一个琴谱同一首曲可以衍生出多重弹奏版本。

  而近代时局动荡,很多古琴曲的具体弹奏方法随着琴家的流失而失传,到了建国后很多曲目只存纸谱而无人弹奏,所以上世纪后半叶直到现在的很多琴家都埋头于打谱事业中(即给减字谱创造赋予一套旋律和节奏等具体演奏方法,以成为通行版本供大家学习弹奏)。这个工作十分浩大,一首曲子需要打谱者对传统音乐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也需要深厚的技术实力和文化积淀,也需要创造力,总之很考验一个琴家的综合素养。

  这方面,林宝卿自己其实是最有发言权的,她古琴世家,家里长辈都是古琴大师,有次遇到一个琴家用正调给一个乐曲打谱,结果十分别扭,改了好多音才勉强完成,而她家长辈听了后,用另一种调式试了试,结果十分流畅自然,于是有些不客气地说那位琴家是在“自己创造曲子”。这足以说明打谱之不易。

  而直到现在,大家常弹的曲目还是只有那么二三十首,有很多没打谱或者打完谱而不受欢迎的曲子(一个典型例子《幽兰》),也有很多曲目打谱众多,莫衷一是(比如《广陵散》)。

  另外对于节奏问题,民乐中有一种散板是西乐里没有的,就是不拘泥于固定的节拍,按照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自由发挥(但不是随便乱弹),可能很多学生会感到十分不适应,而且古琴曲中节奏常常变化,有是一段要变好几次,再加上有些琴家(包括一些大师)的节奏感也不是很好(可能他们不怎么重视吧,但节奏感差这点在业界内也是受反对的),再加上有些打谱不尽如人意,有可能让人感觉节拍是乱的或者根本没有节拍。

  综上,要是你平时听重低音重节奏的摇滚,或者多和弦的民谣,或者旋律快速、多声部对位、滑音极少的巴赫贝多芬,刚好听到一首低端琴或者渣音质录音、打谱不好、散板较多、弹奏者技术瑕疵多或者乐感欠缺的古琴曲,难以入耳,这并不奇怪。

  古琴现状也是十分让人揪心的,现在的古琴圈十分鱼龙混杂,有的学了半首六级的《平沙落雁》还真“半曲平沙走天下”,学别人开琴馆教学生,满口玄虚,琴技却不堪入目。或者半吊子水准就敢出专辑来卖,沽名钓誉。这种人不知害了多少爱好古琴的学生新人。要是对古琴有兴趣却不幸上了他们的当,多半就误入歧途难以回返了。

  必须得承认的是,古琴确实是特别小众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感受,有人初听琴曲便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有人刚一入耳便大叫难听,而后挖苦嘲讽,都是很常见的。要是真的对古琴有兴趣,不妨一步步锻炼听感,从比较友好的琴曲开始听,让自己的耳朵适应古琴曲风,然后逐步听一些艰深的琴曲,由浅入深。

  林宝卿当然是希望古琴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和认可,她也一直在努力,只是效果并不怎么好,她也是希望,秦放歌能帮着多出一份力。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