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出兵缅甸的问题,被拿到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会上进行单独的讨论。起初,在武汉的蒋中正、孙科等人决定组成南京和武汉两个分会场,毕竟一部分常委和办公人员都在武汉,都去到南京舟车劳顿的,有些麻烦。
但黄柯坚决不同意,他说首先这不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国家现在是委员会制度,委员会制度规定会议要集中进行、当面进行。
其次,各位常委们考虑的南京安全问题现在已经不是问题,目前南京之围已经解开,南京依旧是这个政权的首府所在。
最后,黄柯还说,这是一次时间跨度需要一周的会议。会议不光是常委会,还有扩大会议,其他委员们也都来参加。
不光是要讨论入缅作战的问题,还要根据现有的情况,对现有部队进行适应现有情况的军事改革,要将各个战区所属的部队进行重新的编排,以提高战斗力。还有就是全国的教育、经济、农业等多个方面发展的问题,无论如何是非到南京不可的。
当然,黄柯在给宋庆龄、于右任等非常委会的委员电话的时候,说的是另外一番理由。
他说现在对日作战仍旧在持续,南京一役是击溃了日军的作战野心,此时在南京举行一次大会的话,从现实上能够为今后抗战的部署定一个基调,同时在声势上也可以加大宣传造势,鼓舞民心、军心的作用。
宋庆龄、于右任等元老虽然手上并无什么实权了,但在社会上影响还是存在的,所以赢得他们的支持是必要的。
黄柯的这一番言辞自然是受用的,再加上他在南京城危之时毅然决定坚守在此,所以于右任等元老对他的气节也都是钦佩的,他的提议自然也都是被赞同的。
大局已定,在武汉的那些个官老爷们也都没有办法,在元宵节之后,常委们只好乘坐火车飞机,从各地集中到了南京来。
这是自上次的疏散撤离之后,政要们首次汇聚在南京。南京城也启动了较为严格安保程序,南京市警察局开始在火车站、广场和会所等多个地点进行执勤巡逻,杨义兵的预备干部处也开始动作起来,以防有76号或者是日本间谍进行袭击。
各地开会的代表汇聚南京之后,常委会先一天进行,讨论的议题自然就是有关出兵缅甸的事宜。
和黄柯事先设想的一样,抛出这个议题之后,与会的常委们对出兵与否都有些不同的意见。不过大多数的人能够认清楚形势,认为当下的紧要要务还是应该出兵缅甸,除了维系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外,还防日军占据缅甸之后趁机进攻云南,那样的话,大西南腹地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不过出兵出多少?派出哪支部队倒是成了一个争议的话题。
常委会结束之后,出兵的具体事宜就是国防部军事委员会常委会讨论的议题。
陆军部长蒋中正说,“眼下我军兵力紧张,可以分批次的派出兵力。首批的兵力可以派出一支两万人左右的部队,其他的部队可分为时限依次派出,这样总兵力维系在十万人左右。既可以保住缅甸,又能使我军多一支在海外的作战部队。”
他的提议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黄柯也赞许了他的提议,毕竟一下子派出过多的部队,其他的战线就会受到影响,对日作战还是要以国内的战局为主。
这个议题讨论通过,至于派出哪一支部队就成了问题。黄柯的意见是将胡宗南的六个师五万余人派出去,而远征军的总指挥由杜聿明担任。
黄柯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一来胡宗南麾下的的部队尚无战斗任务,二来胡宗南的战斗经验不如杜聿明丰富,所以派出这些部队,自然是由杜聿明来担任总指挥。
不出所料,这个提议刚以抛出,陆军部长蒋中正和参谋总部部长何应钦就明确表示反对。两人的理由如出一辙,都是说胡宗南的部队是扼守两湖地区的主要兵力,万万不能够调动。而胡宗南本人虽不如杜聿明作战经验丰富,但在缅甸丛林作战两人都是尚属空白,也就不存在谁更能打仗一些的问题了。
黄柯坚持己见,蒋中正等人也毫不退缩,表决算下来的话,是蒋派一系占据优势,不过黄柯有委员长的一票否决权,最终肯定都是谁也不能说服谁。
一天的讨论,没有丝毫的进展。无奈之下只好暂停休会。黄柯心烦气躁的走出了会场,到隔壁的大厅里抽烟解闷。
海军部长陈绍宽走了过来。海军自开战以来和日军海军有过几次小规模战斗,且在防空不足的情况下又遭到了日军航空兵的轰炸,现在海军基本上就是一个空架子。黄柯也曾有心扩大海军规模,无奈没钱没物没条件,重建海军也只能无限期的推迟。
这段时间以来,陈绍宽一直奔波各地,为海军建设奔走,所以在南京的时间并不多。这次也是因为会议的缘故才来此地。
黄柯看了看陈绍宽笑道:“邵宽是什么时候到南京的?我这几天太过繁忙,还没有来得及和你好好地坐一坐。看来海军的压力不小,你看你的鬓角都白了。”
陈绍宽下意识的摸了摸鬓角的短发,也笑对黄柯道:“还说我,你不也是?还没到花甲之年,两鬓都已经斑白。”
“说说看,这次的入缅作战你有什么看法?”黄柯问道。
陈绍宽想了想后道:“我曾在欧战之时赴英国海军观战,英国海军之强大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没有炮舰就没有外交,这是更古不变的。如今,英国人要我们入缅,恐怕也是没办法了。这倒是一个好机会,我们不宜派出过少的部队。”
“是啊,丘吉尔在给我的信件之中态度暧昧。要不是罗斯福从中斡旋,恐怕英国人是不愿意让我们染指他们这一亩三分地的。”黄柯道。
陈绍宽点点头:“这次英美迫于现实同意我军入缅作战,抓住这番机会,对战后的格局也是有好处的。”
黄柯也认同他的看法,不过眼下手里无兵,就是想派也难派出去,更何况蒋中正等人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对于他的提议也是很难支持。
陈绍宽笑了笑道:“兴华怎么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呢?”
“还听邵宽指点。”黄柯知道他这样说,心中一定是有了计较。
“北伐之初,中山先生也是手里无一兵一卒。但几年之后,就有了劲旅北伐。今天的情况虽说是有些困难,但比当时,恐怕要好上百倍。兴华兄当初能够组建出一支商团军北伐,今天怎么就不能集全国之力,再组一支远征军呢?”陈绍宽说完,认真的看着黄柯。
黄柯点点头:“你说的这些我不是没有想过,只是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短期内难以形成。光是空降军的组建,就已经用了大量的储备力量,如今再组建远征军,恐怕是难抽调出来人了。”
“我看倒是可以从战场上轮换下来的部队进行补充。这样一来,既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还能够减少抽调其他部队人员的情况。”
陈绍宽的这一番建议让黄柯豁然开朗,他让人查询了一下在前线损失惨重现在修整未能完成的部队,这一查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了黄柯的眼帘。
……
南京的政要们热热闹闹的开会。陈烈文倡导成立的青年社这些天也开始了几次集中的会议。新加入的成员黄正忠化名赵文轩也参加了其中,并且针对讨论的话题进行发言,其中虽然有些争执和讨论,但总体上还是活跃了思维,越辩越聪。
通过这些聚会,黄正忠了解到这样一群热血青年的存在。这些青年都在军政部门任职,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都是以国家复兴为己任,思考问题也都十分公正客观。
陈烈文说,先前的这个聚会中存在一些比较极端的倾向,诸如仿效德国成立法西斯政权,但很快就被大家给否定了。现在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更多的人,进而推动国家发展。
和这样的一群青年在一起探讨问题,也确实是很符合他的一些意愿。
但黄正忠却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青年中的多数对黄柯,也就是自己的父亲态度十分支持,他们都赞同黄柯进行的军政各项改革和实践。
当然,此时的黄正忠并不知道,这个青年社其实就是黄柯的主导下成立的。黄柯成立这个青年社的原因,其实也是自己政治资源的一种平摊。
黄正忠担心,青年社会不会成为一个集权崇拜的社团组织呢?不过,此时的黄正忠不会想到,日后也正是基于这个青年社在军政中高层强大的影响力,才有了抗战结束之后的各项改革推进,而他们也都是改革的支持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