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乱世丽姝 第二百三十一章 出征高句丽

《乱世丽姝》第二百三十一章 出征高句丽

作者:秋茉莉 字数:3553 书籍:乱世丽姝

  夏雪给李世民讲了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情况后,和李世民一起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夏雪也根据史书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最后也没有成功的原因进行了补充。

  他们夫妻两个心有灵犀,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便明白了彼此之意,两人最后决定,第一,这次征讨高句丽不能动用兵力太多,但也不能太少,毕竟高句丽不像突厥没有城池,高句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国内坚固城池和险要关隘非常多,这次打的更多是攻坚战,打下后需要派兵占领管理。两人商议后,决定出动作战主力兵团10万精兵,其中陆军8万,水军2万。另外,主要是防卫管辖占领城池的辅助兵团20万,跟随在主战军团后边,分批通过水陆两路抵达战区。

  第二,由于隋朝征讨高句丽损失惨重,死伤兵马几十万,成为了关内百姓的心理阴影,为防止强行征兵激起和隋朝一样的民愤,这次主力兵团和辅助兵团都采用“募兵法”自愿报名,成立征辽东自愿兵,朝廷会给报名的自愿兵发放武器、军饷、衣物、帐篷、食物等等,表现优异者还会获得重赏、提拔。李世民和夏雪本来以为征辽东自愿兵应该报名人数不会很多,没想到后来得到的消息是大唐官兵和百姓踊跃报名,许多地方都超出了招兵人数上限,都想去给过去隋朝征讨高句丽战死的几十万官兵报仇,这么有血性的大唐人民,让后来听到消息的李世民和夏雪都不由感慨万分,有这样血性的大唐人民支持,再强大的敌人,又有何惧。

  第三、为减轻后勤压力,防止距离遥远粮草供应困难,这次征讨高句丽,陆地部队除过携带大量粮草外,还随军带养大批活着的以吃草为主的牲畜,比如牛羊等等。这样牛羊随军dui行军,沿途还能背负辎重,可以大大减轻了士兵和沿途州府的负担,也可以减轻粮草长途运输的缓慢和困难。

  第四、主力作战的兵团全部配备战马,现在征服了突厥,拥有了大草原,唐.军已经不再缺战马。这样可以减轻唐.军长途跋涉的体力消耗,也能加快行军进程,可以缩短征服高句丽的时间,防止打持久战、僵持战。辅助兵团则以步兵为主。

  第五、“上兵伐谋”,为了防止高句丽人死守顽抗,增加唐.军伤亡,征讨时候大力向高句丽百姓宣传政策:投降不杀,优待俘虏,自动献城的给予封赏。

  第六、提前准备冬季棉衣、棉帽、棉手套、皮衣、木炭、煤炭等越冬衣物和取暖物资,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以防东北寒冬提前来临,冻死冻伤唐.军,而且准备在冬季继续发动进攻,不让高句丽有喘息机会。

  因此,由于天使军特种兵团在征讨南诏国抽不开身,这次的征讨辽东战役,大军主要还是以装备着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的唐.军步骑兵为主。

  大唐皇帝李世民下达了征讨高句丽令,大唐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起来,制作棉衣棉被的被服厂全面开工,而且还新建了几个,在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带动下,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粮草军械已经大量筹集,慢慢通过海陆两路运往东北边关,其中包括夏雪发明的各种可以长期储存蔬菜食物的罐头,以增加远征军的营养。

  夏雪给李世民推荐让栎阳县丞刘仁轨担任进攻高句丽和百济的大唐水师统领,李世民虽然不知道一个不大出名的小县丞刘仁轨,长孙皇后为何那么看重,不过李世民一贯对夏雪是绝对信任,虽然许多大臣也对刘仁轨这个小县丞担任大唐水师统领不理解和表示反对,但李世民力排众议,仍任命刘仁轨为征讨高句丽和百济大唐水师统领。这个任命让刘仁轨本人都大吃一惊,又惊又喜,不过xiong怀大志的刘仁轨对这个名垂千古的大机遇岂肯放过,立即就欢天喜地奉旨上任去了,并夜以继日地学习有关水师海军方面的知识,争取成为海战水战的行家里手。

  夏雪当然知道刘仁轨的大名,这是从上学时候历史书上了解的。刘仁轨,生于公元601年,出生于汴州尉氏,是hua夏历史上著名的出将入相型的人物,他大器晚成,却一鸣惊人,刘仁轨指挥的历史上著名的白江口海战,以少胜多,大败扶桑海军,导致扶桑全盘唐化,向唐朝拜师学艺。

  刘仁轨是hua夏历史上著名的老寿星,享年84岁,他年轻时正值隋末乱世,烽烟四起,他又家境贫困,无法专心读书学习,但是他从未放弃自己。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练习,居然读通了文史,以博学著名。武德初,中原道大使、管国公任瑰准备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了他上表的文稿,为他修改了几个字,任瑰十分惊异,见刘仁轨颇有文化修养,就以赤牒方式让他当上了息州参军(赤牒授官是唐初制度,按正常程序,应是吏部先用赤笔注官之状,门下省审批,皇帝最后授旨)。不久,刘仁轨又调任陈仓尉。当地有一个折冲校尉名叫鲁宁,横行不法,鱼肉乡里,以前的地方官没人敢管他。折冲校尉属于诸卫折冲都尉府,下府的折冲校尉都是正五品下阶,小小的陈仓尉论地位与之相差甚远。但是,刘仁轨公事公办,给这位大爷以严厉的警告,鲁宁没有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当他再度触犯国法的时候,刘仁轨把他抓了起来,让人拿棒子把他活活打死。消息上报到大唐皇帝李世民那里,顿时让天子勃然大怒,“一个小小的县尉,竟敢杖杀我的折冲,简直是无法无天”。

  唐太宗召见了刘仁轨,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是非曲直,面对刘仁轨的侃侃而谈,一代名君大为折服,马上提拔他作了栎阳县丞。唐太宗喜欢打猎,有一年,唐太宗打算前往同州(后世的三秦大荔)狩猎,刘仁轨及时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今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百姓昼夜辛劳,才收割了十分之一、二,现在皇上前往狩猎,各种接待加上修理桥道,动辄要用一、二万个工,对百姓的收割相当不利。如果等百姓收割完毕,皇上再行射猎,于公于私,都能兼顾”,唐太宗知错必改,将狩猎行动推迟了整整一个月,他下旨表扬了刘仁轨的谏言,“你虽然官职不高,却竭诚为民,所陈之事,甚得君心”。

  夏雪掐指一算,刘仁轨今年刚好30岁,正是男人的黄金年龄,就给李世民推荐破格提拔还不大出名的刘仁轨,让他早早为大唐建功立业。

  这次出征,经过商讨后,李世民和夏雪决定兵分三路:

  一路由李靖率领一万天使军精锐骑兵,从西部草原绕道夹击高句丽,在路上可以吸纳一些突厥、契丹等部族骑士,增加兵力。而且还有截断薛延陀汗国援兵的作用,这次高句丽除过勾结白济、扶桑外,还勾结了漠北的薛延陀汗国。

  一路是海路,由虬髯客率领1500名海军、30艘钢铁战舰协助刘仁轨率领的大唐1.5万水军登陆攻击ping壤城,并掩护大量辅助兵团士兵和粮草辎重船只登陆高句丽和百济西部海滩。另外有许多后勤运输大型帆船和涡轮货船随行,运输粮草物资还有大量辅助兵团士兵。

  一路由大唐皇帝李世民率领7万主战军团,出临渝关(山海关)后,从正面攻击高句丽。

  除过西路的李靖没有辅助兵团外,李世民中路后续部队辅助兵团15万人,刘仁轨东路大唐水军后续部队辅助军团5万人,也都整装待发。

  李世民出征之时,夏雪抱着孩子一直送到潼关,两人深拥许久,泪流满面,难分难舍。说好如果军务不紧急时候,每天都要通过电报互通信息。

  “老公,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会胜利凯旋的!”夏雪望着渐渐远去的李世民的背影轻轻地说。

  隋朝三次征高句丽失败,高句丽将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骨筑成了一座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叫“京观”)“身既死矣,归葬山阳。山何巍巍,天何苍苍。山有木兮国有殇。魂兮归来,以瞻河山。”寒风吹来,京观上的薄土被吹去,立刻便露出下面的森森白骨,所谓尸山血海并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已。几十万烈士的忠魂便在此不断地嘶喊,召唤。

  公元631年7月,李世民率领大军出山海关进入高句丽境内,立刻派司马长孙师毁掉这个京观,将隋军将士的尸骨一一收殓安葬。

  高句丽 莫离支 渊盖苏文,利用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在东北自扶余城(后世的吉林四平), 南至大海修的一条长达千余里的长城作为屏障,以此作为对抗唐.军的本钱,两国之间剑拔弩张。

  渊盖苏文这时以东方盟主自居,决定与唐朝进行全面对抗,渊盖苏文还遣使前往漠北,用“厚利”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打算在北面对唐朝进行牵制。在战备方面一面加固高健武时代建造的“长城”,一面在辽东和鸭绿水以及干山山脉之间广大地区集结兵力,构筑军事据点,并大力加强辽东城(后世的辽宁辽阳)、白岩城、扶余城(后世的吉林四平)、新城、盖牟城(后世的辽宁抚顺)、安市城(后世辽宁盖州东北)以及乌骨城(后世的辽宁凤城)、卑沙城(后世辽宁普兰店西南)等诸城的防御力量,以此作为第二道防线,企图封锁唐.军的水陆进攻路线和登陆港口,并在这些地方实行坚壁清野,企图在唐.军粮饷匮乏之时乘机反攻。

  唐太宗李世民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民部侍郎崔仁师副之,专责燕赵大地诸州的粮草运输;命太仆少卿萧锐运输中原诸州粮饷入海,贮于乌湖岛中,以供水军之需。

  李世民下诏布告天下,陈述了这次东征高句丽的五条必胜之道:“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治乘乱,四曰以逸待劳,五曰以悦当怨”。用以动员民众,增强士兵必胜信念。

  至此,可谓是万事俱备,战争的号角已经开始吹响了。

  李世民知道高句丽国不比草原汗国,只要军dui战斗力强劲就可以解决一切。在高句丽国中有大量的要塞式城堡,战争打到后来往往就是攻城战,步履维艰。

  李世民任命大将李勣为先锋,兵发柳城(后世的辽宁朝阳),但在另一方面却大造声势假装要从怀远镇(后世辽宁辽阳西北)渡辽水,因此高句丽将重兵放在了怀远这个方面,此时李勣出其不意,到达柳城后迅速北进,经甬道向通定(后世辽宁新民)进发,在高句丽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渡过了辽水,使得高句丽人依仗的辽水屏障失去了作用。

  李勣这招声东击西其实也是逼不得已,高句丽在边境上大修长城,如果正面行军,那么唯一可走的道路便是辽东那著名的沼泽区,而高句丽对这一地区是严密设防的,李勣的先头部队人数不多,正面硬碰显然不行,所以只能绕道。

  唐.军渡过辽水的消息传到高句丽后,举国震惊,城邑均闭门自守,不敢出击。

  几日后,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将兵数千人抵达新城(后世辽宁沈阳东),帐下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余骑直压城门,城中高句丽军民惊恐骚乱,不敢抵抗。

  营州都督张俭以胡兵为前锋,向建安城(后世辽宁盖州西南)进发,途中击败了前来迎战的高句丽兵众,歼敌数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