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多了,就总会出现些莫名其妙的货色。
好在《音乐国》的拥趸无数,观众的构成不是以小学生为主,同样弹幕并非时刻只关注自家、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撕半天的饭圈,将林炫与韩试强行比高下的节奏并没能带起来。
观众的心态大多是懒得理会:好好的听歌不香么,闹什么么蛾子。
两人的合唱结束,韩试走下了舞台,林炫扶了下耳麦人却没动,很快伴奏重新开始响起。
字幕与撒宁的背景音几乎同步出现:《御龙铭千古》。
一首不是特别被大众所熟知的歌,有的网友差点以为是林炫的新曲。
可按照节目的设定,嘉宾上台大致都会演唱一首自己的成名代表作,以及一首符合当期主题的改编曲目,并与发起人韩试进行一次合唱,只有韩试才会在完成指定任务的环节拿出新鲜的原创作品。
立刻就有热心的网友在弹幕中科普,《御龙铭千古》是林炫刚发不久的专辑中的一首歌,一个角色游戏量身定做的音乐,挺热血大气的华夏风。
【长缨一字花半袖
沾衣含泪醉钗头
莲熏三叶暗波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
烈火旌旗一映沧波三千里
回头顾曲天下英雄复更名】
曲风是很铿锵,尤其是在林炫抑扬顿挫、沉郁豪迈的演唱下,一下子如有金戈铁马之声、回肠荡气之慨。
只是平心而论,有了《烟花易冷》珠玉在前,观众们再听《御龙铭千古》就总觉得差了几分意思。
整首歌的旋律没有《烟花易冷》一气呵成的流畅度,甚至有一丝的凝滞感,听一遍很难在印象中留下完整的观感。
同时意境的整体性也差了一筹,每一拍的过渡衔接都没有《烟花易冷》的自然完美。
《御龙铭千古》的歌词,犯了很多偏古风类歌曲的通病,就是忽略了行文的基础逻辑,不时有词藻意象的堆砌乃至生造,似是而非。
就跟写诗词一样,蹩脚的诗人总是刻意挑一些看上去典雅高级的辞句,真正的诗词大家却是信手拈来,俚词俗语无一不可入诗,却不会让人感到半分突兀,只觉得水到渠成。
不过瑕不掩瑜。
或者说正是《御龙铭千古》的些许不足,让观众对林炫精湛的唱功有了越发直观的感受。
林炫火力全开,以极强的现场演唱功力与不露痕迹的真假音转换技巧,让观众们明白了什么叫“live天王”、“美声歌王”。
不愧是湾湾最美的三把嗓子之一。
并且《御龙铭千古》的编曲相当给力,长笛的潇洒、葫芦丝的清怆、大鼓的激昂,都运用的恰到好处,以至于观众们虽然不如听《烟花易冷》时沉浸其中,却仍旧陶醉无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歌声的尾音褪去,撒宁带着感慨的声音适时响起,“听了林炫老师的演唱,我又想到了一句诗。”
“当然,跟前面引用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样,不是怎么贴切。”撒宁自嘲起来没有任何压力,“以我的文学造诣,想附庸风雅是稍稍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一点。”
“但我相信,听了林炫老师的《御龙铭千古》,大家脑海中一定闪现出了四个字。”撒宁自信地微笑着面对镜头,“侠骨柔情。”
“武侠是独属于我们华夏的童话,将家国情怀、江湖义气、任侠卫道种种我们华夏人骨子里心向往之的东西熔于一炉,彰显着我们华夏儿女侠情一往的风华。”撒宁的主持始终秉持着《音乐国》面向世界的宗旨,没有在普通综艺的层次上打圈圈,动辄深挖到了国家文化的格局上,“刚才的《烟花易冷》与《御龙铭千古》,我想烈火旌旗一映沧波三千里
回头顾曲天下英雄复更名两首歌中虽然有着大相径庭的风格,却蕴涵着殊途同归的况味,就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波涛的交缠。”
就在观众们揣测撒宁的铺陈与下一个曲目的关联时,撒宁却忽然正了正脸色,话锋一转:“可能大家早就发现了,今天我全程的主持,用词都格外讲究,文采斐然,充满了阳春白雪的文学气息。”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撒宁吊起了观众的好奇心,马上又开口解释,“大约是我最近在节目组受到了太多的熏陶,不知不觉间整个人都升华了。尤其是前几天,当我看了柿子写的新歌,又参加了新歌的彩排后。”
观众们隐隐猜到了什么,弹幕瞬间炸了,撒宁却不慌不忙:“我只能说林炫老师也对柿子交付的答卷满意到惊叹不止,新歌真的是雅到了极致,唯美到了让人窒息,如果我的主持稍微轻佻,我怕我站在柿子边上会自惭形秽的。”
尽管明知撒宁的话有水分,绝对夸张了,屏幕前的无数人却仍不禁被撒宁撩拨得心痒痒的,恨不得撒宁立刻下台,让韩试出场。
灯光暗下又渐渐亮起,却不是骤然的大放光明,柔和的光线像一层一层晕染开来,最后聚焦在了中央。
灯光里影影绰绰地站着一个人看得并不十分清明,伴奏悠悠扬扬地响起。
古韵十足的旋律,很轻缓。
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刚听完了林炫的金铁之声,现在整个的舞台画风与音乐意境都变了,一刚到一柔,一动到一静,仿佛梦幻的场景由大漠孤烟转到了武陵阡陌,从大争之世来到了太平年景。
韩试就是从盛世风华中走出来的玉公子、谪仙人。
屏幕前不知多少小姐姐一瞬间就感到心乱了。
今天的韩试装束十分简约,一身松而不散的白色长衫,并非精致贵气的汉服式样,有点像古装剧里的练功服,而且几乎全素颜的脸,真正的天然去雕饰。
都说人靠衣装,无数人一时不由暗暗嘀咕,关键可不得是底子出色么。
别的顶多可以加点分,没有颜终究是白瞎,尤其是在央视一贯的照妖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