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歌手,陶哲对于《东风破》的理解十分到位。
普通的听众虽然没有他这个水平,但大家也能够听出来,《东风破》绝对是一首经典的华夏风歌曲。
不管是歌词还是旋律,又或者是崔忆安的演唱,大家根本就挑不出毛病来。
而在这种情况下,许千凡的感受十分深刻。
现在的他,脑海中只有一个字。
值。
能在今天这个点听到崔忆安的这首歌,那简直太值了。
不仅如此,许千凡还有预感。
他觉得自己一觉醒来,微博上讨论这首歌的人恐怕会到一个吓人的地步。
果然,第二天微博上#东风破#这一话题迅速蹿升到了第一名的位置。
关于这首歌的讨论热度,甚至比肩歌王歌后发歌时的场景。
与此同时,崔忆安的粉丝群也炸了。
“妈呀,安哥居然出华夏风歌曲了,但是不得不说,这首歌简直太到位了。”
“的确,不说别的,单说歌词拿出去都是美轮美奂的感觉。”
“我甚至感觉安哥这次发的不是歌,而是一首古词......”
“对对对,我也这么觉得,真的写的太好了,这水平感觉就和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差不多。”
“在我心中,这就是华夏风的巅峰!”
“没错,这次四月份还有个叫什么陶哲的也发了歌。同样是华夏风,你们听听他那首,我个人感觉他那首歌跟安哥的简直没法比,纯粹是无病呻吟。”
“他那首歌我听了,感觉确实很一般。”
“......”
不光是崔忆安的粉丝群,微博上也有许多人注意到了,这次四月份除了崔忆安的新歌是华夏风之外,陶哲的新歌也是华夏风。
俗话说得好,撞衫不尴尬,谁丑谁尴尬。
这次崔忆安的新歌跟陶哲“撞衫”以后,自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可听完两首歌之后,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崔忆安的新歌才称得上华夏风,至于陶哲,他那首歌在大家眼中,此刻已经变成了纯粹的残次品。
就连陶哲此人,也被一众网友戏称为新时代的“陪跑者”。
然而就在这个时间点里,有个人却非常着急。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之前给崔忆安新歌写过乐评的丁志泽。
丁志泽万万没想到,三月份崔忆安发了新歌,四月份崔忆安居然还会发歌。
因此丁志泽知道崔忆安有新歌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四月一号上午。
急忙把崔忆安的歌听了一遍,丁志泽也被《东风破》的质量给惊住了。
在丁志泽眼中,《东风破》这首歌绝对是华夏风里最另类,也是最惊艳的存在。
丁志泽心中隐隐感觉,或许《东风破》能改变整个华语乐坛。
他的这一判断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他自身对于《东风破》的理解,以及多年乐评人养成的灵敏嗅觉。
有了这一结论,丁志泽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东风破》的乐评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出来。
但是等到真正动笔之后丁志泽才发现,想要全方位地解读《东风破》,那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事情。
没办法,这首歌的内涵以及能说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一直忙活到晚上,丁志泽发现,自己的乐评也仅仅写了三分之一不到。
而且,这三分之一几乎都是歌曲比较容易解读出来的东西。
挠了挠头,丁志泽不由感觉到一阵头疼。
真要等自己的乐评出来,最少也得是两三天后的事情了,到那个时候,《东风破》最热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轻轻叹了口气,丁志泽还是停下了手上的动作,转而刷起了微博。
之所以刷微博,一来是丁志泽想稍微放松一下,毕竟今天坐了一天,也写了一天的乐评;二来则是他想看看,微博上网友对于这首歌有着什么样的评价。
翻看了半天小时网友的评论,丁志泽虽然没收获什么东西,但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一些。
不过就在丁志泽想退出微博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了一则博文,这则博文的标题让丁志泽浑身一震。
《浅谈东风破中的词文化》。
很明显,这是一则《东风破》的乐评。
《东风破》发布的当天网上就出现了乐评,这一点并不足以让丁志泽感到吃惊,真正让他吃惊的,是博文作者的名字。
安平兴。
安平兴是谁?
华夏音协的副会长!
华夏乐坛顶级音乐鉴赏家之一!
这位不说是德高望重,但起码也是公认的行业大佬,属于能让丁志泽这种乐评人膜拜的那种。
这种大佬的乐评,当然值得一看。
带着这样的念头,丁志泽点开了博文。
“虽然是谈词文化,但首先我得跟大家说清楚一点,那就是《东风破》这首歌拥有华夏风曲调的同时,兼具时尚的节奏感,这是一种极好的创新,并且整首歌将古典音乐的骨架与流行音乐的血肉相融合,但从创意上来说就十分难得。”
“并且,这首歌的古风意味十分浓重。举个例子,在第一段副歌唱完后,间奏又拉了一段幽远的二胡,顿时一股离愁被宣泄而出,浓郁得化不开。然后在最后一段副歌,加入歌词文字里反复提到与强调的乐器——琵琶。接着升高了key,带出故事的高潮。”
“最后再用一段二胡作为结尾,更增添几分婉转悠扬,将离愁一路延伸,令人回味再三,顷刻间让人恍然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有段可以追忆的伤心过往竟是一件幸福的事。”
“这种手法简直堪称绝妙,我一度以为自己不是在听人唱歌,而是在听人讲故事。”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今天所要说的重点。我今天要讲的重点,已经在标题里写了出来。那么接下来,我会仔细跟大家分析。”
“关于歌词创作的修辞学运用,诸如形容词转动词的一个词性转换,也就是‘转化’,有时也可称为‘比拟’,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象。”
“像词中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还有‘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这里的‘离愁’‘孤单’‘漂泊’‘浪迹天涯’跟‘思念’这些抽象的形容词都不是具体的意象,但在转变词性后,变为一个具象的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实物,这加重了它们所代表的意象的重量感。”
“就像‘烛火’,它怎么‘清醒’?它又要怎么‘苛责’?这当然是拟人化的一种手法——将烛火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情的意味。”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脑海中才会浮现出词中的主角被情而困,连烛火都不忍打扰或是苛责,然后借此带出萦绕在他周围的孤单氛围。不仅如此,‘酒暖回忆思念瘦’里面的‘暖’,它本来是形容词,但在这里变成了动词,因为它‘暖’了回忆。”
“并且,歌曲在创作中还加以了对仗形式的使用。如‘一盏离愁’对应‘一壶漂泊’,这使得歌词无论是念读还是吟唱上都更朗朗上口。基于以上种种,作词人以一种十分细腻地心思,来营造除了文字的意境美感,将自身的浪漫构筑在其中,所以当我们在聆听这首歌时,才能有想象的空间与阅读的张力。”
“......”
将一整篇乐评看完,丁志泽差点拍案叫绝。
不愧是音协副会长,这乐评就是高啊。
想了想,丁志泽转发了安平兴的博文,并附加了一句话。
“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