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伊娃杰夫
印度洋北部,东临孟加拉湾的十度海峡,印属尼科巴群岛,距离印联邦大陆大概800公里,距南边的苏门答腊也要近200公里。
尼科巴群岛由11座小岛组成,位置靠近赤道,终年气温33度以上,其中,只有大尼科巴、小尼科巴2座岛屿有人居住,全部人口加起来还不到3万人,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大尼科巴岛,本地土著大多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靠打猎和捕鱼为生。
小尼科巴岛人烟稀少,仅有700人居住,就在这样一座人迹罕至的岛屿,有一家人显得十分另类,因为,他们不是本地人。
这家共有3口人,两男一女,其中的一男一女是一对双胞胎,姐姐伊娃和弟弟杰夫。
他俩今年15岁,是二战时期躲避战乱逃亡至此的拉脱维亚后裔,从他们的曾祖父开始,已经在岛上生活了四代,但是,他们的家人都在两年前的一次海啸中丧生,留下了姐弟俩,相依为命。
另一名男人叫马克,是一名黄种人,是弟弟杰夫从海里捡回来的,名字和年龄都不知道。
因为,这个男人失忆了。
杰夫发现马克,是两个月前的事情,他在从船屋返回小尼科巴岛的时候,在靠近岛屿的浅海区,发现有东西漂浮在水面,本以为是条大鱼,满怀欣喜靠近后才看清,原来是一个人。
当时的马克,身无寸缕,仰面漂浮在海中,杰夫见他还有呼吸,就把他拖了回来。
马克一直昏迷了半个月才醒来,期间,一直是伊娃照顾他。
醒来后,伊娃见他什么都不记得,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马克。
杰夫和伊娃自从家人遇难后,就靠杰夫在船屋的工作为生,当时他俩才13岁,船屋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岛上一个叫德拉的财主。
德拉手中大约有50个船屋,用来提供给像杰夫这种自己没有船屋的人,靠剥削他们的渔获来供养自己富足的生活。
杰夫一年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要一个人呆在远离小尼克巴岛的船屋上,风餐露宿,靠捕鱼为生,捕到鱼就养在船屋,德拉会定期派人来取,再运至大尼科巴岛,卖给那些商人,获取高额利润,而德拉却只付给杰夫一些食物,仅够姐弟俩裹腹而已。
杰夫不愿姐姐跟自己到船屋受苦,就一个人承受着孤独而枯燥的工作,但他每个月都要回家两趟,给姐姐带去一些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
而伊娃则每天在家靠织补渔网来补贴家用,生活过得极其艰苦。
在马克昏迷的那段时间,杰夫就已经返回船屋,不工作就没有饭吃。
马克由伊娃一个人照顾,这个15岁的姑娘,聪明而且善良,她每天都会从自己那一点可怜的口粮中,挤出一大半分给马克。
说是口粮,其实就是鱼汤配一些粗糙的谷物,这是岛上最低廉的食物,面食和肉类是德拉老爷那样的人才能享用的。
杰夫在海上替德拉工作,会得到一些和泥土一样黑,还难以下咽的粗粮,就这点粗粮,他还不舍得自己一个人吃,需要省下来带给姐姐。
所以,虽然姐弟俩已经15岁,却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看起来比同龄人要瘦小许多,说他们只有八九岁,也会有人相信。
伊娃对马克悉心照顾,仅有的一点粗粮也混杂在鱼汤中喂给了他,自己则忍饥挨饿,好在半个月后,马克终于从昏迷中苏醒了。
马克的皮肤细嫩白皙,一点都不像长期在海边生活的人,所以伊娃推测,他应该是遇上了海难、或是遭遇了海盗的游客,不过,这些已经不得而知,因为,马克对自己的过去,完全记不起来,一丝印象都没有。
马克虽然失去了记忆,但不代表他的智商有问题,恰恰相反,他非常聪明。
当杰夫再次回岛的时候,马克居然已经能用简单的尼科巴语和他交流,这是大、小尼科巴岛通用的语言。
在伊娃看来,马克很帅,她从小到大,还没见过尼科巴人以外的人种,当然,弟弟杰夫除外。
马克身材高大,一身优美的肌肉线条,伊娃从未想过,人类居然会有这么完美的身材。
所以,当马克一个人坐在树屋外空地上发呆的时候,她就会一边织渔网,一边偷偷地看马克。
其实,在照顾马克的时候,伊娃就曾经偷偷摸过他身上的肌肉,真的好结实。
15岁的女孩,已经到了思春的年龄。
马克苏醒以后,经常一个人坐在海边发呆,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周,他一直在思考,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记忆好像被封存在瓶子里一样,有时候明明感觉距离真相已经非常近,甚至能够触摸到它的边缘,可每到这个时候,自己就会头痛欲裂,直到将思考停止,头疼才会缓解。
最后,他决定放弃!
马克每天和伊娃一起编渔网,开始到海边钓鱼、到附近的山上砍柴,一日三餐喝鱼汤,每月一次等杰夫从海上带回粮食,每天晚上听伊娃讲她和杰夫从小到大,身上发生的事情。
每次都是伊娃说,马克听。
因为,马克的过去是一片空白,他不知道要说什么…
这种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至极,但伊娃却很满足,家人活着的时候,他们就一直没有融入小尼科巴岛的生活中,远异于本地土著的面孔和信仰,让岛上的居民视他们为异类,所以,伊娃从小就没有朋友。
自从父母在海啸中遇难,杰夫出海捕鱼以后,两年来,伊娃都是独自一个人生活,内心非常孤独,对于一个15岁的女孩来说,这种孤独,比物质生活的匮乏更让人煎熬。
马克的到来,改变了这种局面,她有了朋友,也有了倾诉的聆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