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正当盛暑之时,长安城内燥热不已,李渊来到骊山的仁智宫避暑。
小将李道宗在云中打了颉利一次伏击,让突厥兵马大大地吃了一次哑巴亏。李渊得报,大喜过望,遂不再对北方边境有任何顾虑。
由于洛阳前线战事吃紧,军饷钱粮耗费巨大,李渊诏命各地筹措粮草,统归户部筹措调配。
由于洛阳城池坚固,唐军围城一个多月来,并没有明显的战果。李世民初战不利,因此并没有军报上奏朝廷。
李渊迟迟不见军报,放心不下,他想前往洛阳看看情况,又生怕给儿子带来不便,心中忐忑不安。
太子李建成建议李渊前往丹水狩猎。丹水在洛阳以南,襄阳以北,距离两地都不过百余里的路程。
此地水草丰茂、林木广布,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是千余年来的绝佳猎场。在此狩猎,一则放松心情;二则就近获取洛阳前线的战况,便于决策部署。
李渊于是命太子李建成坐镇长安监国。而他自己则拣选良马、名鹰、俊犬、弓矢,亲点亲卫羽林军,前往丹水狩猎。
丹水之南,是军事重镇襄阳城。王世充为了坚守此城,特意派自己的堂兄王弘烈在此镇守。
李渊对襄阳城也非常重视,此城不破,定会成为洛阳城的后援,必定后患无穷。
鉴于大唐的主要兵力都分布在洛阳前线,北方边境又需要许多兵力防备突厥,一时无法抽出兵力攻取襄阳城。
李渊此时想起了一个人——李大亮!
李大亮曾在襄阳为官十余年,他为官清廉,仁义善良,襄阳城中的百姓大多都受过他的恩泽。
时至今日,襄阳城中的许多基层官吏仍然是李大亮当年的下属。
李大亮年轻时,在为官任上遭遇了灾荒。他招抚流亡贫民从业,并卖掉自己的马以资助贫民恢复农业生产。百姓们感念他的恩德,心中对他非常尊敬。
李渊用李大亮攻取襄阳城,主要是看中了他在此地的声誉,完全是在打心理战。
所谓善战者,攻心为上!
随着洛阳城成为了一座孤城,襄阳城也就失去了外援。
李大亮命人制作了大量的纸鸢,上书——“洛阳被围,不日破城。天子临兵,仁义爱民;开门纳降,族们兴旺!我是李大亮,可保全城百姓平安。”
随着纸鸢纷纷飞入城中,城内的大街小巷都知道了李大亮率兵围城的消息。
接下来,城中开始躁动起来了。王弘烈素来为政苛暴,城中百姓早已是深受压迫,恨之入骨,他们在平日里敢怒不敢言。
此刻,当他们得知曾经的父母官前来解救他们时,纷纷劝说家中当兵的子女趁势倒戈。
民心的转变瞬间成为攻城的关键,军心开始动摇。
几天后,襄阳守军哗变,他们将守将王弘烈捆了起来,开门投降了唐军。
李大亮只带领千余人进入了襄阳城,他严明军纪,唐军秋毫无犯。
之后,他废除苛政,安定百姓,襄阳城迅速安定了下来。
李渊正在丹水狩猎,得知此消息,高兴地说道:“如果天下官员都像李大亮这般推行仁义,何须兴兵攻城呢?”
仁者,乃是消弭战争的源头;仁政,是仁者心胸的外现。行仁政者,得民心,聚民意。民众自然会心向往之,为他的命令感召,为他的心意安定一座城……此所谓,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