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咱们知名的曹节有三个,一个是曹操的曾祖父,叫曹节。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司马彪《续汉书》记载,“(曹)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
这就是“认猪不争”的故事,说的是曹节的邻居的猪丢了,他的猪与曹节的猪长的很相似,于是就到曹节家认猪,但曹节不与其争论,任其赶回家。后来邻居家的猪跑回了家,邻人很是惭愧,偿还所错认的猪,曹节笑着收下了猪。
再一个是恶贯满盈十常侍中的一个人,也叫曹节。
宦官曹节可以说是标准的奸臣,彻头彻尾的坏人,没做一点好事。
他在汉顺帝初年,升任小黄门;汉桓帝时,升任中常侍、奉车都尉;汉灵帝时,因迎奉汉灵帝之功封为长安乡侯,后升任长乐卫尉,改封育阳侯,还担任过大长秋(皇后宫中的负责人),死后被汉灵帝追赠为车骑将军。
这个曹节曾与与长乐五官史朱瑀(yǔ)等诛杀窦武、陈蕃等人并将其灭族;与王甫等人诬告汉桓帝的弟弟勃海王刘悝谋反,迫使刘悝和妻子一同自杀。
曹节家族为官的人遍布天下,但大多都荒淫暴虐。
第三个叫曹节的,是曹操女儿。那么,古时称呼长辈的字,都要忌讳,曹操为什么把自己的女儿叫成了曾祖父的名字呢?难道像《百年孤独》里的人物似的?
不是呀。
出生在建安元年,不到一岁的曹节被曹操的夫人丁氏认为不吉利丢弃,后来失而复得,这一年正是曹操把汉献帝刘协从洛阳接到许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
汉献帝因为曹节失而复得,特地来探望,因看到满院子的绿竹,而给她取名为“曹节”,谁知造化弄人,这匆匆一眼竟然造就了后来的一段姻缘。
…… ……
曹节(196年―260年),字元伟,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汉献帝刘协第二任皇后,魏武帝曹操的女儿 。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一次性将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都嫁与汉献帝为贵人。
有意思的是,曹操在两个月之前刚刚进位为魏公,正是权势达到巅峰之际。
据《三国志》记载,“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xī)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
“少者待年于国”,就是说,这三个女儿中曹华还未成年,等到成年之后,再送进宫中。
曹操搞的什么么蛾子?没成年,就别往出给,怎么给个未成年的,等到成年了,再送进宫中?
搞什么搞?
洒家猜测,曹大胡子有预谋:他早就想除掉伏皇后。
你看,伏皇后在她父亲伏完在世的时候,给他父亲写信,让她父亲除掉曹操,他父亲于建安十四年(210年)去世,四年之后,建安十九年(214年),这个秘密才泄露,曹操才以此为借口,杀伏皇后。
值得注意的是,嫁了三女的第二年,曹操才动手,这说明,杀伏皇后,早在他的计划之内:我杀你两个,赔给你三个,还不行?各位臣工,你们给评评理,我曹阿瞒,这样做,公不公平?
——这就是,还未成年就嫁过去,凑足3,也是3>2的原因。
你仔细想想,曹阿瞒能干出这样的事!不然,在他活着,就已经篡汉于魏了,他是想当**,又想立牌坊的主儿,恐怕世人说他不忠不孝不地道。
至于他为什么杀伏后,那是篡他魏朝儿子的心,路人皆知了。
还有人说,伏寿伏皇后根本就没有写那封信,写信一事,纯属曹操编造的,他就是想除掉伏皇后,让他女儿曹节任皇后,监督起后宫来,顺理成章。
要不,伏寿一案怎么可以不审(“伏寿咎由自取,未受审讯,幸甚幸甚”),就定案,就杀人了?
要是真有这事,审案是相当必要的:那封信是谁送出去的,你同谋还有谁,等等。
…… ……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把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曹宪、曹节和曹华一同嫁给汉献帝刘协为夫人,以束帛玄纁(xū
)五万匹为订婚的聘礼,年幼的女儿暂且留在封国,待年龄长到可以婚配的时候再送进宫。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节姐妹三人都被封为贵人。同年,汉献帝的皇后伏寿被杀。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让汉献帝立曹节为皇后,汉献帝只得依从。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爵位。
曹丕一当上魏王,就马上威逼汉献帝“禅让”。
“禅让”其实是个幌子,为了让这个幌子更好看一点,他事先写奏折“推辞”三次,直到汉献帝三番五次地“求”,他才“勉强”答应。
曹丕还命人在许昌搭建“禅让台”,预备上演一出类似“尧舜禅让”的虚伪把戏。
但曹节要阻止这个“禅让”的程序,就是不肯交出玉玺。已经来了好几拨人催要,每次曹节都发怒把使者骂走。
曹丕派人以武力威胁,向曹节索要玺印,曹节无奈,将玺印掷于栏板之下。
面对曹丕篡位,她极为愤怒,高喊,“老天有眼,决不让你长久! ”
…… ……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以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焦作)的一万户为食邑封给汉献帝,并封其为山阳公。
其治内实行汉朝正朔,用天子的礼仪进行郊祭,上书言事不称臣。曹节也改称为山阳公夫人。
景元元年(260年)六月,曹节病逝,谥号献穆皇后,按照汉朝皇后的礼仪下葬,和汉献帝合葬于禅陵。
…… ……
相传曹节随刘协来到山阳后,见山阳百姓流离失所,贫病饥寒,田园荒芜,百废待兴。曹节就鼓励刘协脱下官服,换上布衣,深入民间,用过去在宫中学习的精湛医术,救死扶伤,拯救黎民百姓。
就这样,刘协在山阳悬壶济世做了一个乡村医生。
曹节夫妇常到云台山一带采药,施医救民,被百姓誉为“龙凤医家”。而今,在百家岩景区的石碑上,还雕刻有“汉献帝行医图”。
那时,遇有灾荒年景,曹节夫妇便下令减免赋税,和山阳百姓一起节衣缩食,共渡难关。几年时间,山阳百姓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昔日的穷山恶水大为改观。
百姓们为报答曹节夫妇的恩情,争相奉送土产鲜果等物品以表心意,但往往被婉言谢绝。
黄初五年(224年),曹节送儿子刘康(即后来的第二任山阳公)去山阳精舍(即山阳书院的前身)上学,看到校舍全是危房,便倾其所有,捐钱给精舍。
曹节夫妇宣布不论贫富,子弟都可以上学,年龄从五六岁到二十岁,人数多寡不固定,请先生采用个别教授法,先识字,后学经书。
当曹节听说卜商(温县人,孔子四大弟子之一,在战国魏文侯时,曾任教于此)的后裔有一位叫卜尚的,在温县办私塾很有名,也很有学问,就和刘协一同亲自登门请他来任山阳精舍的首席教授。
据说曹节夫妇到了卜杨门村,问到卜尚的家,正遇上卜尚的儿媳妇临产,大呼小叫生不下来。正巧曹节夫妇很会接生,刘协指挥曹节如何给产妇调整胎位,如何使产妇积聚力气,结果顺利生下一男孩。卜尚一家人万分感激。
数日之后,卜尚就来到山阳。
曹节夫妇热情接见他,共同交流办好精舍的事宜。
一直到西晋永嘉三年(309年)山阳国灭亡,曹节在山阳生的女儿刘曼、刘康的儿子刘瑾(第三任山阳公)、刘瑾的儿子刘秋(第四任山阳公)等刘氏家族人等,均先后在山阳精舍就读。可以说,山阳国时期,是继魏文侯建立山阳邑校请卜商任教以来,山阳书院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 ……
民间还传说曹节夫妇私下里交流时因提及曹丕的无情而想起曹操,曹节提醒刘协应该想到他的老丈人曹操的一些好处,特别是刘协曾三次要除掉曹操。
尽管曹操杀了伏皇后等人,但曹操到死都没杀刘协,也没称帝取而代之,反而还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他。
曹操的行为,不仅使汉朝江山在风雨飘摇中又延续了20多年,还使刘协因这种特殊的关系保住了性命。
曹节为了纪念父亲,让自己的子女改称外公曹操为“魏公”或“魏爷”。
由于曹节夫妇深受山阳百姓拥戴,故而人们大都效仿他们称呼曹操为“魏公”或“魏爷”。
山阳国从公元220年始到309年亡,历经四代山阳公,共计89年,足以使得这种称呼遍及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