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杀人放火金腰带
五月中,李自成回师老巢,从卫辉城外路过。
乡民们一片欢呼。
丁魁楚却正在衙门里骂骂咧咧的提笔写奏疏:“骚动畿南者尽是辽兵!”
可见吴襄军纪不咋样啊。
听闻短毛大统领回归,丁魁楚都懒得上城楼观看,只长吁短叹,“唉,这个烂摊子如何收拾?!”
丁魁楚并不完全清楚张宗衡和短毛贼的交易,但是约莫能猜到。所以他进驻卫辉以来一直挺老实。再说上次短毛还去过他永城老家,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太坏。
刚被皇命逼回来的潞王朱常淓同样长吁短叹,“唉,若短毛再来破卫辉,本王怕是不会被善待了。”
毕竟拒绝了几次招揽,小朱有自知之明。
李自成短时间内不会动卫辉,倒不是怕城内那四五千兵马和几百门火炮。总要给各方一个面子,北上杀鞑之前瞎折腾不合适。
由于城外田亩已被大顺衙门丈量分派完毕,而有些老财看到明军光复府城还以为是真的变天了,所以要求丁巡抚做主收回。
老丁一直推脱,让他们自己去收。
有两个不开眼的财主还真去乡下了,结果差点被曾经的韭菜打死。
新上任的知县、知府不信邪,召集衙役准备维护朝廷尊严,结果一众衙役纷纷头疼脑热告假养病。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大顺想拿下卫辉轻而易举,可不好得罪。
虽然大顺卫辉知府张报韩带着班子迁移到了新乡,但他的政令在卫辉城外百分百通行,城内也有八成事务归大顺卫辉知府管而不听大明卫辉知府。
像城外熙攘喧闹、繁华异常的南北马市街、下街、延寿宫、地坛街、三圣庙街、熟肉火街、馆驿街、板楼街和南北盐店城等等,城内的大明衙门完全管不到,也不敢管。
当夜幕降临,城内死般寂静之时,城外之市到处灯火辉煌,与卫河点点渔火交相辉映。这里南北商旅摩肩接踵,生意之兴隆,笙歌之悠扬,弦曲之哀婉,一片楼红酒绿,堪比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街。
丁魁楚能怎么办?假装看不到就完事。至少卫辉在名义上收复了,能糊弄过朝廷就行。地方治理又不归他这个真保巡抚管。
他甚至埋怨短毛为什么不带兵去真定、保定转一转,那样老丁就有理由回防了,总比守在卫辉等死强。
不过他近来运作户部侍郎一职的事情有了眉目,想必很快就能调离了。阿弥陀佛!
李自成刚回到怀庆就收到京城来信,朱由检决定只要短毛贼愿意受抚就实授旅顺总兵,归东江镇节制。
旅顺总兵官是个什么玩意儿?朝廷别出心裁的给了个新编制。还非常大方的允许李自成最多带两万兵马前去赴任,每年还会拨饷银十二万两。真他吗的大方。
其实给的不算少了。
要知道原本大同和宣府两镇边军的月饷才止给五钱银,折合不到四百个京钱。就三百多个铜钱还经常拖欠,这不吃土才怪。堂堂大明一线边军呀,综合待遇还不如大顺民兵,更不要比戍卫军和野战军了。
而早在袁崇焕时期关宁兵的饷就是宣大兵的三倍了。人比人得死!
去年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吏部尚书李长庚努力跟崇祯帝争取了一番,才把两镇边兵的月饷提高到一两银子。
可按照大顺的军饷算,两万兵马每年光是饷银就要支出近三十万,这还不算吃喝拉撒的开销。
所以,李自成要自掏腰包给崇祯帝打工?
亏是铁定亏,但是好歹给了个旅顺总兵的编制,这就可以从长计议了。
话说老朱派出的钦差大概还没出顺天府境,以老爷们的行路速度,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把圣旨传过来。
这可太耽误时间了。
李自成原本计划去大同抗鞑呢,过垣曲一路北上,就算全程顺利都要二十天左右。因为尽管沈一石等人已经在沿途预备了粮草,可李自成还要带炮营呢,这就会拖慢行军速度。若是不带十天就能跑过去,可又担心打不过皇太极。
要是山西巡抚吴牲等人再给填点堵,北上顺军估计要花一个月才能赶到大同附近。再加上还要提前适应场地等等,所以李自成只能在怀庆修整三四天就要赶紧出发的。
去大同是抗鞑,去旅顺是杀鞑,其实都不错,这可是个两难选择。
李自成拿不定主意,紧急召来一帮臭皮匠们商讨对策。
与会所有人都不同意搬家去旅顺。因为朝廷给的条件是顺军彻底放弃上党、怀庆等地,这哪行啊?好不容易开创出来的大好基业拱手让人?
如今根据地建设的比较完善了,一应物资几乎都可以自给自足,可旅顺那边有啥?别说过去之后枪炮要变废铁、衣装鞋袜没了来源,就是粮食都不够吃的。到时就算再想做流贼吃他娘穿他娘都没处去了。
所以去那边干毛啊!好好的大顺大统领不当去做大明总兵?还是东江镇总兵麾下的二级总兵?就算给个蓟辽总督都不干呀!短毛脑子秀逗了?
李自成说这边根据地当然不会放弃嘛,朱由检既没把闺女送过来也没把他嫂子送过来,他不是我老丈人和内弟我为啥全听他的?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嘛!
其实正常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需要考虑、商议的问题。但李自成真的很想深入敌后杀鞑呀!这次实在是个好机会。
原历史线皇太极西征——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老巢御驾亲征了,后面几次入关他都懒得出门,只派手下就搞定。
皇太极离开,洪承畴却待在锦州没咋动,反而是毛文龙老丈人东江镇总兵沈世魁趁机去捅鞑子老巢——原历史线黄龙和沈世魁还没掰扯清楚谁是东江老大,就被带路党孔有德等人围在旅顺,兵败自杀,沈世魁正式坐镇东江。
而且老沈还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因为一直到了闰八月底,沈世魁从投降鞑兵那里得知皇太极宣府、大同之战打的不太理想,主要是没抢到多少东西,粮草有些捉急了。
所以皇太极传令后方各牛录烧蒸炒面前出接应。走之前将金、复、海、盖各州屯田人口全部迁到沈阳,只留下些骑兵在各处巡逻警戒皮岛偷袭。
沈世魁得知消息后便率军水陆并进抵达鸭路江畔,随后扎营开始兵分三路进行对后金的袭击作战。
前两路各五百步兵,大张旗鼓用来吸引后金兵注意力;第三路主力出动了两千步兵,准备去后金老城赫图阿拉偷家。
最后当然没偷成。不过也攻破苏谷里寨(甘孤里),将寨内金兵、男丁、老幼尽皆杀戮,生擒牛录额真尖山一人,妇女、牛马极多。
其实沈世魁决定出兵时皇太极已经在回程路上了,而且离的不远。
如果老沈七月出兵呢?再让祖大寿也配合着出兵……不过多杀几个鞑子而已,不会对大局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此时的明军早已患上了恐鞑病,只敢玩一下偷袭,打几个老弱病残居住的寨子,一旦鞑兵集结,他们只能抱头鼠窜。
即便皇太极粮草捉急,宣大军也不敢追击呀。你还能指望他们东西两路紧密配合?真要能打出配合,“己巳之变”时早就那么干了。
或许毛文龙要是活着可能会那么干,牵制鞑子本来就是袁可立设置东江镇的意义,但是没法假设了。毛文龙的克五岭关、进逼沈阳的军事计划刚写了一个草案,他就去双岛开会了,然后再没回来。
总之,沈世魁出兵一次,上了捷报,但据待在他身边的高丽观察员说:“岛众数千,今虽上岸,而分遣两处。才行数息,犹复徘徊,见一剃头,魂褫股战,奔溃之恐不及。如是之军,欲制新羁之铁骑,则何异于驱羊而攻虎!”
好吧,这也正常,毕竟是患了恐鞑病的明军传统做派嘛。
但怎么说东江镇也算出兵抄鞑子后路了,祖大寿呢?
原历史线朝廷之所以把宁远总兵官吴襄、山海关总兵官尤世威调到京师附近,也是因为听到传言辽东巡抚方一藻、总兵祖大寿私通建奴,为防不测,故移警于西。
崇祯帝真的很难啊!
所以尽管沈世魁报捷斩夷首上百俘获牛羊粮豆无数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带回,只剩两颗首级,崇祯也不好责备老沈谎报战功。
事后沈世魁将此归咎于缺马,向朝廷索要至少两三千匹马,并请求增加武器装备。明廷拒绝给他马匹,只答应提供盔甲、器械、硝黄、炮弹等。
虽然袁崇焕已经离场,但东江镇仍然像后娘养的。实际上那边确实是个烂摊子,完全可以说军阀化了,而且因为旅顺以及沿海各岛屿陷落,朝廷几乎算是半放弃了东江,不可能给那边投入更多资源,谁都清楚皮岛被建奴攻破是迟早的事情。
不提沈世魁的人品、能力如何,至少他没投鞑,在皮岛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崇祯十年,皇太极从高丽受降班师,趁势一鼓作气拿下皮岛。老沈被俘杀。这一战明军阵亡约两千,逃回五千余人;鞑军伤亡人数不详,但战死的佐领、护军等大小将校三十多人,约相当于“己巳之变”的损失。可见皮岛虽然烂,但是和皇城根下的那些明军比,算强了。
沈世魁挽救了东江镇的最后尊严,虽然没人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