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针路图
说起来郑芝龙就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啊,胸无大志,眼里只有小利益。
李自成为了让小郑勤快点干活,几乎给了他全套开发东宁岛的计划书,从渡海路线到登岸地点到开荒方式等等。
嘉南平原的稻米可以一年三熟,土豆甚至可以一年四获。总之,好好开发个十年,东宁岛养活百万人口没毛病,一两银子买四石稻米不是梦。
经济作物樟脑不用说,甘蔗、茶树、桑树等都可以在东宁移植,自产丝绸都没问题。
鸡笼煤矿、金瓜石金银铜矿、大员金矿、淡水大屯金矿等等,随便开采一下每年赚个二三十万银子不要太轻松。
但是,这些玩意儿并不能真正打动郑芝龙,土财主眼界太小,连当个军阀都不合格。人家做贸易商甚至单纯收过路费来钱多轻松,才懒得干实业。
对于花了二十年时间才成功开辟泉州直达长崎航线的那位海贼王来说,经纬仪和海图无疑才是他的最爱。
明末时海上航行都只能依靠祖祖辈辈千辛万苦趟出来的“针路图”,即以各种路标为主要参照物的航海图。依靠这种技术,他们的航线长而繁复,不光增加了成本更是多添了风险——有陆地自然少不了海盗出没。
唐朝时,和尚兼天文学家一行发明了一种名叫“复矩”的仪器,用来测量北极星和地平面的高度,为天朝人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有了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储备,为牵星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牵星术测量原理源自勾股定理。《周髀算经》称:“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勾,勾出于股。”
简单来说,利用星宿、海平面和船只形成的“勾”、“股”和“弦”的关系,测定地理纬度,进而为船只定位。
勾股定理和实际定位之间,相差一块牵星板。
牵星板由十二块大小不一、正方形乌木板叠起组成,以一条绳贯穿在木板的中心。最大的一块称为十二指板,最小一块称为一指板,从大到小依次递减一指。另外,有用象牙制成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边长的1/4、1/2、3/4和1/8。
使用者测量时手持牵星板,手臂伸直,眼望天空。木板的上缘对准北极星,下缘对齐水平线。当测量不足一指时,用象牙“缺刻”及时补测。求得北极星高度后,船只就能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运用了过洋牵星术,知道了本船的位置,还不能保证船舶避开礁石、险滩以及顺利驶到目的港。下一步就要靠导航和航海图来完成了。
他们用于导航的罗盘将圆周二十四等分,并以十二地支、十天干除戊、己(属土,位于中央)外余下八个及八卦的四个斜向方位逐一命名,为二十四针,使方向能够准确地指示。
具体示意为——
“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船……”
“……单乙针五更见鸡笼山,又单乙针七更见钓鱼台……”
“鸡笼开洋用甲卯针六更”、“北辰星十一指半平水”,“华盖星一指平水”、“西边看狮子星一指半”……
一番话说得云山雾罩,外人实在难以理解。但老师傅却能依据罗盘和“针路图”在海上纵横东西南北。
比如南海日积礁在他们口中被称为“西头乙辛”,可以用来指示方位。
“针路图”就是根据海上地标来确定航路,看到某地标,取罗盘某针方向,走几天,然后可以看到下一个地标。然后再根据针路定下一个航向。其中还有洋流和风向的提示等等。这玩意无论在中外都是不传之秘。
这种方法全靠海上地标来定位,很难跨洋,基本上是沿岸或者逐岛航行。航程主要依赖的地标如山体岛屿修正,除了江苏至山东这段可以较长时间脱离海岸线,其余均在海岸线的目视范围内。
若是跨远洋,其中虽然有小岛,但是在缺乏高精度定位仪的情况下那些小岛毫无用处。你这次运气好能找到,不代表下一次来的时候也能正确找到那个小岛。即使是西班牙的马尼拉帆船航线,来回墨西哥也是中途不停靠直接横越大洋。
所以为啥季风和洋流对远途航海那么重要?为船只提速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指向性,避免在茫茫大海上乱窜导致迷路。
郑芝虎在来的路途上已经领教过了全套经纬仪的巨大好处,田见秀又送给他一张巨大的海图。
凡山川之扼塞,道里之远近,沙礁岛屿之夷险,风云气候之测验,以及外蕃民风、物产,一一备书。
图上画有罗盘与比例尺、经纬度,海岸线描述准确、航线标示清楚,沿海口岸城市和岛屿、礁沙、季风洋流一应俱全。上面还绘制有二十多条优化过的航线。
里面内容李自成参考了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鬼佬海图以及《东西洋考》、《海国闻见录》等等,完全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最强海图。
“上海到长崎只用十天?那江南丝绸、布匹何苦先跑到泉州?”
郑芝虎都要看傻了。
有经纬仪和海图在手,郑氏才算名副其实的海上南霸天。
田见秀随后又给郑芝虎展示了一下大顺正在建造中的船只图样。
“你们从漳州月港给马尼拉的西班芽人送货,跑一趟要多长时间?”
“冬季趁着北风单程大约需十五到二十天。”
“有经纬仪和海图,再加上大顺这种新式帆船,跑一趟只需六天。若季节风向适合,三天足矣。”
“……”郑芝虎目瞪口呆。
经纬仪是大杀器,虽然洋鬼子和郑芝龙想仿造高精度航海钟很难很难,但保险起见,李自成不会把好东西一股脑全交出去,仍然是派出自己人登船给他们导航。顺便还能给自家培养人才。
……
洋鬼子三艘满载船装的都是些廉价货色,清空后折算银子购买的大顺货物勉强才能装满一船。
李自成大方的同意赊货才算解决了问题,罗诺尼亚和安东尼奥感动的热泪盈眶。
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们也要为大顺办点事,比如回程带上几十个大顺水手见识下大航海;帮忙打听下夸克穷那支船队情况,以及下次回来从美洲移植点棉花和橡胶等等。
天朝的草棉和木棉没有美洲棉品种好,尤其那边的“陆地棉”适应性广、产量高、纤维品质好,应该早点引进。
至于金鸡纳树,洋鬼子们要是能找到也带回来一些,找不到就算了,反正已经有了替代品。
还有就是橡胶的重要性不用多说。
一棵活的橡胶苗可以给鬼佬抵一百两银子货款。
话说19世纪末,英国人在巴西搜集了七万颗橡胶树种子,快马加鞭运到伦敦的温室植物园后只活了2700颗,存活率仅有3.9%。随后2700颗树发芽成长一段时间后被移植送到印度种植,存活了1900棵,存活率高达70%。
两者存活率差距很大的原因在于橡胶树的种子没有休眠期,落地即生。如果种子没有落地生长,那么很快的,一般来说一个月内就会死亡。所以这玩意儿长途运输太难了。
尤其这时还没有巴拿马运河,从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那边不管是绕道麦哲伦海峡跨越太平洋还是走南非、印度洋到天朝的距离可比大西洋航线远多了,李自成在现有条件下也没有保存种子的好方法,只能运活苗。
先把采集到的新鲜种子种到盆里,定时浇少量淡水保持潮湿,使之发芽成苗,然后在航行途中除了继续浇水外还要不时的搬到甲板放风。
跑长途的海船上本来就缺淡水,垃圾软帆又要用比硬帆多几倍的水手,水资源缺乏是个大问题。为此李自成不得不亲自给洋鬼子设计了容易获得补给的路线图。路途上多花点时间没啥,重要的是把橡胶树苗安全的带回来。
安东尼奥好奇的问橡胶树有什么用,得到的回答是那东西能做套套。
说起这个他可不累了,开始宣传“荷兰小帽”有多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