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上升明帝 第115章 鞑子乱认祖宗

《海上升明帝》第115章 鞑子乱认祖宗

作者:木子蓝色 字数:2928 书籍:海上升明帝

  李遇春率三千人马北上的时候,朱以海就在不远的海盐郊外检校兵马。

  北伐军各营齐聚,一时间也是军威鼎盛。

  渡海时仅十营万人北上,其中新编战兵也不过八千,但此时全军却有四十余营人马,战兵都超过两万了。

  刘孔昭和杨文骢两军,原本听到要解散的消息后,有不少人还闹情绪,甚至有人想要带头闹事,但等监国的诸营开到,在四面立营,看到那营伍整肃,军威赫赫,一时也不敢乱来了。

  随后朱以海亲自营中。

  “原有各级军官,皆保留职衔留用,不过现北伐军中没有相应职位空缺,只能先委屈先在各营降级任副职使用,但俸银按原阶衔发给。”

  “所有士兵们,选拔留用的,每人发五两银子安家银,再补发一个月饷银。”

  “未被选中的,可报名长夫营,选中也有五两安家银加补一月饷银。”

  “既未入选战兵也未入选长夫的,给五两遣散银,可选择在嘉兴王庄安置,也可回浙东王庄安置,或自寻出路。”

  一车车白花花的银子拉到营中,就那么摆在那,摆成了一座银山。

  对那两万来人还是有很大的冲击力的。

  营里是银山成堆,营外却是几十营兵马刀枪相向,如何选择,其实也很简单,刘孔昭和杨文骢两位主将也接着站出来安抚士兵们,于是本来有些不满的情绪也都安抚了下去。

  整编进行的很顺利,刘孔昭四营一万二千人,杨文骢部五千人,两人的精锐家丁,优先选入了马队金吾营成为骑兵,或进入旗手、羽林、勇卫等上卫亲军。

  刘孔昭军中的水兵,则优先编入水师伏波营。

  两部差不多一万八千人,最后八千人入选战兵,补充入各部,四千人选为长夫辅兵,剩下六千余人则拿银子遣散。

  至于随军的那些工匠、百姓、家属等,则另外安置。

  因为留用的人超过计划,因此朱以海还又新扩了几营,加上冒襄他们的勇卫营也一并整编进来。

  最后便形成了北伐军总四十八营人马,其中水师营十二营六千人,马队营四营两千,步队营三十二营一万六千人,总两万四千战兵,八千六百四十名长夫辅兵,全军三万二千余人。

  比渡海时已经扩编了三倍有余。

  军队扩编过快,装备武器等欠缺严重,尤其是火器火药铅少,骑兵也缺战马铠甲,步营各种装备都缺,尤其缺炮缺车,水师船虽多,但非常杂。

  不过起码从气势上来说,这确实已经有一个藩镇的气势了。

  全军三万二千余众,马步和水师都有了。

  各营依次列阵接受检阅的时候,沈宸荃这位大学士甚至都激动的哭出声来,陈潜夫这位狂士则仰天长笑,大喊中兴有望。

  检阅完毕,沈宸荃当面奏请。

  “臣请改烈皇庙号。”

  “沈卿为何有此提议?”朱以海有些意外,崇祯也死了这么久了,怎么现在又提起这事来。

  做为大学士,且是唯一留在朱以海身边的大学士,沈宸荃很年轻,而且他很少有反驳朱以海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充当着一个助手的角色,朱以海的各种想法,他都是坚定的去执行。

  这也导致绍兴行在那边甚至有些不满声音传来,说他不配这阁臣之位。连御前这边也有许多人认为,沈宸荃不像大学士。

  “殿下,臣以为之前弘光朝为烈皇所上庙号不妥。”

  弘光建号后,南京朝廷派人去北京祭祀崇祯思陵,并给崇祯定了庙号和谥号。

  谥号选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

  选的这谥号和庙号,其实谥号还行,虽然名头一长串,不过这也是从唐朝开始的滥殇,实际核心就是一个烈字,这个字选的跟崇祯还是有些匹配的。

  不过这个庙号,其实是带有几分贬意的。虽然说皇帝庙号的字跟谥法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基本上也是这种意思。

  谥法里,思字有褒有贬,辟土兼国曰思,但追悔前过也曰思。

  因此到底是褒还是贬,就存有疑义。

  崇祯死后,其实大明的士人百姓对这位皇帝是既有同情,也有一些不满的,觉得他亡了大明天下。

  或许也正是因此,所以在今年初,弘光朝廷又给崇祯改了个庙号,改为毅宗。

  谥法本无毅。

  《说文》:“毅,有决也。”《论语·泰伯》:“毅,强而能断也。”《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国语·楚语下》:“强忍犯义,毅也。”

  毅明显比思要好的多。

  弘光朝建号开始,给崇祯上思,等快灭亡时改上毅,可能也是一开始瞧不起崇祯,觉得折腾亡国。等他们自己也快亡国时,才感觉崇祯的不容易,赶紧改庙号。

  崇祯是清朝安葬的,给的谥号是端皇帝,庙号怀宗,陵曰思陵。

  不过很快就有降清的前明大臣上奏,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

  意思就是咱们大清的皇帝怎么能给前明的皇帝称宗呢,他们又不是咱祖宗,于是去怀宗庙号,改谥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慈仁短折曰怀,这本是个平谥,带有几分同情味道。

  但改成愍帝可不好听,在国逢难曰愍(逢兵寇之事);使民折伤曰愍(苛政贼害);在国连忧曰愍(仍多大丧);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多乱)。

  反正愍皇帝跟衰帝、灵帝、后主、废帝这些是差不多的。

  沈宸荃此时上奏,提出要给崇祯改上庙号,是认为如今形势好转,崇祯那是咱大明天子,咱们得尊奉。

  鲁监国毕竟跟崇祯皇帝的关系较为疏远,那都是隔了九代的远亲,民间说隔五代就是出五服不算亲了。

  何况隔了这么八九代。

  此时给崇祯改庙号,其实也是为了增加朱以海监国的正统性,为将来继位加分。

  正统、法理这个东西,乱世时有时不值一钱,但有时却又非常重要。

  何况现在朱以海北伐三吴,马上要跟义阳王的人马碰面,这种时候法理正统这个东西越发显得重要。

  “臣请改烈皇庙号威宗!”

  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

  庙号不是谥号,自有一套体系,却也与是有好有坏的,大的方面来讲,祖有功宗有德,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在汉代时,只有最杰出的皇帝,才会有庙号。

  但汉以后,不管阿猫阿狗,只要当了皇帝都有庙号,哪怕是亡国之君。

  甚至唐以后,除了开国皇帝称祖,后面的皇帝不论好坏都称宗,再差也能混个僖宗。

  废帝、哀帝、少帝那三个可以不算。

  威宗这个庙号,威虽然是个美谥,但用在庙号上却一般。

  朱以海想了想,觉得不管是思还是毅或是威、怀,其实都不够符合崇祯,甚至主要强调的是他的失败。

  “烈皇虽北京殉国,但在位十七年,也是兢兢业业,孤以为,思、毅、威都不足以配烈皇,不如用肃宗!”

  思宗强调的是悲情,威宗则过份美好,明显也与事实不符。

  相比之下肃宗这个庙号,表示的是有中兴意愿却最终未能成功之意,这挺符合崇祯的,毕竟崇祯算是明朝皇帝中极勤政的了,内阁大学士都拜了五十多个,那是头一份。

  但他的北京城先让大顺军攻破,接着又让清军占据,江山残破也是事实,自己都落了个自缢的下场,本来思宗是挺符合的,但扶不起的刘阿斗就是思宗,咱毕竟也还是大明延续,这样称崇祯不太好。

  “肃宗烈皇帝!”

  沈宸荃想了想后,也觉得非常不错,想想崇祯也确实悲惨,自缢于煤山,死时才三十三岁,已经当了十七年皇帝。

  结果在煤山歪脖子树下尸体摆了三天,才被发现,还被刘宗敏派人拉到东华门外又停尸三天,陈尸示众。

  最后还是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夫妇二人葬于田贵妃墓中。

  清军入北京,为安抚人心,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进京,特意命在京前明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可要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得有谥号,多尔衮不懂汉文化。

  明左中允李明睿上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多尔衮也就采纳,还带着一众八旗贵族在这面怀宗端皇帝牌前也假惺惺哭了几场。

  直到后来有投降的汉奸提醒,你新朝为何称前朝帝为宗?

  这不乱认祖宗吗?

  于是这才赶紧改了,只称愍帝,只给谥号不给庙号,毕竟大明都亡了,哪里还有宗庙,大清不可能还祭祀老朱家。

  如今大明在鲁监国的带领下,捷报频传,中兴在望,大明将再续正统,继续传承,思宗那是亡国之君的庙号,大明既然没亡,思宗当然不合适。威宗那是睁眼说瞎话,崇祯真要那么威,那不可能自缢而亡了。

  如今朱以海给了个肃宗,既对崇祯的勤恳用心认可,但也同情他有心无力的中兴失败。

  再想想历史上唐朝肃宗之后,大唐可是又延续了百多年,这肃宗还是不错的。

  “殿下所定肃宗,比臣所提更合适,臣请用肃宗庙号。”

  朱以海对这种事情不太在意,“此事还烦请沈先生去信绍兴行在,与诸位留守阁臣们商议决定吧。”

  沈宸荃点头,又道,“臣以为弘光北狩,请遥上尊号。”

  给弘光加尊号,不是多关心他,实际暗含的意思就是代表这个皇帝正式靠边了。

  “此事也由沈卿与行在那边阁臣商议一个吧。”

  “臣请遥上尊号圣安皇帝!”

  “你们定吧。”

  弘光现在去北京的路上,虽然还没死,但按历史,他也就顶多还一年的命了,明年,鞑子就要找个借口,把弘光还有那些投降的宗藩王爷都给杀了。

  他们已经是过去式了,不管是弘光还是潞监国。

  这个天下,还得靠鲁监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