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春秋大领主 第451章:属于阴氏的战略部署

《春秋大领主》第451章:属于阴氏的战略部署

作者:荣誉与忠诚 字数:2873 书籍:春秋大领主

  地图开疆这种事情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身为上位者心怀这样的乐趣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是能够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有了方向之后努力不懈又坚定不移地去完成。

  坏的方面则是可能实力无法匹配野心,玩着玩着把自己玩抑郁或是玩死了。

  吕武一直以来都比较小心翼翼,努力克制因为知道太多带来的影响。

  他在防止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制定的目标过于远大,导致迈得步子过大扯着蛋。

  老祖宗说过,步步为营乃为上策!

  他琢磨着自己也是祖宗级别的人物了,怎么都要给后辈们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不要成为“装逼不成反**”的典型。

  所以了,很多时候被占便宜,不是阴氏无法进行反抗,只是反抗的代价远比被占便宜的损失会太大。

  事实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在上位者身上,好好研究什么时候该怂,又是什么时候该硬,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吕武好歹是一家之主,从需要为数百人负责,发展到需要为数十万人负责,更加应该懂得取舍之道才是。

  比如,阴氏在什么时候应该展现出多大的实力,一点一滴都在吕武的计算当中。

  不应该让人看到过份强大,他就将阴氏的人口向各个方向安置定居。

  六七年下来,阴氏在“吕”地以北建设了八个据点,其中最远的据点抵达吕梁山中部的一个谷地,建“邑”而无名,条件足够将扩展成“城”的级别,再取名为“吕梁”。

  那一个将来会成为“吕梁”城的“邑”是从实际上卡住吕梁山中部的交通线,为了完成这个据点的建设,阴氏跟狐氏多次爆发交战,直至将狐氏击败并驱离,阴氏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在那边站稳脚跟。

  八个据点一共容纳了阴氏的四万多的人口,其中位于大河东岸的据点人口最多,它是为了在大河西岸建城做准备。

  那一个河段比较浅,流水速度也比较缓,没有技术搭建永固式的跨河大桥,搞一搞木桩桥或浮桥也是可以的。

  并不是说阴氏在北边只安置了四万多人,另有三万多口众是在逐草放牧的游牧。

  “我家年来另需北迁四万口众,西迁九万口众,南迁五万口众。”吕武说着自己恍惚了一下下。

  曾几何时阴氏才多少人?现在稍微一个迁徙计划要实施,一下子就牵扯到十八万人。

  宋彬问道:“何处为要?”

  这个是在问,阴氏未来的发展重心倾向。

  所谓的“北迁”特指在私自开拓的区域安置人口,加强对北边的控制,再实际地将占领的地方建设起来。

  吕武很清楚占领不能只是占领,需要该地能够有所产出,最好能够自给自足,要不占领其实是一种负担。

  阴氏在北边建设了八个据点,又要再一次北迁四万人,计划完成的那天就能从实际上做到占领再利用。

  受于地形以及另外一些因素的限制,定居点短期内不可能再增加。

  那些定居点除了宣布主权之外,更多也是给牧畜业当作中转基地。

  这个是因为阴氏在北边搞得是以牧业为主,农业反倒只是一种辅助性质。

  大河西岸那边的地形比较复杂,临近大河的区域湿地太多,甚至是大河边上就是连绵的山脉,只有越过山脉才有相对平坦的地形。

  说一句很丧气的话,上河西之地能够建城的地方真心不多,以区域的农耕价值而言真的太低。

  吕武两三次亲自走下来,只发现三个适合建城的区域。

  而能建城的基础条件就是不用过度依赖外界,本身能够做到自产自足。

  两三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大多数地方不适合定居,基本上也就能够猜测到当地环境是个什么模样了。

  吕武并不知道一点,他认为可以建城的区域是秦国后来真的建城的地点。

  它们叫“定阳”、“雕阴”和“高奴”。

  因为时代的不同,能不能定居的先决条件也就不一样。

  像是到了现代,科技技术已经达到相关的水平,只要具备价值又有哪里不能安置定居点?

  在春秋中叶想要建城,先决条件是需要一个相对得天独厚的环境,比如说地势相对平坦,周边拥有水系。

  而水资源对于现在……,又或者说到了现代,没有任何意外都是必须的生活资源之一,有区别的是现代能够搭设管道输送,春秋中叶真心办不到。

  吕武选的上河西之地第一个建城地点就在“定阳”附近。

  他并不知道以后秦国建了“定阳”这么一座城,只依稀记得那附近叫“甘泉”这个名字,城池建成之后会取名“甘泉”。

  阴氏迁徙九万人,仅仅一个“甘泉”当然无法完全容纳,也就需要再建设多个“邑”以及众多的“邦”。

  日后“甘泉”将作为阴氏在大河西岸的桥头堡,顶住秦国可能的反扑,又是作为阴氏一再西征的军事重镇。

  包括宋彬在内所有与会的阴氏家臣,他们渐渐听明白了。

  他们的家主在近几年会一再打击秦国,只是阴氏不会从实质上再向西进行土地占领。想再有什么动作的前提是,等待“甘泉”这座城池的建成。

  南迁五万人倒是一件不用多说的事情了。

  阴氏与赵氏置换了“杨”地,不能只是名义上的获得,肯定需要迁徙人口进行生产。

  在那一片土地上,赵武修复的“赵”城并不会作为枢纽,相反吕武选择了“昆都”来作为枢纽中心。

  另一个需要吕武重视的叫“高粱”,他再建起一座新城,四座城池就能够纵向地形成两个掎角之势。

  等于说,阴氏新建的那座城很挡在两个谷地之外,任何从南边来的人都将途径新城。

  阴氏在建城之初不能搞得场面太大,需要先从“邑”级别来建设,再造成一种“需要”的假象,慢慢将级别提升到“城”的级别。

  这个相当符合吕武的行事规则,在内绝不主动搞什么轰轰烈烈的举动,只会等他完成了某件事情,其余家族才回过神来:呀!原来阴氏干了这些事情啊?

  而等他们知道了,阴氏已经从实际上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宋彬问道:“如何可得‘随’地?”

  现在“随”地是老智家的封地。

  智罃不是病了吗?

  连带智氏的下一代继承人上次病发之后,身子骨也一天天的虚弱下去。

  梁兴说道:“智伯病重,智氏不稳,图谋‘随’必遭人口实。”

  阴氏跟赵氏置换封地,本来总督“温”的梁兴被调回。

  因为“杨”并不是什么飞地,吕武没有打算委任总督军政事务的家臣,梁兴也就回归“大怀抱”等着分配新的任务。

  葛存说道:“‘吕’之旁有‘彘’、‘瓜衍’,有‘随’并无不可。”

  事实上,“彘”在“吕”地旁边,汾水北岸的“瓜衍”跟“随”相隔一条河流。

  宋彬轻蔑地撇了葛存和梁兴一眼,心想:“你们两家伙知道个屁。”

  那个“瓜衍”是范氏的封地,只是当地主要生活臣服了晋国的狄人。

  范氏获得“瓜衍”的同时也获得了数千狄人的效忠。

  他们在获得“瓜衍”之后并不怎么重视,一直都是作为一块名义上封地的存在,历来采取的就是不管不问。

  这个也是因为范氏的封地着实太多,有农耕价值的封地宝贝到不行,没什么产出的封地自然也就不是那么在乎。

  不独范氏是这样的观念,贵族有一家算一家都是相同的情况,相反阴氏这种喜欢占领穷乡僻壤区域再去开发属于个例。

  宋彬轻视葛存和梁兴的理由相当简单。

  吕武多次提起要向北扩张,先期目标是找到一个叫“太原盆地”的地方。

  主要点了军事相关科技树的宋彬对地形会比较敏感,再有几次亲自前往了解,很清楚“随”地对阴氏向北扩张非常重要。

  宋彬甚至认为不光需要获得“随”地的控制权,还需要想方设法地从范氏手里拿到“瓜衍”。

  阴氏只要得到“随”地和“瓜衍”就能在汾水两岸分别向北开拓,直至挺进那个叫“太原”的盆地。

  现在阴氏只剩下一块飞地,也就是在南方的“原”。

  拿“原”去换“随”都是一件亏本的买卖,别说拿去换“瓜衍”了。

  宋彬看向吕武,说道:“如‘原’分切,置换智氏之‘随’、范氏之‘瓜衍’,可行?”

  这位阴氏第一家臣没提“彘”地。

  下军佐士鲂的“本命”封地就是“彘”。

  士鲂的情况跟赵武不一样,说什么都不可能拿出来跟人置换的。

  另外,也就是阴氏目标明确的关系,要不像“温”地或“原”地这种农耕区,哪一家拿到手都会宝贝到不行,说什么都不可能放手的。

  吕武说道:“可试探智氏、范氏。”

  大多数家臣听了都是愣了愣神。

  宋彬享受来自于远见上面的优越感,轻笑说道:“‘随’之旁有‘邬’,为陆氏之地。若‘原’分割,可增陆氏一份。”

  他说的这个“陆氏”其实是妘姓的别出之一,曾经是一个诸侯国的公室,后来灭国成了晋国的一部分。

  类似的家族在晋国不多不少,楚国那边更多,再来就是齐国、郑国和卫国。

  那个陆氏一旦得知能拿“邬”来换“原”的一部分土地,恐怕会欢天喜地答应下来,然后在若干年之后被智氏或范氏给吃干抹净。

  到时候,因为陆氏是跟阴氏置换封地才遭到这个劫难,阴氏完全能够拿出来说事。

  吕武忍不住用探究的目光看了几眼宋彬,心想:“怎么越来越有我的风格了呢?”

  喜欢春秋大领主请大家收藏:春秋大领主笔下文学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