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王安忆自选集 小鲍庄 2

《王安忆自选集》小鲍庄 2

作者:王安忆著 字数:9751 书籍:王安忆自选集

  十一

  里外三新的新被窝,软软和和地裹着拾来。拾来钻在被窝里,舒服得心里发虚,有点不实在。翻来覆去,不知怎么舒服才好,反倒睡不踏实了。

  月光照进堵了一半的窗洞,落在大姑的床上。大姑盖着一床旧棉被,薄得像纸,硬得也像纸。

  大姑是真疼自己,拾来想。这世上不会再有像大姑这样疼自己的人了。是媳妇也不能这样,是娘也不能这样,是姐妹更不能这样。拾来这辈子没娘,没姐妹,还没媳妇,他不知娘、媳妇、姐妹的疼是啥味道,他只觉得大姑的疼是天底下最最好,最最好的了。

  是大姑给铺的被,身下垫一层,身上盖一层,脚后跟还折了一道,紧紧地裹住了脚。脚一暖,浑身都暖了,俗话说:“寒从脚底来。”好多日子,脚没这么暖和过了。可是,这暖和又和那暖和不一样。拾来想起那温暖的峪谷。那柔软的暖和是非常特别地包围着他的脚。

  月光移到了大姑的脸上,那脸庞近两年丰腴了起来,只是眼角的皱纹很密。

  大姑好像微微地哆嗦了一下,拾来赶紧闭上了眼,等他再睁眼时,大姑已经掉过身去,脸朝里了。月光移到了她的身上,洼下去而又凸起来的地方。

  过了几日,有一天,大姑对拾来说:“拾来,你过年就十八了吧!”

  “嗯哪!”拾来生硬地回答。天一亮,他夜里的那些柔情便全退潮似的退去了,不晓得退到什么地方,找也找不见了。

  “也该说媳妇了。”她停了一下。

  拾来不吭声,心跳了。

  “二奶她娘家高庄有个闺女,比你长一岁。啥都好,就是小时出花,脸上落了疤。”她又停了一下。

  拾来不吭声,心跳得凶,气都喘不过来了。

  “她不嫌咱家穷,愿意跟你过。你要是愿意,明天就上高庄去一下。我让冯大家二小子进城捎了两斤果子。”她停住不再说了。她听见拾来的喘气声,像牛一样。

  只听得“砰”的一声,碗碎了。拾来站起身跑了,带倒了案板,带倒了板凳,咸菜碟子掉了,臭豆子撒了一地。

  大姑怔怔地望着一地的碗渣子。进来一只鸡,啄着臭豆子。啄啄,又丢下;啄啄,又丢下。

  拾来出去一天,直到夜半才回来,三星都偏西了。大姑坐在床沿,没睡,等他。

  他一进门,拉开被子,蒙上头就睡倒了。

  “拾来。”大姑叫他。

  他不动弹。

  “拾来,”大姑脸对着窗洞,一字一句地说,“我给你置一副货郎挑子,你走吧!”

  他不动弹。

  “你成人了,自己过去吧。我不能养你一辈子,你也不能守我一辈子。”

  他不动弹,只觉得从头到脚都凉了,就像掉进了冰窟。

  一个风和日暖的早晨,拾来挑着一副货郎挑子,上路了。上路前,大姑不知从哪摸出一个货郎鼓,她用手抹了抹鼓面,轻轻摇了一下,“叮咚”,货郎鼓响了一下,响得还脆。她看看鼓,又看看拾来,张张嘴,要说什么,又没说,然后把鼓交给了拾来。拾来接过鼓看了看,恍恍惚惚记着小时玩过,为了玩它还挨了一耳巴子。这是他从小长成人,第一次挨耳巴子,就一次,也记得住了。他随手把货郎鼓往货架上一插,径直走了,没有回头。货郎挑子在他宽厚的肩上晃悠着,货郎鼓清清脆脆地响着: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

  大姑听着那鼓声一步一步远远地去了,眼泪直流了下来。

  十二

  早几天就听说,县上要来个作家,来此地采访治水的事。

  这几天又听说,那作家日后就到了,住宿都安排妥了,住县一招。

  鲍仁文要去见见那作家。早几天,就把他这些年写的文章拾掇出来,看了几遍,改了几遍。这几天,又重新抄了一遍,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用他娘糊的鞋靠子贴上光溜溜的画报纸,做了个精装的封面,封面上用墨笔写了两个立体的美术字——作品。直弄到夜半,他只眯盹了一小会儿,天就亮了。他起床洗了脸,刷了牙,又用他娘的破梳子沾了点清水梳梳头,穿上他的蓝卡其学生装,夹着“作品”出发了。

  他娘撵了他有半里地,要他捎上半篮鸡蛋上街卖了。他装没听见,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庄子。

  太阳很好,把风都暖热了。半个多月没下雨,大路上的浮土有半脚深了。大车过去,平车过去,自行车过去,人走过去,把个浮土踢起来,扬了个半天,遮黄了太阳。

  他感到燥热,走过大方家井沿上,向个提水的老头讨了半瓢水喝,再接着赶路。

  路,向前蜿蜒,看不到头,难得遇见个人。远远的,看见个小黑点。走着走着,渐渐大了,大了,大了,显出人形了,辨清男女了,认出眉眼了。到了跟前,过去了,前边只有一条白生生的路,蜿蜒到看不见的远处去了。太阳到了头顶,踩着自己的影子走。

  他觉得困顿,像是睡着了。“作品”的封面滑溜溜的,老往下打滑,他把它搂搂好,向前走。

  这是他的宝贝,他的心肝,他的所有的一切,一切的所有。他为它熬了多少夜,熬了多少灯油。他累极了,困极了,难极了,写不出一个字却又非要不停地写下去,写下去。这时候,他便会困惑起来:

  “这么苦究竟是为啥?究竟图的啥?会有个什么结果呢?”于是他会一下子委顿下来,心里充满了虚无的情绪。这种心情冲击得最强烈的一次,他竟把他写了九个晚上还没写完的一篇小说撕了。然而,等那一阵狂暴过去之后,他望着一地的碎纸片,落寞地哭了。这时,他特别想往什么上面偎靠一下,温暖一下,安慰一下自己这颗破碎而孤寂的心。他觉得自己苦得很,苦得很。他蜷缩着,自己偎依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又重新摊开一张纸,拿起笔。除此以外,他不明白还有什么能给自己安慰和偎靠的。只有这么写着,他才能够希望着什么,妄想着什么。

  路,无穷无尽地延伸着,这是一条寂静的路。他又觉着渴,却再不能遇上一口井了。

  日头偏过正午,他走上了刘庄的地,前边就是县城了。有人担着空挑子往回走,是从街上下来的。

  城里很安静。街中央馆子里,一地的鸡骨鱼刺,一个围着稀脏的围裙的娘儿们,正往外扫,招来了两条狗。剃头店里只有一个师傅靠在剃头椅子上打呼噜。一只猪大摇大摆地从百货店走出来。

  他走过邮局,走进招待所。他心中忽然有些紧张。他努力回想着“作品”中最叫自己满意激动的段落、语句,想给自己增添一点信心和勇气。然而,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些绞尽脑汁写下来的章句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发觉,自己过去的半生的价值,和今后半生的价值,马上就要得到一个裁决。他有些腿软,几乎要掉过头走去了。

  传达室的老头在打盹,口水流在衣襟上。一个女人低着头织毛线。没人理会他。

  “大姐。”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叫了。

  “大姐”皱着眉头抬起脸,不太耐烦的样子。

  “大姐,这里住的可有一位作家?”

  “什么‘坐’家、‘站’家,不知道!”她回答。

  “就是从外面来的,写文章,写书的。”

  “叫什么名儿?”

  “不知道。”

  “男的女的?”

  “不知道。”

  她低下头继续织毛线,不再搭理他。

  他又恳切地叫了一声“大姐”,没有回应。无奈,只好罢了。他站在招待所门口,思忖了一会儿,掉过身往县委走去。他有个中学里的老同学,在县委宣传部打字。

  很顺利地找到了那老同学,她也还认得他。而当他向她打听作家时,她却茫然了好一阵,然后才想起带他去找一位王科长打听。王科长皱皱眉头,抬起手,抖一抖手腕,把袖子抖下去,露出亮晶晶的坦克链表带,然后才去抚摸锃亮的分头:

  “听说过这么一件事,不清楚,不清楚,听说过。”

  “你去问问张科长嘛!”那老同学微微撒娇地扯扯他的袖管。

  原来这位王科长只是个干事,“科长”不过叫叫听听而已。等找着了张科长,真相才大白。是有这么回事,曾经是要来个作家。可是后来不来了。也许是这里治水的事情不够典型吧,犯不着曲里拐弯地到此地来。于是,便不来了。

  鲍仁文寂寞地走在大街上,心中不知是喜还是悲,倒像是放下了一块石头,觉得轻了,又觉得空了。他慢慢地走着,觉出了饿,口袋里有一卷夹了大葱的煎饼,他打算出了城就吃它。走过邮局,他站在报栏前看一会儿报纸。他注意到一张报纸的下角有一块目录,是省里一个文艺刊物的目录。何不向它投一稿试试呢?他忽然想到。不由激动起来,血液向上涌去,脸红了。他镇定了一会儿,默记下那刊物的地址。然后,走进邮局,在角落里坐下,翻开他的“作品”。

  他把“作品”放在桌沿底下看,没有人瞅见。邮局里没有人,只有一个老头,在缝一只包裹。那老头像是个先生,文质彬彬的样子,戴了一副框架发黄的眼镜,笨手笨脚地拿着一管大针,一针一针缝合着包裹。包裹是寄往青海的——鲍仁文偷看了一眼。

  鲍仁文挑了一篇小说,又挑了一篇散文,想想,再挑了一篇小说,卷在一起。

  柜台里的人问他:“是什么东西?”

  “稿子。”他迟疑了一下,脸红了。

  “什么?”那人不明白。

  “稿子。”他说,脸又白了,好像在做一桩极见不得人的勾当似的。

  那人把稿子往秤上一扔,过了秤,然后又拿起来往一个大筐里一扔。鲍仁文瞅在眼里,怪心疼的。就好像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要去远门游历去了。

  从邮局出来,他心里却又一片恬静。太阳落了,黄黄地照着路边的土墙。有人进了馆子,传出划拳声。猪,哼着。广播里在播放一支快活的曲子。

  他算着那稿子的路程,什么时候可以到省城了。他从这一刻起,就在等待了。他从此便有了理由等待,有了东西可希望了。

  他觉着很幸福,不由跟着广播哼了一句,没合上调,哼得难听,赶紧住了嘴。

  晚霞在他身后的天空上变幻着。他看不见晚霞,只觉着了那绚烂的光。

  十三

  大姑耳朵跟前,老有一只货郎鼓在响着: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

  十四

  太阳落到地边上,割猪菜的孩子都往家走了。小翠和文化来得晚,草箕子里还差点儿才满。

  “文化子,你每日价,在学校,一早晨,一白天,忙的啥呀?”小翠子问道。

  “上课呗。语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学习就是了。”文化告诉她。

  “学啥哩?我看你啥也不懂,桶掉井里也钩不起来,割猪菜割得多笨!”小翠子讥笑文化。只有在湖里,对着文化子,她才敢撒野。

  “哼,我懂的,你不懂的,多着呢!”文化子不服气,他在学校里尽得两分,只有在小翠跟前,才有得显摆。

  “你说说看!”小翠斜着眼瞅瞅他。

  “你知道,人是打哪儿来的?”文化问。

  小翠扑哧笑了:“娘肚子里生出来的呗!我当你知道什么哩。在学校里就学了这个?躲滑罢了。”

  文化微微一笑,不与她斗嘴,继续深入问道:“娘是打哪儿来的?你会说娘是姥姥肚里生出来的。姥姥打哪儿来的?姥姥的姥姥打哪来的?”

  小翠果然被问住了,扑闪着大眼睛,不吱声了。

  “告诉你吧,人是猴子变的。”文化压低声音,极其神秘地说道。

  小翠轻轻地惊呼了一声。

  “你看,猴和人像吧?活像!”

  “那,猴又是什么变的呢?”小翠怔怔地问。

  “猴子,是鱼变的。”文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很肯定地说出来了。

  “咋是鱼变的?”小翠困惑极了,鱼和人可是一点也不像。

  “你知道吧,这地球上?”

  “地球?啥球?”

  文化打了个格楞,感到和小翠说话十分困难,由此领会到了进行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就是咱们住的这地。”文化用脚跺跺地,又伸出胳膊画了个圈。

  小翠转头看看周围,大地笼罩在苍茫的暮色里。

  “这地上,最早,最早,最早,最早,什么也没有,只有水,只有水。”

  “哦!”小翠抬起眼睛,望着渐渐暗下去的天,出着神。

  “只有水,只有水。”

  “那可不就像闹水的时候。”小翠轻轻地说。

  “你们那地方也闹水?”文化问。

  “差不多年年闹。我小时候,刚满周岁那一年,闹的可凶。听俺娘说,没天没地了,只有水。”

  “你能记得?”

  “我记得……有一条长虫。”小翠怔怔地说。暮色越来越浓,她的眼睛在暮色里闪亮着,像两颗星星。

  “走家吧。”文化有点害怕。

  “割满了就走。”小翠子垂下眼睛割了一棵富富苗。

  文化低下头,割了一棵七七芽:“走家吧!”

  “你割不满没事,我割不满可不管。”小翠忽然气了。

  “瞧你说的,我娘就这么偏心吗?”文化有点难堪。

  “你娘偏心,天底下没有比你娘更偏心的娘了。”

  “你咋胡砍哩!”文化也有点气了。

  “咋是胡砍?你娘为啥叫你念书,不叫你哥念书?”小翠回过头,一双黑黑的眼睛看定了他。

  文化说不出话了,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我哥人老实哩。”

  “谁稀罕他老实。”小翠子提起草箕子,跨过两条芋头趟,又蹲下了。

  “老实人靠得住。”文化又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

  小翠不理他,手脚麻利地割着猪菜。她眼尖,哪儿有猪菜都逃不过她的眼。她的手快,眼到了,手也到了。过了一会儿,小翠说话了。

  “文化,你往后给我讲讲,你们上的学吧。”

  “管。”文化说,又加了一句,“那还不管。”

  小翠说:“我不会亏待你,我唱曲儿给你听。”

  “唱个‘十二月’。”文化子立马说。他是从那些二流子嘴里听说有个“十二月”,也不知“十二月”究竟是什么,想得心里痒痒的。

  小翠子稍停了会,唱了一句:

  正月里来本是个新年,

  她调门起得很高,声音细细的,尖尖的,颤颤的。文化觉着,小草抖索了一下。四下,毕静。

  喜欢笑那哈万象更新。

  牵挂个美少年。

  知心人难见,

  相思对谁言。

  ……

  她哀哀怨怨地唱着,并不懂一字一句里的意思,听大人唱,她也唱,唱熟了,便觉出那一股凄戚很对她心思。

  她凄凄戚戚地唱着,文化子凄凄戚戚地听着。

  十五

  捞渣会给鲍五爷送煎饼了。这倔老头才怪,谁送他饭食,他都不要,似乎一吃人家饭,他便真成绝户了。可是捞渣给送去,他便为难了。看看那张小脸,不收就觉着不过意。

  捞渣会得拉呱了,见鲍五爷一个人孤得慌,晓得同他问长问短地解闷。

  “吃过了吗?”他问鲍五爷。

  “吃过了,你哪?”鲍五爷搭理他。

  “吃过了。”

  “吃的啥饭食?”鲍五爷问他。

  “吃的面条子。”

  “不孬。”

  “你吃的啥?”他问鲍五爷。

  “煎饼、稀饭、臭豆子。”鲍五爷一字一句地回答,毫不含糊。

  “蛐蛐儿。”他拿给鲍五爷看。

  “是蛐蛐儿。”五爷点头。

  “是男的,是女的?”

  五爷笑了:“这鬼。蛐蛐儿咋说男女,要说公的,母的。”

  “是公的,是母的?”

  五爷自己默了一会儿神,感叹道:“要论起来,说男女也没错,也是个性灵。”

  “把它放了吧!”捞渣忽然抬头说。

  “放就放吧。”五爷说。

  一老一小看着那蛐蛐儿一蹦,蹦没影了。

  捞渣和鲍仁远家二小子说“斗老将”。鲍五爷帮着捞渣捋杨树叶子,捋了满满一大鞋壳,一小鞋壳。鲍五爷捂一只鞋,捞渣捂一只鞋,一捂捂两天。捂出来的杨树叶梗子,黑得油亮,比麻还韧。鲍仁远家二小子的杨树叶梗子捂得嫩,拉不过捞渣。斗一个,断一个,斗一个,断一个。急眼了,越急越断。捞渣就把自己的换给了二小子。

  然后,二小子便翻本了,斗一个,赢一个,斗一个,赢一个。捞渣输惨了,可他不急不躁,依然是喜眉喜眼的。鲍五爷在边上瞅了这半晌,等二小子走了,他问捞渣:

  “捞渣哎,你咋把你的‘老将’全换给二小子了?”

  “我看他要哭了。”捞渣说。

  “你输了不难受吗?”

  “难受。”

  “那你还换给他?”

  “我看他要哭了。”捞渣又说。

  鲍五爷不问了,看看捞渣,在他稀稀拉拉的黄头毛上胡噜了一下,叹了一口气。停了一会儿,自语似的说:

  “你也该让他,论起来,你是他叔哩。”

  十六

  大姑老听得见一只货郎鼓响: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

  十七

  鲍仁文每天收工都要往庄东大路上走两步,见有没有送信的来。大前天迎到一回,有两封信,一封是鲍彦海家大小子打金华部队上来的;一封是鲍二爷家的,打关外来的,鲍二爷家里的是那年他闯关东从关外带来的。昨天又迎到一次送信的,却没有信,送信的只是打这里路过,往大刘庄去的。

  今天他又往大路上走去,远远地听见有什么在响:叮咚,叮咚,像是一只货郎鼓,渐渐地才看见过来一个人,是个走路的,担着货郎挑,慢慢地近了。

  他背后是太阳,红彤彤地停在大路的尽头,他走在大路上,货郎鼓叮咚叮咚响着。

  “兄弟,你见没见有骑车子的往这边来?”鲍仁文大声问道。

  “没有。”卖货的回答。走近过来了,剃得泛青的头皮,黑黝黝的脸膛子,宽肩大膀,嘴唇上的胡子却还没硬,软软地趴着。

  “大哥,前面的庄子叫什么名?”他问道。

  “小鲍庄。”鲍仁文回答他,慢慢转过身往回走。

  “哦,这就是小鲍庄。”小伙子说,和鲍仁文齐着肩走,货郎鼓叮咚叮咚地响。

  “怎么,你知道小鲍庄?”鲍仁文瞅瞅他。

  “咋不知道?小鲍庄的名声可响哩。都知道这庄上人缘好,仁义。”小伙子说。

  “哦。”鲍仁文不再问了。

  小伙子东张西望着,早有几个小媳妇听见货郎鼓声音,探出头来了。

  “大兄弟,你停一停,让我挑个顶针儿。”有人喊。

  回头一看,见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从台子上走下来。她黄白的皮肤,头发在脑后随随便便窝了个纂,耳朵边上散落下几绺头发。身上穿的褂子破得可以,好像就前后披了块布,闪闪忽忽,飘飘荡荡,结实的身躯时隐时现着。她走到货郎挑子跟前,低下头,在匣子里挑顶针儿,手腕圆圆的。垂下的眼睑上长着密密长长的睫毛,是个毛乎眼。

  “收工啦?大文子。”她招呼鲍仁文。

  “买针啊?二婶子。”他招呼鲍彦川家里的。

  又来了几个媳妇儿,要买针头线脑的。鲍彦川家里的,挑个顶针儿挑个没完了。

  “他二婶,你再挑也挑不出金的银的来。”鲍彦山家里的说她。

  “我就是买根针,也要挑个可心的。”她回答,耐心地挑着。

  “大兄弟,打哪儿来的?”鲍彦山家里的问他。

  “打山那边来的。”

  “家里有父母吗?”

  “没了。”小伙子瓮声瓮气地说。

  “有兄弟姐妹吗?”

  “没。”

  “呀,是个苦命的孩子。”鲍彦山家里的抬起头看他,看他宽鼻大眼,生得厚道,不由怜惜起来。

  鲍彦川家里的正试着一个顶针儿,试戒指似的。这会儿回过头来问:

  “你叫个啥名儿?”

  “拾来。”他说。他发现这女人的声音好听,低低的,厚厚的,听起来就好像一股温吞吞的河水从心上淌过去。

  她终于挑好了,把一个两分的分币递到货郎手里,温乎乎的,有点儿潮。

  一群媳妇姊妹围着他,都抬头看他,看得他背上冒冷汗,不自在得很。

  “咦唏!”娘儿们同情地叹息着。

  拾来脑门上开始冒汗,虽说别扭,可心里却暖和和的。自打走出冯井,他第一次露出了笑脸儿。

  那么些媳妇姊妹的手在他匣子里翻江倒海地翻腾,他一点不生气,蹲下来,拔出烟袋。烟荷包里却挖不出烟了。忽然,“啪”的一声响,一样软乎乎的东西掉在他手上,一个烟荷包。抬头一看,那买顶针儿的二婶正看着他,说了声:“吸吧!”转身走了。一件破大褂子挂在身上,飘飘忽忽地上了台子,闪进一扇门里。

  这天夜里,拾来宿在牛棚,和唱古的鲍秉义挤一床。晚上,牛棚里照例挤了一屋人,听他唱古:

  写一个七字把腿跷,

  关老爷手提偃月刀。

  我问老爷哪儿去,

  霸王桥上去逮曹操。

  写一个八字两边排,

  八仙随后过海来。

  蓝采和撕掉阴阵板,

  四海龙王又糟糕。

  ……

  十八

  鲍彦山家里的很纳闷:小翠可不是天天在眼皮底下转,怎么猛地一下,开始长身子了?那身板不再是竹竿子似的直溜到底,不知什么时候圆了,结实了,胸脯子满满的,小腿肚子鼓了起来,尖下巴颏子圆了。女大十八变,变俊了,水灵了。

  多少人同她说:“该给孩子圆房了。”

  她同男人商量:“该给孩子圆房了。”

  建设子已经二十四,该圆房了。

  小翠子觉出了不对劲。她娘待她和气多了,那天失手打了个碗,也没说她,只叫她扫干净碗碴子,别让捞渣扎了脚,便完事了。文化子却又远着她,不再与她说长道短的了。建设子白天黑夜地收拾里屋,往地上垫土,往墙上抹石灰。而庄上那些大嫂大婶们,都对着她挤鼻弄眼的,诡计得很。

  小翠子把捞渣从屋里拽出来,带到井沿上,问他:

  “捞渣,翠姐待你好不好?”

  “比亲姐还好。”捞渣说。

  “那你为啥骗翠姐?”

  “我没骗。”

  “你骗了。”小翠激将他。

  “没骗,真没骗!”捞渣急了。

  “好,你不骗我,那你告诉我,这几天,我娘和我大商量啥了?家里要办什么事了吗?”

  “俺大哥要娶媳妇了。”捞渣说。

  小翠子只觉得头脑子“轰”的一声,炸了似的。她定定神,夸奖捞渣:“说实话才是好孩子,你回家吧。”

  “你上哪儿?翠姐。”捞渣问。

  “我站一会儿。”她说,又改口道,“我上二婶家去借个鞋样子。”

  捞渣走了,没走远,站在树影里瞅着小翠,他是个有心眼儿的孩子。

  小翠一会儿回转身,慢慢地朝东头走去,越走越快,捞渣撵不上了。

  她跑到庄东头大柳树前,一头栽倒在树底下,抱着树号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嚷,嚷一句话:

  “我才十六岁,我才十六岁!”

  哭声几乎把全庄的人都招来了,捞渣早已跑去报了信,鲍彦山和他家里的一起跑来了,要把小翠拖回家去。小翠死抱着柳树干不松手,号着:

  “我才十六岁,我才十六岁!”

  旁边的人都忍不住滴下泪来,特别是刚过门的小媳妇们,更是触景生情,哭成泪人儿了。

  鲍彦山家里的流着泪劝小翠:“咱娘俩一起过了这么些年,有什么话儿不好说,要你这么伤心?”

  小翠往树身上撞着头,声泪俱下:“我才十六岁,我才十六岁!”

  “娘也不瞒你了,你娘你大是想着要给你们圆房了,建设子过年就二十五了……”鲍彦山家里的哭得比小翠还凶,又伤心又忍不住觉得委屈,眼泪像小溪似的流了个满脸。

  “我才十六岁,我才十六岁!”小翠号累了,抽抽搭搭地说着。

  “建设子虽说生得笨,心眼是好的。丫头,你跟他过,亏不了你的。”

  “我才十六岁……”

  “你是老大媳妇,这个家就是你当了。丫头,你就不想想娘的心了吗?”

  小翠只是摇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手却牢牢地抱住树干,拖也拖不开。直到鲍彦山当着众人面,宣布圆房再缓二年,她的手才从柳树干上松开了。

  事情过去了。小翠子的下巴颏子又削了下去,而身子上圆起来的地方却不再平复下去。她眼睛里的神情越来越严肃,连个笑丝儿也没了。她娘对她又抠起来了,文化子却有点讨好她,见她扫地,就来夺她的扫帚。而她呢,却对文化子结下了仇,把扫帚“啪”地朝地上一扔,转身就走。

  终于有一天,文化子在井沿上截住了她:

  “小翠,你咋啦?我怎么你了?”

  “你没怎么我。”

  “那你怄啥?”

  “怄你没怎么我。”小翠恶作剧地笑笑,担起扁担要走。

  文化子按住扁担,不让她起:“你把话说明白。”

  “我的话再明白不过了。”

  “我咋听不明白?”

  “你没长耳朵,你没长人心。”

  “你咋骂人!”

  “就骂你,没心没肝没肺没肚肠!”她一猛劲,担起了水桶。

  文化子没防备,跌了个四脚朝天,恼了。

  小翠子却笑了起来,“咯咯咯咯”,清脆的笑声把树上的鸟儿都惊飞了。打那以来,她是第一次笑。

  文化子就不好再恼了。

  十九

  早起,鲍秉德家里的忽然清清冷冷地说道:

  “也苦了你了。”

  鲍秉德心窝里一热,鼻子一酸,不由落下了泪来。

  他家里的也落泪了:“我拖了你半辈子了,也该到头了。”

  鲍秉德一听这话不吉祥,赶紧喝住了她:“什么到头不到头的!一日夫妻百日恩,咱们这一辈子好歹都守在一起了。”

  她不言声,抹了一把泪,便起身去喂猪。猪食烧得稠稠的,搅得匀匀的。鲍秉德好久没见她这么利索过了。头发梳平了,光溜溜地在脑后窝了个纂,海昌蓝的褂子很可体。鲍秉德不由看呆了。他想起她做姑娘的时候:他提着两包果子去相亲,一上台子就看见一个小姊妹坐在门口纳鞋底。她看看他,他也看看她。她脸庞像一轮满月,额头上一排牙子齐崭崭地盖到眉毛上头,细细的眉,细细的眼,眼梢微微挑了挑。他看呆了,她忽然脸红了,站起身进了偏屋,只见一条大粗辫子在他脸面前扫了过去。他想起她做新娘子那天:大辫子窝成一个硕大的髻,小山似勾坠得脑袋往后仰,乌黑的头发里埋着一截红头绳,大红袄儿,脸儿像一朵桃花。她端坐在那里,任人怎么闹她只不言声,也不笑,也不恼。鲍秉德只盼着闹房的快走,快走……他想她刚有喜的那阵子:她想吃酸,他跑到山那边去找杏子。每天夜里,他都要趴在她肚子上听听动静,他听得清清冷冷,有一颗心跳,扑通扑通的。他记得他做了个梦:她生了,下了一个大蛋,再仔细瞅瞅,不是蛋,是个大地瓜。后来,生了个死孩子。他揍过她,关着门揍。她一声不哼,任他拳打脚踹,也不哭,也不叫。揍过了,也不和他怄气,照样的,他要咋,她就咋。他揍过了,也心疼,也后悔,可是急了,便什么都忘了,外人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渐渐地,她的圆脸变长脸了,红颜色褪去了。后来有一天,鲍秉德收工回家,见地没扫,锅没烧,一地的碎碗碴子。正要发火,却见他家里的坐在小凳上拔自己的头发玩儿,一边拔,一边朝他乐……

  “上工去吧!”她叫醒了他。他这才听见上工的锣在敲:当当当,当,当。他抹了把眼睛,站起身走了。

  在湖里平地,鲍二爷和他挨着趟。他告诉鲍二爷:

  “她的病见好哩!今天早起清清冷冷地说话哩!”

  “她咋说?”鲍二爷问。

  鲍秉德一五一十地把那些话都说了。不料鲍二爷变了脸,锨把子拍了一下地:

  “不对啊!秉德。”

  “咋了?”鲍秉德头皮一麻,心里咯噔的一下。今儿早起,他心里隐隐的,也有点觉着不对劲,只是说不上来。

  “我说老七,你还是回去守着她的好。”鲍二爷说。

  “她今早清冷得很哩,比往常都要清泠。”他说,心里“怦怦”地乱跳。

  “就是这清冷不对啊,她糊涂着倒不怕。”鲍二爷跺跺脚。

  众人都围拢过来,纷纷劝鲍秉德回家去守着她。鲍秉德额头上沁出了冷汗,提起铁锨走了。

  他快快地抄着大步往庄里跑。平整过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看不到边。远远的地方有一丛绿树,那就是小鲍庄。他快快地跑着,跑了半天也跑不近。四下里静静的,隐隐传来说笑声。太阳高了,烤得背上发烫。好像有鸟叫。风贴着地过来了,把裤腿灌满了。

  他跑进了庄子,庄子里静静的,见不到人。像是有个小孩担着水穿过杨树林子走过来,再一细瞅,又没了。他跑得喘不过气来了,稍稍放慢了脚步,心想:不会有什么事了。这一庄子都静得睡着了似的,能有什么事?一只狗在喉咙里吼着跑过来,几只鸡悠闲地散着步,啄着土坷垃。太阳,明晃晃地照着。

  他吐出一口气,有点笑话自己疑神疑鬼。这会儿,再跑回湖里去,也不值得了。他掮起铁锨,慢慢地上了台子。

  有一只烟囱冒烟了,不是他家的。

  他家的门闩着。他推了推,推不动。里面杠上了。他拍着门,叫:“哎——”

  他叫她“哎”,她也叫他“哎”。不能像别人那样,叫“孩他大”,“孩他娘”。没个孩子,连个叫头也没了。

  她不应声。

  他又叫:“哎——”

  还不应声。

  他急了,砰砰地拍着门,脚上来踹了几下,铁锨头拍掉了。招来一群小孩和老娘儿们,一起打门,一起叫。门硬是叫顶开了。进了门,鲍秉德扑通一下坐倒在地上了,只看见一件海昌蓝褂子在眼前晃悠,地上一条踢翻的板凳。他家里的,悬在梁上。

  众人七手八脚地把她放了下来,放平在地上。她居然还有气,没勒对地方。鲍秉德上前一把搂住她放声大哭起来,屋里顿时唏嘘一片。

  捞渣早已往湖里去喊人了。不一会儿,呼啦啦来了一大下子人。鲍仁文拖开鲍秉德,上来就做人工呼吸,是那年在中学里上生理卫生课时学的。队长那边就招呼人,整好了凉床,把人抬起就走。

  “钱!”鲍秉德绝望地叫道,“我兜里半个钱也没啊!”

  “队里给你齐。”队长回头对他嚷。

  “大伙儿给你齐。”众人对他嚷。他这才踉踉跄跄地跟着跑去了。

  两天以后,鲍秉德用挂平车,把他家里的推回来了。他家里的坐在平车上,啃一颗青桃,三岁毛娃似的。像是什么事也不记得了,什么事也不曾有过似的。

  二十

  耕读老师来动员捞渣上学了。捞渣七岁了,该上学了。

  可是文化子已经在公社上中学了。一家供不起两个学生。他大说:要就是捞渣上,要就是文化上。

  要早二年,就好办了,文化子巴不得不上学呢!可如今不同了,文化子不知咋的开了窍,一下子学进去了。从班上最后一名蹿到第一名。小鲍庄只有三名考上公社中学的,他就占了一名。他读书上劲多了。家里没得粮票给他带去吃食堂,他就每天来回跑,二十里路哩,中午带一卷煎饼,泡着茶吃。苦死了。

  捞渣也想读书。庄上在学校的孩子,脖子上都有一条红围脖,这就叫他羡慕。他虽然还不知晓这红围脖是啥意思,可他知道是叫人学好的。那天二小子的红围脖叫老师要回去了,因为他和人打仗,把人门牙敲掉了。可见,做了坏事是不能得的,反过来,就是做好事才能得红围脖了。

  他大说,还是让捞渣读吧,文化子能写个信儿记个账就管了,回来做活也算是个大半劳力。文化子不干了,又哭又闹还不吃饭,捞渣便说:“让我二哥念吧,我不念了。”

  文化子这才收了眼泪,下湖去给捞渣逮了一只叫天子,小翠用秫秫秸编了个小笼子。捞渣玩了小半天,就把它给放了。“它自个儿在笼子里,太孤了。”他说。他大摸摸捞渣的头,叹着气:“好孩子,过年大一定叫你念。”

  捞渣不念书了,成天下湖割猪菜,和着一班小孩子。小孩子都围他,欢喜和他在一起。谁走得慢,捞渣一定等他。谁割少了,不敢回家,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谁们打架了,捞渣一定不让打起来。跟着捞渣,大人都放心。这孩子仁义呢,大家都说。

  捞渣能割猪菜了,鲍五爷却连绳头都搓不动了,成天价只能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一直晒到中午,懒懒起来走回家烧锅。捞渣就不让走了:

  “来俺家吃吧!”

  鲍五爷也不推了。吃长了,他大就逗捞渣:“你老叫五爷来家吃,俺家粮食不够吃了,咋办?”

  捞渣认认真真地回答:“我少吃一张煎饼,少喝一碗稀饭。可管?”

  他大这才笑出来,摸摸老儿子的脑袋。

  这天,嫁到山那边的大闺女带着孩子回来了。捞渣就到鲍五爷那里去借一宿,和鲍五爷脚对脚地挤一床。鲍五爷偎着捞渣小猫似的身子,说:

  “捞渣,五爷的被窝叫你焐热了。”

  “五爷,我每天给你焐被窝。”捞渣说。

  鲍五爷偎着捞渣暖暖和和的小身子,心窝里滚烫滚烫的,话也多了:

  “捞渣,你来和五爷睡,你大答应吧?”

  “我大最依我了。”捞渣说。

  “你娘答应吧?”

  “我娘也依我。”

  “他们要说我这老头子啰唆哩。”

  “不会哩。”

  “我老不死,自己都活烦了。”

  “好日子都在后头哩,”捞渣开导五爷,“二小子每天上学,他说老师说的,好日子都在后头哩!‘***’打倒了,立马有好日子哩!”

  “捞渣,你想不想上学?”

  “想。”捞渣说,然后又说,“不想。”

  鲍五爷看出他是想的:“你们学费要几块钱呢?”

  “不老少,三块多哩。”

  “五爷给你付了吧。”

  “不能,五爷,你的钱是大伙儿的……”

  这一句话提醒了鲍五爷:“是啰,我吃的是百家饭,我是个老绝户!”

  “五爷,你咋是绝户呢!咱都叫你爷爷哩。”捞渣说。

  “鬼吔,你的嘴好乖哟!”鲍五爷说,过了一会儿又说,“捞渣,你有点像我那社会子哩。”

  捞渣没应声,睡着了。

  “眉眼像,脾性也像。”鲍五爷说。

  捞渣睡得安静,连丝鼻息声都没有。窗洞叫堵上了,屋里黑得伸出手不见五指。

  “和社会子一样,都仁义。从不和人吵嘴磨牙……”鲍五爷对着黑暗拉着呱儿。

  墙根有一只虫吱吱地叫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