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听后也不在劝说鲁肃跟自己一起离开,毕竟百善孝为先,而是点了点头拱手说到
“那我在秣陵恭候子敬的到来。”
鲁肃也点了点头
就在刘晔走到门口的时候他停了一下“曹公将在不日之后讨伐袁术,或许我们分别的时机不会太久。”
鲁肃抬手向刘晔鞠了一躬,他知道这种事情刘晔本来可以不用开口告诉他的。因为这涉及到军事机密,若自己转身告诉了袁术,那么袁术有了准备,曹操此番南下必然难有作为。
不过刘晔既然愿意相信自己,那么他也必定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出了门后甘宁开口问道“曹公南下若是要一举攻下袁术,必然是趁其不备,以雷霆之势以攻取袁术所在的九江庐江两地。但若是被此人告诉了袁术,那么曹公南下恐怕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刘晔抬头看着头顶的炎炎太阳笑了笑“兴霸能以曹公帐下的身份看待这个问题我很高兴,不过我与子敬乃是莫逆之交,我清楚他的为人,此时断不可能从他口中漏出半分,兴霸安心就是。”
甘宁点了点头“说起来我有点好奇,我一个寻常之人,还水匪出身,曹公为何会如此重视于我。”
这件事在甘宁心中憋了很久了,他这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
刘晔哈哈一笑“我本以为当初在南阳之时你就会问此事情,却没想到这一路走来到了此地你才开口询问,之前夏侯子卿曾说你有大将之才我还不信,现在我是信了。”
“夏侯子卿?可是那个做出《千字文》和《阿房宫赋》的夏侯子卿!”甘宁听了刘晔的话更是诧异,自己的名声是啥样子他很清楚,但没想到远在兖州的夏侯宇竟然能说出自己的名字还如此重视自己。
那夏侯宇可跟自己不一样,在做出那两篇文章后,虽然几年内都没有新的文章出世(后面做的一些都没有广泛流传),但在读书人的心中他依然难以逾越。
在他想来这种人根本不屑于跟自己这种水匪打交道,更别说知道自己名字了。
“这次本来就是子卿在曹公面前一力保举你,说你能文善武,又悍勇机敏,乃是大将之才。所以曹公才会派我前去南阳寻你的消息。”虽然刘晔也很不解夏侯宇远在兖州是怎么知道甘宁的名字的,但从这一路看来,此人能文能武,而且定力也不差,的确是块当将军的好料子。
听完刘晔的话后,甘宁对远在北边的夏侯宇十分感激,若不是他,恐怕自己想要出头还不知要等多久。
“不过你也不用急,据我所知,曹公这次对拿下扬州势在必得,而目前又是最佳的机会,不用担心北边出事。以子卿在曹公心中的地位,此次南下他极有可能参与,到时候你在答谢他正好。”刘晔看甘宁一脸激动的模样开口说道。
但他只猜对了一半,在得知北边匈奴和鲜卑在自己还没接触的时候就开始南下之时,曹操果断推翻了之前的一些预案,准备趁着这天赐良机一举拿下扬州。
不过他又担心袁绍会拼着放匈奴侵入的危险来强行夺取天子,所以不敢亲自出马。
在考虑了半天后他将夏侯惇和夏侯宇两人叫来密谈。
第二天夏侯惇领镇南将军统兵四万南下扬州,而夏侯宇作为副将,带武将全旭,李典,乐进,许褚,史涣、韩浩、张辽,谋士郭嘉,毛阶,程昱共十余人一同前往。
其中兵分两路,夏侯惇带史涣、韩浩、张辽,毛阶,程昱领两万人过汝阴,阳泉,安风直插庐江郡腹地。
夏侯宇带全旭,李典,乐进,许褚,郭嘉领两万人直取寿春。
夏侯宇在分兵后就说到兵贵神速,现在因为子廉带兵在石城,所以袁术的目光还在东边,我们趁其不备,奇袭寿春,必然能一战而胜,拿下这里。
大家听后没有异议,大军昼伏夜出,在袁术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兵临寿春城下。
在之前曹操打下寿春后袁术就躲到了成德,至今没敢回归寿春,只派了张勋领五千将士留守寿春,抵御曹操。
而张勋也没经历过这种还不等自己反应,敌人就到了城门口的情况,但他拿着武器走出了家门后才得知曹军已经占领了西门,正在向城内渗透,他不由得眼前一暗,那曹操不是明明屯兵在石城么,怎么突然一下来到寿春外面的。
这些人敌人又是怎么来的,他完全不能理解,但他看到那在城中左突右冲的曹军的时候就知道寿春守不住了。
所以他狼狈的集结起一小部分兵力后从东门逃了出来,向着袁术所在的成德退了过去。
因为张勋的撤退,夏侯宇很快就占领了寿春。
根据之前他和曹操,荀攸,郭嘉等定下的策略,他这只军队的主要作用是逼袁术南下。
每战都要把袁术打败,但又不能彻底打死,让他一直有机会往东南逃窜,那么大军顺势南下,如果能拿下丹阳和宛陵两地为最好。
就在夏侯宇拿下寿春的时候,夏侯惇带着大军也进入了庐江地界,在阳泉正面击溃了由纪灵率领在这里防卫的八千大军,然后携势南下,一举夺下了安风,与在寿春的夏侯宇对成德形成合围之势。
袁术在成德本来知道曹军大将曹洪带兵入住石城讨伐自己的时候就有些惊慌,但石城毕竟离自己还有距离不说中间还隔着历阳和合肥,却没想到东边不亮西边亮。
先是张勋带着残军狼狈的从寿春赶回来,说曹军汝阴侯夏侯宇偷袭寿春,然后没过两天纪灵也一脸狼狈的回到成德说曹军大将夏侯惇攻破了自己在阳泉至安风修筑的防线。
连续两个对于袁绍来说简直都是糟糕透了的消息差点让他晕厥过去,一想到对方从三面对自己进行合围之势,袁术就知道成德不能久呆。
他立刻收拾行装带着手下和自己的财物向南逃走,准备去庐江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