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崇祯皇帝看到了兵部张凤翼的沉默,心中有些不高兴。
奴酋的称帝,各大臣都是义愤填膺,可自己的兵部尚书却是一言不发,沉默不语。
怎么连表态都不愿做吗?不愿表忠心吗?
崇祯皇帝阴着脸,带着一丝怒气问道,“张爱卿可是有什么心事?有事就说。”
正在想事的张凤翼抬头一看,看见皇上脸色阴沉,瞪着眼睛看向自己,随即吓了一大跳,知道自己御前失态,赶忙跪地请罪。
“臣,刚才想一些事情,御前失态,还请皇上恕罪。”
“在想事情?”崇祯皇帝眉头一皱,低头一想心中一惊,看向张凤翼道,“所想何事?”
“起来讲。”
张凤翼起身略一沉吟,组织了一下语言,道,“臣刚才听见皇上得到塘报消息,证实奴酋称帝,便想起了周提督的一些提醒。故而有些御前失态。”
“此前,周提督提供此奴酋将要称帝的推测时,曾说奴酋一旦称帝,必会大举兴兵犯我京畿一带,彰显其威。同时会派兵进犯宁锦山海关一线,以牵制关宁诸军。”
“而时间点,周提督也有所推测。逆奴每犯我境,必选我大明夏收之时或者秋冬农闲之时出兵。综上考虑,微臣认为,现在已是五月底,逆奴出兵就在这些天。”
“敌兵集中而来,而我大明军队则是分散布置于沿边边墙一线,兵力分散,建虏大军来攻,必会被攻破关隘寨堡,守不住。而内地京畿地带,村寨城堡众多,但也是同样的问题,城小而兵弱。许多县州,多者不过是数百,少则一二百人,兵甲不备,训练久疏,难堪大任。而乡勇民壮,更是缺乏训练,以及甲胄兵器,一旦建虏登上城墙之上,这些乡勇民壮恐将一哄而散,就地遁入民居,根本无法担当守城之责”
“建虏必将数万兵马而来,士气高涨,其锋必会锐不可当,京营只堪守城,关宁强军也会被建虏大力牵制,无法抽身及时增援而来。如此京畿之地空虚,光靠蓟镇三屯营、密云、昌平、通州、天津、保定等地总兵兵马,难以阻挡建虏。”
“臣思虑京畿之地,当有强军强将坐镇,思来想去,唯有现任提督山西、河南河北三府总兵官周提督可以担当重任,总揽京畿兵马抵挡逆奴进犯。”
“臣,恳请皇上早做决断,立即抽调周提督带宣大山西之兵上京,前来防奴。为事权统一,臣奏请升授周大虎为后军都督府兼中军都督府正一品右都督,特进荣禄大夫,提督宣大山西三镇军务总兵官。”
殿中只有两名阁臣,另一名阁臣林釬有病在家,钱士升四月已经自请罢职。首辅温体仁不会轻言表态,唯一的阁臣张至发只好出来当恶人了,不想当这个恶人都不行。
他同时也知道,要想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在内阁中有所作为,都必须有一名可信赖的武将作为膀臂。所以他不想得罪周大虎这位年轻小将。
可说是他不说话,周大虎年纪轻轻就成为朝廷一品武职,升得太快了,会引起百官不服,朝廷内外议论纷纷。
张至发向前一步道,“臣,有奏。”
崇祯皇帝低沉着脸道,“讲。”
张至发轻咳一声道,“臣出此言,非是批言周总兵,而是保护与他。周总兵年纪刚过二十,已成一品都督,年少而骤上高位,怕是军中不服,人心不愤,号令不畅,难以使为手臂。如此这般,反而是害了他。”
“还有一事,周总兵提督宣大山西军务,此权已经和宣大山西总督军务,兵部右侍郎兼理粮饷之职军务重叠,置宣大总督之官吏于何地?”
“百年来,从未有武职之官提督三省军务。冒改朝廷官制,极为不妥。武官也会揽权集中,权力过大,尾大不掉。”
“还请圣上察明决断。”
崇祯皇帝看向首辅温体仁。
温体仁还没有表态,兵部尚书张凤翼已经站了出来反对道,“皇上,微臣有话要说。”
崇祯点点头道,“讲。”
“臣认为,能打败建虏的只有周总兵一部,但其兵力只是数千,唯有其节制京畿诸军,方能有力量抵御这次建虏犯境。”
“张阁部之说因循守旧,不能因时制宜。朝廷当务之急是如何抵御建虏,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其他一切皆应为此让路。”
“年少高位从来不是问题。汉之冠军侯不也是年少有为打的匈奴狼哭鬼嚎吗?周总兵也是数战建虏连胜,乃是凭借军功一路拔擢而上,有朝廷和皇上在其后大力支持,谁敢不遵号令?”
“至于职责和宣大总督相重之事,更是好说。周总兵提督三镇军务总兵官,只是管理节制三镇军务,而不插手民事粮饷,而总督则是军政粮饷一体承担,兼着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节制三镇三抚,亦可和平相处提督三镇总兵官,并无多少相冲矛盾。”
“此乃张阁老杞人忧天。”
“还请圣上决断。”
崇祯皇帝沉默了半天,看了一眼首辅温体仁,随即说道,“朕会思考一番再做决定。”
他看了一眼殿中四臣,道,“户部侯爱卿立即着手准备勤王入援兵马粮饷,以及和建虏犯我京师之用粮饷。”
户部尚书候恂上前一步道,“微臣遵旨。”
“传旨,山西并河南三府提督周大虎暂时节制提督宣大山西三镇军务,领兵进京。宣大总督梁廷栋为监军同行。”
兵部尚书张凤翼上前一步道,“微臣领旨。”
崇祯皇帝最后他看了一眼殿中稀稀拉拉的两位阁臣,道,“传旨,明日廷推阁臣,以补内阁人员。”
殿中四为大臣齐齐跪地,道,“臣等遵旨。”
……
辽东沈阳。
盛京。
皇太极称帝一个多月,但他对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的悖逆自大行为一直不能原谅。
他给朝鲜国王李倧去书要求严惩并于解释,但对方只是敷衍而已,对两名使臣也是轻轻放下。
这些天他和内三院的辅臣大学士范文程、希福、刚林等人经过商量,一直认为朝鲜乃是大清的后背,此隐患不除,如芒在背,不得安宁,更是阻挡大清击败明廷的争夺中原的宏图大略。
所以皇太极和诸大臣认为朝鲜背弃诺言,暗通明廷,为大明充作间作,决定征伐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