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 84 章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第 84 章

作者:浮笙闲 字数:2896 书籍: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前后不到十年啊。”

  刘彻为着这其实并不难猜的转折侧目,不带着什么政权的偏向,单纯为了人才的逝去而感到点淡淡的惋惜。

  能被一个割据一方政权的国君看重的人,纵然后世人并没有告诉他对方的功绩与才能,他自然也能意识到其价值所在。

  但是多可惜啊。

  口头上感叹着的汉帝,脸色却依旧是平静而带着几l分淡然的。

  天不假年,天妒英才。

  ——反正,他的将军们,肯定会被他护得好好的。

  唔,但吸取一下这三个人都是病死的教训,以后再让太常多看护一点吧。

  自信的孝武皇帝如是想着。

  —

  建安,建安……怎么都是建安?

  冰冷的黑体字不断在眼前放大,在他的注视中逐渐扭曲了身形。解离、拆散,抽象的线条宛如沉重的阴影一般笼罩住他的全身,让孙权的呼吸也为之一窒。

  今年是多少年来着,从公瑾到子明,之间又有几l年来着?

  他好像一时忘却了如何去计数,亦忘记了今夕何夕。眼神空茫的吴主,有些呆滞地看了看自己的手,可是哪怕摆弄手指,却也是计算不出日期的。

  于是只能迫使自己运转仿佛生锈了的大脑,层层卡壳的齿轮吱吱呀呀地动着,好半天孙权才在耳边逐渐清晰的呼喊声中,弄明白了这两个简单的问题。

  ——今年是建安十六年。

  公瑾没死。

  当这两个结论最后得出,那原本被不受控制的情绪所阻塞的思维重又敏捷起来。

  他对上呼喊着他名姓的周瑜的眼睛,在对方带着戚戚,但更多是为他的担忧的眼神中,望见了自己狼狈的模样。

  无所谓吧,狼狈就更狼狈一点吧。

  方一设想公瑾去世的场景,便感觉心有余悸一般的恐慌,难以自制内心惊惧的吴主根本顾不上什么仪态,一把扯住了谋臣的衣袖,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幸好,幸好——”

  他断断续续地说着,哽咽的气音让发音都有些勉强,含混不清地吐露着字词。

  原本应该在去年就已经病卒于巴丘的周瑜,为什么能够活到今年?

  因为去年孙权目睹了一回天幕的存在,紧急将本该西征益州的周瑜匆匆召回,寄希望于与其商量未来重事。

  当重臣病卒的阴影,稍微远离了孙权头顶之时,勉强得到了喘息之机的主公,很快也就理清了其中的逻辑,随之而来的便是深深的庆幸,宛如被解脱了的犯人一般得到了希望。

  “益州短时间之内拿不下就拿不下吧!”

  抹了一把眼泪,再开口,孙权的脸上重又出现了接近冷酷的果断,可是看见旁边的周瑜,想到之前猜测的种种,说话的语气还是和缓了三分。

  “只要公瑾没事就行。”

  “接下来是子敬、子明……”他思索着,“时

  间上不算太紧急(),

  ”

  ▼()_[()]▼『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东吴的淮泗军阀势力也就有些后继无力的苗头在了。

  为了继续保持和蜀汉、曹魏相争的态势,东吴也就只能面对一个有些尴尬的局面:

  它必须要招揽吴地的人才豪杰,也就是本地的世家大族来为自己所用,这才能为政权补充新鲜血液进而有所图谋。

  也就是说,东吴政权必须逐渐,并且可能是彻底江东化。

  大家可能在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还不能完全理解什么叫做江东化。会觉得东吴不本来就是一个位于江东的地方政权吗,怎么还要江东化呢?怎么还要担忧江东化呢?

  很简单,没有江东化的东吴政权,它的性质我们应该定义为偏霸政权,其目的是坚定北伐以图统一天下。

  而江东化了的东吴政权,其性质自然也就遭到了江东士族的影响,日渐趋向保守,满足于限江自保,在后期逐渐退化成为一个半偏安政权。

  也就是说,别人打它它反击,小规模出击/帮助盟友不被吞并,以保持自身政权安全都OK。

  但是统一?别想了,不可能的,凭什么呢?】

  孙权:凭我是你们至尊——!

  在继承兄长位置以来,已然目睹过了江东士族脾性的孙权深吸了一口气。

  他心底曾经隐隐产生过的担忧,到了最后终于还是成真了。

  甚至还是建立在,他自己预设过的解决办法,已然先一步失灵崩溃的前提下。

  【江东士族多少年来,一直在当地盘根错节扎根颇深,属于地头蛇一霸,其势力也因为地处相对稳定安全的江东区域,远离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中原地区,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尽管孙策平定江东时,针对部分对其统治权提出质疑的世家——对,就是陆逊所在的那个陆家——进行了物理意义上的消灭力量。

  可是世家的可怕之处就在于,长时间的发展和积蓄,使得其存在着一种名为底蕴的东西。

  就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他们有精心培养出的人才,所以当家族式微之后还能有陆逊这样的人物出来重振家门,他们有多年繁衍结交搭建出来的人脉,所以整个陆家依旧是个庞大的体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晋衣冠南渡之后,选择以江东地区作为自己的核心所在竟然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其在东汉末年,就已然逐渐完成着世家门阀割据地方的一种转变。

  还真就是世家吸引世家了可还行。】

  ……陆逊,说的是陆议吧。

  孙权看着那个不算熟悉的名字,脑中自然地将其替换成陆家他所认识的最有才能的那个,可脸上的表情却没什么变化。

  陆伯言当然是足够出类拔萃的人才,从单纯才能的方面,孙权也对他挑不出什么毛病。

  可是自从他建安

  () 八年进入自己麾下以来(),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堪称谨慎地安排着如何适当地发挥着他的才能。

  这不是像磨砺尚未完全成熟的吕蒙那般,想要让他在学习中进一步成长。而是恰恰相反着的,孙权在有意识地控制着他的升官速度和影响范围。

  因为陆议的立场,因为陆家的身份。且不论两方之间的流血冲突和矛盾,正如后世人先前所说,江东士族对他政权的参与若是过深,天然就会影响他的目的。

  【这些江东士族,以吴四姓为首,既然在江东已经拥有着足够丰厚的利益和影响力,其对北上一统中原的渴求也就无限降低。

  一者,是因为北伐要消耗的是他们自身的经济乃至于军事利益,而最大的回报肉眼可见会是属于孙家本身乃至于以下淮泗军阀势力的。北伐所能带回的利益不够巨大。

  二者,是因为一旦北伐成功,他们将无法保持着自身在东吴朝廷中的垄断地位,而要和北方士族进行竞争。个人官位仕途会收到严重影响。

  三者,若是北伐成功,以中原正统论的观点,东吴的都城也必然要转移到中原地区。原本处于东吴腹地的江东士族,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人丁却无法一并转移,只能从首都地段沦落回原先的乡下地方。

  在这样的斟酌之下,江东士族若是支持孙家大规模北伐一统,对他们来说那才叫真的赔本买卖。顶多为了自己家产支持你们孙家人保卫东吴政权,咱们当然选择“限江自保”了!

  这其实也是很多南本位政权的通病,是中国古代几l千年来,也就只有朱元璋那么一例,因为多方面因素最终得以由南向北一统天下的一大原因。

  说白了,北方政权就算知道会引入南方士人与之竞争,它十有八九也会心甘情愿决定南下统一。

  因为多少年来的中原正统论始终在人们的观念里面盘踞着,占据着中原的政权往往都会多出一份心理上的追求,觉得自己身为中原正统,一统天下完全是理所应当要完成的任务。

  而南方政权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习惯了,于是在同一方面经常窝着窝着它就偏安一隅不动弹了……】

  “和我们的性质不一样。”

  诸葛亮看着因为先前刘禅的选择,此时盯着从南向北仅有一例统一中原而发起呆来的刘备摇了摇头。

  “那些南方政权,大部分是和东吴一样,主要是领导者因时而起。”

  主导他们发展的因素是利益和野心,并不是信仰。所以一旦当欲望得到了初步的满足,其扩张的渴求也就慢慢消退。

  “但我们是为了光复汉室。”

  他们有信仰。

  【总的而言,东吴当时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两难的困境:

  不江东化,不得到江东士族的人才补充,它就无力和其余两国竞争。

  而江东化,并且彻底江东化,它就会逐渐失去北伐统一的动力,沦为一个偏安割据政权,甚至大权都有可能为世家大族所完全掌控。】

  【这个困境,孙权最初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平衡:用人数较少的淮泗军阀势力身居高位,庞大的江东士族只能作为朝堂打工人。

  让两方势力相互争斗,使得自己、也就是孙家皇帝可以抽出局外,以裁判的身份对双方的政治斗争进行平衡,使得占上风的始终是符合自己北伐意愿的一方。

  然而这样的平衡,却因为淮泗势力的几l位核心人物接连去世而被无情打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东吴的朝堂必须要需要一个新的站出来就足够惊才绝艳,足以继承前三者的人才。

  多幸运啊,失去了前三者,孙权还能拥有陆逊。

  多不幸啊,再给予了他三位淮泗军阀的人才之后,陆逊是标准的江东士族出身。】!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