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分担 姜沃:来,集体卷起来……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分担 姜沃:来,集体卷起来……

作者:顾四木 字数:5343 书籍:(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阆中。

  天宫院。

  当日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人选中了同一处墓地,后来经过二凤皇帝‘裁断’,那一处建了为国祈福的天宫院,又东西各退五里地替二人修了墓穴。

  姜沃穿过天宫院正殿,在后门外的溪流旁找到了李淳风。

  溪流潺潺,似乎比拂过的山风还要清澈。

  李淳风立在溪旁石上,萧萧肃肃。

  “师父寻我?”

  李淳风指了指南边:“将来我的坟茔在南面五里台山上,到时候别忘了祭一祭。”

  刚刚参加完袁师父周年祭礼的姜沃,听这话甚为扎心,就道:“师父身体康健,必年寿久长。”

  “怎么?听了觉得不好受?”

  姜沃点头。

  李淳风递给她一张纸:“我已至知天命之年。你听了我这话还心中难受——”

  “那我见你年纪轻轻这般笔墨,又该如何?”

  姜沃接过来。

  只见是自己在南下蜀中的船上,因伤感而默了无数遍的几句顾贞观的词。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1]

  姜沃低头。

  李淳风加重了语气道:“你若再做此伤痛之语,薄命之言,才真是负了袁师师恩了。”

  “师父,我不会再做此语了。”

  昨夜与大公子一番长谈,已然将她从伤感迷茫中扯了出来。

  袁师父特意推迟一年告知她过世之信,又提前替她将大公子请出山,她已深解师父的意思。

  如何还有飘零之感?

  她只觉得先人之眷长随身魂。

  甚至让她心中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和谋划,等她回京就……

  姜沃如此想着,便有些出神。

  李淳风原本欲就此‘薄命’‘深恩尽负’等锥心之语再重重说徒弟几句。

  然而见她出神,就想起她昨夜通宵未睡,今天又举哀半日。

  再细察面色,果然如霜似雪,唯有眼圈通红,眼眸中还燃着一种亮的都有些惊人的神采。

  李淳风就心软了。

  “罢了,师父也不说你了。”

  姜沃这才回神:“嗯?”

  李淳风越发无奈:“回去吧。”

  到底声音温和下来:“师父这几年不在京中,朝上事又多,你独自撑着必然是很累了。”

  “等过两日我与你一并回长安,日后你有事依旧来与师父说。”

  他话音刚落,就见眼前弟子眼巴巴看着他:“师父,我现在就有事。”

  李淳风:……

  姜沃道:“这几年,我偶然得到数张航海仪的图纸,就等着给师父呢。”

  “师父是当世最好的数算家,又是风水将作大家,能够自己改制浑天仪。”

  大唐的造船技术,其实已经冠绝当世,比如她南下蜀地走水路,就亲见舟航河洛,弦舸千艘,颇为壮观。

  不单是河内船,大唐海船战船亦多——二凤皇帝打高句丽之时,便是提前令扬州、莱州、明州等海口地,造了数百艘海上战船,水陆两军会师。

  登陆战打的高句丽各沿海城池纷纷心梗,更深深震慑了新罗、百济、倭国。

  实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船啊!

  故而,比起造船术来,更限制大唐远航的,反而是海上导航问题!

  毕竟此时还只有司南,连真正的指南针和海上罗盘都未出现。

  如今海上航行,只能靠唐尺来识断北极星与海平面,以此辨别航向。

  不过,现在她已经拿到了许多图纸。

  姜沃看向眼前李淳风:还有谁比师父,能更快更好的研究出各种航海技术?

  毕竟,师父可是重修与注过《海岛算经》的人。

  也正是自李淳风起始,大唐在航海时,才可以根据精准的数学来测算遥茫海岛的距离远近与高度。

  师父本就是后世所公认的大唐第一数学家。

  听姜沃说起有海上航行的测量仪的图纸,李淳风就有些见猎心喜,不,是闻猎心喜。

  只是口中还道:“我如今还在给圣人寻山陵吉壤呢,有些脱不开身。”

  姜沃太了解师父了,这是口是心非的毛病又犯了。

  于是只叹息道:“好吧,那我只好将图纸交给将作监或是工部了——不知师父还记不记得,先帝曾感叹过‘于沧海上,必仰辰极,惜乎海外渺茫不知’……”

  姜沃还未说完,李淳风已经道:“回头拿给我。”

  “好!”

  李淳风见她已经恢复了精神,再不复这回再见时的满腹心事与沉重,心中欣慰:这才不负袁师苦心啊。

  “等回去,我就把图纸拿给师父!”

  航海术有关的图纸,她已经对着系统细细描画出来了,倒是造船术的图纸太复杂,她还没有画完。

  图纸难描,姜沃可不敢带着到处走,生怕丢了,都仔细收在长安家中。

  李淳风见弟子不过一夜间就整个人都明亮轻盈了许多,不由感慨了一句:“真不知大公子与你说了什么,竟然比师父的话还管用。”

  只是感慨,并非探问。

  但姜沃还是答道:“大公子说,不必一个人绷太紧。”

  她心底补了后半句:那根据压力守恒定律,自己不绷太紧……就只好绷一绷别人了。

  能信任的人,都陪她卷起来!

  比如恰好第一个撞过来的师父。

  姜沃对李淳风摆手:“师父,那我回去了!”

  李淳风见她自天宫院后门离去,又转头看了半晌五里台山,先帝替他定的归老之地。

  其实今日见徒弟前,他是准备从此远离朝堂的。

  他已然替当今选好了陵墓吉穴。

  准备回长安后直接递上奏疏,以后就负责监督建造皇陵之事,从此远离尘世。

  可现在,是海航之术啊。

  不用徒弟提起,他已经想起了先帝。

  陛下,那时候您说‘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不烦妄求也。’[2]

  又说茫茫海外,必不是神仙居所。

  那或许有生之年我能看看海外到底有什么。到时候九泉之下,也好禀明。

  李淳风转身离开天宫院。

  在蜀地待了这么久,该回去了。

  *

  姜沃回到暂居的屋舍。

  只见崔朝正坐在院中。

  也是一身素服。

  “你累了。”他神色一如既往的柔和:“屋里已经烧过驱蚊虫的艾草,也有晾好的白水,你眠一眠吧。”

  姜沃路过他身旁,停下来问道:“是你把我在船上写的那些伤感之语,拿给师父的?”

  崔朝微微一滞,点头道:“是。”他原坐在竹椅上,此时就仰头看眼前人,神色伤感。

  “你心里装了太多事,但你几乎从来不说。”

  “这些年,我只是陪着你,看着你。”

  起初他还会问,后来发现她只是笑道无事。

  他渐渐也不问了,只是在一旁看她托腮出神,看她不过几日就自行好了起来。

  “可这回,你实在是不太对。”

  “我想着,你若不愿意对我说,或许愿意对李仙师说。”

  他语气沉沉不安与郁结:“抱歉。”

  姜沃低头看了他片刻,见他亦是眼尾通红,脸色比以往更素白,眼底透出隐隐青色。

  这些时日,崔朝也是未有一夜安睡过。

  她推了推崔朝,让他挪开一点,然后也坐在这张竹椅上。

  姜沃道:“我好像从未对你说过,相伴就很好。”

  崔朝声音有些低沉与伤感:“这些年,我只帮过你一次,就是在你不便出宫的时候,替你暂理你父母手里的产业。”

  “而就连那次,也不是你向我要求的。”

  “之后我再问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你总说自己就可以。”

  “但有时候,我见你……”见你似陷入缠绕之中。

  崔朝忽然想起,有一回除夕他们四人吃火锅,皇后饮过酒,曾经叫过姜沃一声小仙鹤。

  他有时候觉得,她确实像是悠闲踱步于水边的仙鹤。

  但有时候,又像是淋了大雨,翅膀都湿透了,因而看起来特别吃力的仙鹤。

  他缓缓将心中所想说出来,然后专注道:“你很早前就说过,有终身所愿之事——我不是想探问你所思所为之事。只是有时,真的想替你擦一擦雨水。”

  姜沃仰头看着蜀地晴空如碧,听他说完了这番话。

  转头笑道:“这一回来蜀中,我想通了。”

  原来,她总觉得自己心中背负着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所以有些事,总想都担在自己身上。

  经过昨夜,除了将来传承外,她又想起了一句话——

  崔朝就见她带着无尽崇敬神色道:“有一位伟人说过‘最关键的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

  只要他们这个漫长阶段的目的是一致的。

  姜沃转头看向崔朝:“以后,我大概要让你做许多事了。”

  崔朝见她眼底清亮光泽如冰霜消融后,春光里映着日色的水面,轻声道:“这一天,我等了很久了。”

  **

  姜沃回到长安后,才晓得帝后并不在皇城内,而是去九成宫避暑了。

  她稍一思索也就明白。

  九成宫更清净。

  她就也往九成宫去。

  帝后二人本以为会见到一个伤感憔悴之人,都已经预备好生安慰她,甚至把一对儿女都提前抱了来,准备让稚子安抚人心。

  见到姜沃后,倒是放心许多。

  虽然有袁仙师故去事,又是夏日入蜀奔波一回,但瞧着,她除了消瘦一些外,精神还好。

  姜沃入内见过帝后。

  还未行完常礼,就见媚娘怀里的安安,已经对她伸手,口中还往外蹦着单独的词:“姨姨。”

  皇帝笑道:“这孩子记性真好,都快一月未见了,竟然还记得。”

  媚娘则把小公主递过去:“好,找姨母吧。”

  姜沃到九成宫后,已经先换过了衣裳才来,此时就伸手接过安安。

  然后认真与被乳娘抱着的李弘打招呼:“弘儿好。”

  李弘很快就要两岁了,吐字就清楚多了,他也常见姜沃,就慢慢说道:“姨母好。”

  媚娘在旁笑道:“弘儿倒是个慢性子。”

  叙过一路行程与家常事,姜沃就一顿。

  媚娘便知她还有正事要说,就让乳娘把两个孩子都抱走了。

  *

  姜沃先说起,大公子也前往祭了袁师父。

  皇帝一听也略带了几分诧异:“朕是吩咐过亲卫,不要把大哥当成犯人拘押着不许出门。”

  “但听亲卫说,大哥也从未出过万岭谷。”

  之后又连问了几句兄长身体如何,气色如何的话。

  姜沃都一一答了。

  又道:“臣与大公子谈了许久——相谈的这件事,臣觉得该尽快禀明陛下。”

  见皇帝颔首,姜沃立刻取出两份数据详实的奏疏来。

  回程的船上,她也不‘飘零久’了,而是一直在奋笔疾书写奏疏。

  在船上拟初稿时她用的是系统里的数据,回来后,还抓着崔朝一起熬夜,与史书上对了对。

  第二日就拿来给帝后二人看了。

  皇帝先是大略一看,就道:“这是……历朝历代的户籍数目?”

  “是。”

  姜沃与帝后二人再次说起了人口陷阱。

  这次她说的更加详细——

  生存资源增长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正常情况下人口繁衍增长速度的。

  而自然界的残酷就在于,当生物的数量超过生存资源,必然会带来残酷的‘洗牌’。

  将生物数量残酷地清洗到生存资源可负担的红线之下。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战火。

  不比跟李承干说起此事时,两人多半从理论上来探讨。

  这次姜沃是从实际数据与帝后道:“自秦以来,历朝历代中华人口,皆未超过六千万。”

  其实此时朝廷统计的多不是具体人口,而是户籍。

  姜沃也是为了更直观,把户籍换成了人口数。

  “据汉地理志可见,汉平帝时期,人口约五千七百万。”姜沃拿过另一份奏疏来。

  她特意分成两份来写,正为了此时放在一起对比看。

  “平帝年间人口到了六千万的边缘,接着就到了新莽年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战火连天,待光武帝刘秀建东汉,重新厘清户籍时,人口只剩……两千多万了。”

  百姓折损一半还多。

  “再有,东汉末年,桓帝灵帝年间,人口也是养至近六千万,之后就爆发了黄巾起义。”

  直接就‘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了,迎来了大名鼎鼎的三国时期。

  她的目光落在令人惊心的数字上:“魏蜀吴年间……三国相加人口只有不到一千万。”

  东汉末年,‘十户九空’并不是一句虚词。

  她的情绪已经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惊痛过了,此时还算平静,倒是皇帝与媚娘,眉头越皱越紧。

  “再有隋大业年间……”

  这个不必姜沃说完,皇帝本就谙熟于心:“隋末近九百万户,乱世后到高祖武德年间,厘清户籍,只有……二百多万户。”

  姜沃叹息道:“陛下,臣知道,这些战火,一定有朝廷极大的过失。汉末隋末,朝堂腐朽。”

  她看着眼前帝后二人:“但人口增长和粮食增长不匹配,以至于粮米不足,百姓养不活自己而变成流民乱民,活不下去只能拼命,亦是战乱起因。”

  人口太多,资源有限,本就不可避免内卷。

  再加上朝廷腐朽土地兼并,那就是烈火遇到热油。

  不可避免会炸开。

  姜沃想起了安史之乱。

  除了李隆基前后水平差别极大的执政外,开元天宝年间,六七千万的人口与越演越烈的土地兼并,大唐本身也摇摇欲坠,繁华背后亦是深渊。

  若是那时候天降太宗一般的帝王,或许……

  姜沃按下这些思绪不去想。

  而是拿出了第三份奏疏。

  “户部每年会向陛下回禀一年增长的户籍。”

  不管是对总管天下户籍的户部来说,还是对各州官员来说,治下人口增长,都是妥妥的功绩。

  “臣还记得,这些年进户是越来越快的。”

  皇帝脸色已经彻底凝重下来。

  不用听完,他已经明白了姜沃的意思。

  他看向姜沃推算过结果的奏疏——太史局出身,果然数算学的好。

  若是按如今大唐的繁荣与进户之快,只怕几十年后,大唐的人口,也会到达汉朝人口最多的五六千万。

  那时候,大唐的土地和粮食,还能养活这么多百姓吗?若是再有世家门阀损国肥私,侵吞土地……

  皇帝此时的想法,便正如那一夜,姜沃与李承干商议后的想法一致。

  真想‘劫富济贫’,让贪吃了这些年的世家门阀,把吃了的吐出来啊!

  当然,人吃都吃了,吐是不可能主动吐的。

  只能放血。

  皇帝的手按在几封奏疏上。

  “姜卿之奏,朕会再好好思量!”

  他心中甚是震动。

  媚娘亦如此,她已经开始走到架子前,去寻姜沃在奏疏上注明的数本史书。

  姜沃见帝后,已经投身于‘人口陷阱’研究中,就暂且告退。

  下次再回禀良种之事吧——

  宋代以前,中华大地人口,超过六千万就有要崩溃的趋势。而宋代,却超过了一亿。

  很大原因便是,宋从越南引进了高产的占城稻。

  姜沃原先一直不确定,此时还作为大唐流放地的‘爱州’(越南),到底有无占城稻良种的出现。

  直到攒够了筹子,买到了活点地图。

  终于能确定。

  就如宋朝一般,若是经过引进、育种,以大唐的气候,广袤南面疆土有不少地应当都能种占城稻。

  姜沃走出门前,回望了一下已经紧绷起来的帝后。

  诶,果然,人要懂得分享。

  分享后自己真没有那么紧绷了!

  她又想起就在爱州做刺史的刘洎,身处温暖三亚的韩瑗——这些前宰辅们,一定觉得日子很寂寞吧。

  他们一定很需要精神寄托吧!

  *

  这一夜,姜沃久违地睡得很好。

  倒是皇帝和媚娘,一直没睡着,就白日的奏疏,商议未绝。

  后来还是媚娘打断:“陛下,明日再说吧——若是再熬下去,只怕你又要头痛了。”

  皇帝蹙眉:“可如何睡得着。”

  媚娘安慰道:“法子不是一夜想出来的。陛下,先保重自身。”

  帝后二人就起身,一起去东内阁内看了孩子们。

  望了片刻儿女稚嫩无忧的脸庞,皇帝道:“若按姜卿所推测,只怕弘儿的孩子,就要难了。”

  因孩子们都睡了,皇帝的声音很轻。

  但说出来的叹息意味很重:“朕一直记得父皇圣言。”

  “有些话,却是朕做了皇帝后,才渐深悟。”

  李治闭上眼:“父皇道‘为君者,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4]

  是啊,他体会到了。

  做皇帝,原来如同在深渊之上,驾着一辆不知何时就会朽坏而不可控的马车。

  媚娘如以往般,将手覆在皇帝手上。

  “我陪着陛下一起。”

  **

  姜沃很快就见到三省六部都紧绷了起来。

  皇帝召所有四品以上,宰辅、尚书、侍郎等重臣见驾。

  也将这个问题抛给他们。

  皇帝问的更加直白简略:去岁,天下户籍已近四百万(三百八十余万户)。若数十载后,大唐户籍超过千万,百姓可无饥馁否?又该如何安置?

  当场布置,每人要写足五千字策论。

  姜沃站在其中,见朝臣们一片凝重。

  很是欣慰:都别躺了,都卷起来。

  皇帝和朝臣卷的越多,天下万民就能卷的少一点。

  甚好,甚好!

  *

  姜沃原以为,她只是平等地卷了武姐姐、皇帝、师父、崔朝以及朝臣们。

  并不知,遥远的黔州还有人被她影响到了。

  姜沃返还长安没几日,皇帝就收到了来自黔州的信。

  是黔州的亲卫一路北上亲自送的。

  于是皇帝立刻拆了——这些年,他逢年过节或是遇到什么事,都会提笔给兄长写一封信。

  倒是兄长,每年只回两封:一次是元日前后(看天气决定信的早晚),一次是他的生辰。

  此番忽然有信来。

  李治拆信。

  原来,兄长也是在忧虑一样的问题。

  其实这些年,为了避嫌,为了朝廷安稳,兄长自请回黔州,道终生不出蜀。

  信中更不曾论一点朝事。

  哪怕近年他去信,说起许多舅舅事朝堂烦难事,兄长也从不接此话,只是讲一讲万岭谷的山川草木,问一问他的安康。

  可这回,兄长特意来信,说了人口陷阱事。

  因这不是朝堂事,这是万民事。

  李治看完了这封信,正要收起来,忽然摸到信封里还有一张信笺。

  他摸出来看。

  里面是单独的两句话。

  “我与舅舅也论了此事,舅舅愁的难眠,后来竟去院中翻了一夜的土。”

  “雉奴,过两年,你大约就能吃到舅舅种的葡萄了。”

  李治反复看了好几遍。

  提笔作书。

  直接令外面候着的侍卫将回信与一套书带回黔州。

  是舅舅于永徽年间所成全套《唐律疏议》

  在他看来,舅舅忙着权倾朝野,《唐律疏议》的编纂,便没有《贞观律》来的细致。

  如今,舅舅既然睡不着。

  那耕地之余,再精修一下律法疏议也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