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媚娘的第一次朝会 想撂担子也可以,反……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媚娘的第一次朝会 想撂担子也可以,反……

作者:顾四木 字数:4890 书籍:(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显庆二年,五月朔日(初一)。

  洛阳宫大朝会。

  姜沃持笏板入洛阳宫最大的正殿,干阳殿。

  此殿比之太极殿,阔丽不知多少。

  高约数十米的殿宇,放在现代也是十多层楼高的建筑了,实乃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殿。无怪时人道:远观穷轩甍之壮丽,近则令仰者眩目。[1]

  殿中幽深宽广。

  姜沃入内,就见已到殿中的群臣,也未如往日般,有暇有兴致先彼此闲谈一二。

  他们多半都面色凝重,盘算着心中的心事——自陛下发于中书省那道‘裁每岁入流官至五百员’的诏令出来,朝上每日都是轮番出面上谏‘陛下不可’的朝臣。

  但因都是常朝(五品以上官员可至)上谏,上谏劝阻的人数就显得不够多——

  毕竟九品以上百官皆在的大朝会,只于每月‘朔望(每月初一十五)’举行。

  皇帝这道诏书偏是四月十六日,才通过门下省的复核发出来的。

  姜沃都能想象到朝臣们心中的话:陛下您这日子挑的,肯定是故意的!

  常朝上劝谏起来声势不够浩大,还得大朝会。

  而至今日,‘裁入流官’诏令已经发酵了十四天了。

  姜沃都能想象到,有多少人在等今日这场大朝会。

  也不知多少朝臣已经私下串联了起来,就等着今日一起力谏陛下。

  *

  姜沃步履依旧从容,站到吏部侍郎的位置上去。

  身后裴行俭已经到了,两人彼此颔首见礼。

  他们二人对今日朝上诸事都做好了心里建设:或是有臣子当场解官而去相抗,又或是大部分朝臣有组织的长跪不起,再或是有言辞激烈磕的头破血流宁死而已的‘极谏’都很正常。

  到底,这是绝大部分朝臣们的根本利益。

  谁家没有子孙,谁不怕将来子孙无官、家业凋零?

  因此皇帝这封诏令,必会比从前任何贬官诏令,受到的阻挠更大更强烈!

  打个比方便是朝廷官位是饭碗。

  从前皇帝贬官,只是换人来端饭碗。但现在,是要砸掉许多吃白饭的碗。

  所受到的压力自是截然不同的。

  今日,估计‘晋西北又要乱成一锅粥’了。

  *

  姜沃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此时望着上首丹陛御台上的龙椅,倒是想起另外一件事——

  她是永徽五年,五月初一正式入吏部。

  至今日,刚刚好好三年期满。

  她想起昨日去贞观殿面圣。

  说来,洛阳宫三大殿。

  圣人起居的贞观殿,在隋朝时名为大业殿。

  然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大唐开国后,自然不能再用‘大业’来命名大唐皇帝住的殿宇。

  先帝年间改此为贞观殿。

  皇帝今岁巡幸洛阳,礼部也曾上书请命,是否要按当今的年号再改殿名。皇帝诏,自后此殿为贞观殿,后世子孙无改其名。

  姜沃昨日面圣过后,媚娘还单独邀她去贞观殿后殿相谈,亦说起明日是她入吏部第三年期之事。

  媚娘深红色的裙裾拂过黑色镜面一般光滑的殿中地砖。

  她笑意亦比窗外初夏的阳光还要灿盛,对姜沃道:“明日,我有个意外之喜要送你。”

  *

  此时站在干阳殿,姜沃望着眼前的云楣绣柱,不由想起此事——

  媚娘昨日笑容实在明朗,可见心情极好。

  到底要给她什么惊喜?

  姜沃心底其实有了个模糊的猜测。

  若是如此……

  她真的很期待啊。

  正想着此欢欣事,姜沃就觉得身边有人走过。目光一转,正好与擦肩而过的人对上目光。

  是门下省侍中许敬宗。

  姜沃就颔首致礼:“许侍中。”

  许敬宗似乎是愣了愣,然后才慢慢点头:“姜侍郎。”

  两人也无旁话,许敬宗继续往前走,走向属于他的宰辅位置。

  而姜沃想起方才一面之间许敬宗沧桑憔悴的脸色,心道:唉,许侍中看起来压力很大啊,连说话都慢半拍了。

  殊不知,此时的许敬宗心内正在咆哮:这位姜侍郎,她,她怎么还笑得出来啊!

  方才两人目光相触,许敬宗看的明明白白,姜侍郎站在那里,不但一如既往悠然如云,眼里甚至还蕴着一抹笑意。

  这简直是大大刺激了近来压力山大的许敬宗。

  且说,皇帝这道诏书,许敬宗见后,心下第一反应也是大大的错愕与反对——他也是有儿孙的好不好!三品以上宰辅不但可以荫子,还可以荫孙。

  此诏书一下,也是让他儿孙出仕难度翻了几翻,他怎么能愿意?

  偏生他又不敢露出一点反对之意!

  毕竟他背后没有世家大族,能做到宰相的位置,是皇帝一手提拔的,他拿什么反对皇帝?

  若是顺应这道诏书,还只是他子孙将来出仕难度增加,若是封驳这道诏书跟皇帝对着干,他自己就得先被踢出朝堂。

  于是许敬宗带着一种格外痛苦的心情,履行门下省侍中的职权,押字通过了这封诏书,发与尚书省。

  果然如他所料,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他这一‘审查签署’此诏,自然是犯了众怒——

  这样荒唐的奏疏,你门下省居然给通过了?

  你许敬宗这个侍中是怎么当的?

  当年魏征魏相当侍中的时候,什么奏疏不敢驳回?你许敬宗也配做侍中?

  那真是指责与骂声纷至沓来,不知多少朝臣来到门下省署衙,‘好言相劝’‘厉声问责’许敬宗,让他封驳此诏。

  许敬宗已知此乃皇帝心意,哪里敢!

  于是这十四日,许敬宗过的简直是‘千夫所指’的日子。

  他都怕自己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这些日子,他不止一次的在心中盘算:皇帝这一手裁官,是从‘每年入流官’人数裁起。且诏书上写的数额如此详实——这些是哪里来的?是谁这么多事报给皇帝的?

  要知道,以此时大唐每年税收,养着这些数目的官员,还是宽裕的,不会出现如先帝元年那般的财政赤字,闹到皇帝跟前去,变成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一片升平中,皇帝怎么会忽然想起裁官事来?

  总不会是王老尚书和王侍郎,这种世家出身的朝臣,主动挥刀砍自己吧!

  不只许敬宗,不少朝臣,都把这件事安在了姜侍郎身上。

  于是方才许敬宗路过姜侍郎时,就格外多看了一眼。

  这一看,就对上一双含着一缕笑意,怡然自得的眼睛。

  许敬宗险些气死。

  此时坐在宰辅位上心内愤愤道:果然没有家族也没有后代的女人,简直是不管不顾的疯子!自己没有后路,也不知给别人留后路!

  他只得在心内安慰自己:若是这场大朝会后,皇帝还执意要‘裁官’,那么压力最大,被‘千夫所指’最多的,就不是自己了。

  就轮到吏部,轮到姜侍郎她自己了!

  看她到时候还笑不笑的出来!

  **

  干阳殿廷的悬钟响起。

  大朝会的时辰到了。

  然而皇帝还未至。

  朝臣们的心,不免像悬钟一样高高吊起。

  尤其是御前的宦官先至殿中,与百官道圣人今晨圣躬不安后,朝上顿时一片嗡然议论之声。

  皇帝不是要再躲一个百官大朝会吧?!

  那绝对不行!

  若陛下今日真不来大朝会,那他们就集体去贞观殿前面跪着请命去!

  一片略显嘈杂的低声交谈声中,姜沃听到身后裴行俭低低唤她:“姜侍郎……”

  裴行俭也在忧心:圣人不会不愿面对群情激愤的朝臣,因而躲了吧。

  可若是陛下此番不至此,不亲口凿实这道诏令,以帝王之威压阵此事,只让吏部去推行的话,他们绝推不下去的。

  他们需要圣意明昭。

  姜沃侧首微微摇头,轻声道:“不必多想。陛下今日必至。”

  皇帝为此事筹划了良久,他不会躲的。

  更不会躲在贞观殿中。

  裴行俭稍稍安心。

  姜沃则继续站正,低垂的眼眸中笑意愈胜——皇帝以圣躬不安的理由迟到,那她是真的确定,接下来的惊喜是什么了。

  *

  百官嗡然议论声中,悬钟再次响起。

  皇帝到了。

  殿中顿时安静下来,但这种安静不同寻常面圣的肃静。

  而是一片窒息般的安静,在场朝臣都是一时忘记了呼吸——

  皇帝不是一人来的!

  皇帝身旁,还有一位身着钿钗礼衣的女子。

  能佩十二钿,着翚翟纹朱锦礼衣——

  皇后!

  皇后怎么会一并上朝来?

  殿中静的落针可闻。

  姜沃能听到自己骤然加快的心跳声。

  哪怕猜到了,但真正看着媚娘第一次走上朝堂,心境还是不同。

  *

  皇帝如常在龙椅上落座,而皇后则走向皇帝身后,干阳殿中通天彻地垂下来的金色帷帐后。

  身形隐去不见,但朝臣们还是能看到,金色帷帐一点拖曳出来的裙裾。

  所有目光凝聚在皇帝身上。

  等待圣人发话。

  皇帝的脸色确实很不好。

  看起来格外苍白且唇无血色,哪怕坐下来,也是立刻起右手按住额头,还闭上了眼,让身边的宦官熄去离他最近的两盏九枝灯。

  因是病中,皇帝语气听起来也颇为冷淡,并无以往的温和。

  言语也很直接:“朕今晨风疾骤发,原要罢朝。”

  “然朕深知,诸卿今日必有要事回禀。”皇帝苍白无血色的唇上,带了一抹说不清的笑意:“故而朕今日强撑病体至此。”

  “亦令皇后同至——也免朕今日精神实在不济,诸卿诸多谏奏有所疏漏。”

  话至此,面对满朝震惊的文武。

  皇帝还不忘很‘乐于纳谏’地征求意见:“众卿以为如何?若无异议,今日大朝会便如此行。”

  姜沃听完皇帝这一番话,就不只垂眸了,而是垂首,而且咬了咬嘴唇,免得笑出来。

  帝后二人选了这个日子,真是深谙矛盾转移乾坤大挪移之法!

  若换了任何一天,皇帝携皇后上朝,都绝对是会把朝堂炸了的大事件!所有朝臣一定要拿出规矩礼法来力谏皇帝。

  可今日……

  当这些朝臣口中‘最重要’的规矩礼法,撞上他们自己的根本利益时,他们会如何选择呢?

  若是他们选择了规矩礼法:此时全力劝谏陛下,皇后乃后宫妇人,不可于朝上听政,那圣躬不安的皇帝,就会‘从善如流’当即带着皇后起身离去,正好罢掉此朝。

  而刚刚把皇帝从大朝会上谏走的群臣,肯定也没法继续去贞观殿前力谏‘裁官’事了——总不能逼迫病中连朝也上不了的皇帝,那此诏书只怕就要直接推行了!

  若是他们选择了自身的根本利益:直接谏‘裁官’事,那,那就是默认了皇后留在朝堂之上,就在帘子后面听取政事!这可是前所未有的违背规矩礼法。自古只听说过主少国疑,太后垂帘的,未见过皇帝正当盛年,却让皇后一同听政的!

  朝上一片死寂。

  姜沃安然等着朝臣们做出选择。

  她其实已然料到了结局,他们会做出什么选择——说到底‘规矩礼法’,哪有各自家族的根本利益重要啊。

  果然,寂静之后。

  以第一个世家出身的御史站出来,开始谏‘裁入流官’事开始,其余的朝臣,也纷纷按照早就准备好的腹稿,劝谏皇帝勿裁撤朝臣。

  仿佛,方才皇后随皇帝入朝,是幻影一般。

  仿佛,此时帷帐后头的一抹裙裾,与他们从前口口声声论起的规矩暂时不存在了一般。

  姜沃看着苦谏皇帝的诸多朝臣——

  多么真实又多么荒诞的一幕。

  姜沃甚至都能想象到他们‘正大光明’说服自身的心声,他们一定会想:并非他们无视皇帝违背规矩礼法,而是今日情况特殊,不过是特例,皇帝是病得厉害才让皇后在帘后听一听大朝会罢了。

  事有轻重缓急,还是要先抓重点。

  所以,要改政事,要给世家放血,从不是靠去说服他们‘通晓大义’,而是只能以权力去硬推。

  姜沃站在‘谏言’声不断的朝堂中,想起方才与媚娘对视的一眼。

  媚娘在走入帷帐前,转头看了一眼这干阳殿朝堂。

  丹陛之上,见这恢宏朝堂,文武百官。

  最后,去寻找她最熟悉的面容。

  媚娘心中颇有感慨:终于,亲眼见到她立于朝堂的样子了。

  哪怕两人离得不够近,看不甚清楚,但媚娘眼前,也已然浮现出带着笑意的面容,清晰的毫发毕现。

  *

  许敬宗望着镜面般几乎浑然无缝的地砖,简直恨不得地上忽然裂开口子把他埋了算了——

  有不少朝臣点了他的名,直接在朝上问到他脸上来。

  你作为门下省侍中,真的觉得这封诏令不需要封驳回去吗?

  许敬宗恨得心都在滴血:欺负人是不是?

  负责起草这道诏书的中书令杜正伦,你们怎么不问他呢?

  还有现在朝上资历最深,任尚书左仆射的李勣大将军,你们怎么更不点他呢?

  其实朝臣们,也是有理有据点许敬宗:你可是门下省的!

  而且中书令杜正伦,早就摆明了态度,从之前建言皇帝‘堪实户籍’到这一回拟‘裁入流官’诏令,都可见他是坚决站在皇帝那边的。

  至于李勣大将军……朝臣们的共识是,这位能不惹这位就不惹吧,他可是手握兵权而且还是低调狠人,真让他记恨上,会出人命的。

  就你了,许敬宗!

  *

  皇帝撑着额头,听了小半个时辰的谏言,脸色越发不好。

  但面对朝野物议如沸,皇帝依旧不肯松口,收回诏令。

  谏言愈胜。

  直到——

  终于有朝臣提出了那句:“如今各署衙公务繁杂,实不比贞观元年百业凋敝。陛下若真要裁减入流朝臣,只怕耽搁了三省六部的公事!”

  来了。

  不管是帘后的媚娘,还是站在朝上的姜沃,心里想法很一致。

  图穷匕见。

  朝臣们先以人多势众相劝,不成,便要以撂担子让朝廷停转来‘压’皇帝了。

  皇帝居然如此不听谏言,独断专行。

  难道皇帝不怕群情激愤,众人都撂摊子不干吗?

  皇帝还真不怕——

  他直接道:“贞观元年京中各署衙,总共只有六百余员文武,照样政令通达。如今京中官员已然近三千,竟然还以‘误事’来胁警于朕。”

  “好,既然你们做不来会误事,朕便换不会误事的人来!”

  “这两年朕多留意吏部考功的奏疏——京外不少臣子政绩颇丰,朕心中已然取中数人,只待空出实职,就调归京城。”

  “如今朝上众卿,若有觉得重担难挑,手下官员不足要误事的,就赶紧上书解官致仕!”

  中央的文武百官:?!

  这一刻,他们才知道,皇帝的决心有多大,安排的有多早,后手准备的有多充分!

  他们骤然警醒:是啊,皇帝此番是‘裁入流官’,并未动天下各州县的官员。

  若是京中这些朝臣撂摊子不干,那……长安城外的官员,会不会欣喜若狂,在心里期盼他们快点走?

  *

  “团结就是力量。”姜沃想起了这句至理名言——反过来说,只要你让对手没法团结,那就是你的力量。

  他们早早商议下的此举,被媚娘命名为‘釜底抽薪’。

  还想保子孙后代的官位呢?先看看自己的官位吧。

  当有人虎视眈眈他们身下位置的时候,这些朝臣,还敢不敢跟皇帝撂摊子?

  只要他们中有一个不敢撂摊子的,其余人就都不会甘愿牺牲自己的官位——总不能只自己倒霉付出,队友只等着占便宜吧!

  以利合者,当利益分配出现嫌隙,自利尽而散。

  面色苍白,神色倦怠的皇帝站起身来,声音也带着一股子倦意,但又很冷很坚决:“此诏,即刻明发吏部!”

  “今岁十月吏部考功属,只按此数,报给朕五百入流官。”

  言罢退朝。

  朝臣们眼睁睁望着帷帐后面走出的皇后,陪同皇帝一同离去,不少人心中浮现同样的后悔——

  早知道谏皇后上朝这件事了!

  *

  朝罢,此番随行洛阳的吏部数十官员,都神色凝重跟在王老尚书身后,向署衙走去。

  今日大朝会上,皇帝既然以坚决的态度,凿实了‘每年只新录用五百入流官’这件事。

  那重点就来到了——既然每年只选五百人入官流,怎么选呢?

  压力正式到了吏部。

  王老尚书心内沉重的像是吞了个大秤砣,面对无数目光,又忽然觉得王神玉这些年的去户部坐着要钱的丢脸行为,不是一无是处。

  起码锻炼了他的脸皮。

  能够在别人各异的眼光下屹不可动。

  *

  吏部署衙。

  姜沃正在给长安城内王神玉写信,细言今日洛阳朝上事。

  虽说他应当能接到邸报和王老尚书的信,但姜沃还是决定,站在自己的角度与王神玉互通有无。

  方才写完,正封好了口,在信封上写下“王公亲启。”时,就见小吏来送信函。

  王神玉的信先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