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不忿的上官仪 快乐的姜尚书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不忿的上官仪 快乐的姜尚书

作者:顾四木 字数:3197 书籍:(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转眼又是一年过去。

  龙朔三年,盛夏。

  连着闷热了好几日后,六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天际终于雷声大动,下了一场大雨。直到次日清晨,雨意未断,依旧泼洒如织。

  朝堂惯例,雨后路面泥泞难行,朝臣们自觉放假。

  路上几乎无有车马人迹。

  说是几乎,到底还是有的——大雨滂沱中,一辆马车艰难行驶到宫门外数百米停驻车马处。

  一位身着深绯官袍的朝臣撑着伞下车。

  哪怕他走的很是小心,在这数百米的路上,也难免踩到了两个藏在雨水下的泥坑,以至于官袍的衣摆都沾污了。

  他皱眉叹气,然也实在无法,只好继续往宫门处走。

  好在于南门处验过鱼符后,皇城内便是石板路了,不会再有泥坑陷阱,能走的放心些。

  他穿过前朝署衙,来到东宫门口,再次验过鱼符入内。一见太子,他先就‘官服沾污,有失官体’请罪。

  太子年轻,且一向宽仁,如何会以此怪罪朝廷重臣?尤其是眼前臣子,还是中书侍郎兼他东宫的太子中舍人上官仪。

  于是太子李弘非但不怪罪,还令人上热汤与干净的巾帕。

  上官仪连忙谢恩。

  稍稍整理过仪容后,上官仪便准备进入公务状态:这样的雨天他费劲巴力跑到东宫来,自是有差事在身。

  他在东宫的差事,与他【太子中舍人】的官位有关:中舍人是才学过人者,侍从太子左右,负责拟宣东宫之令。

  简单来说,与中书省所从事的‘奉圣意拟旨’的公务差不多。

  正好,上官仪在朝上的官位又是中书侍郎,本来就是负责拟诏的。

  因此皇帝特意点了他做太子中舍人,正是为了让上官仪为太子讲解朝廷诏令事——多么方便,他昨日在中书省拟了什么诏书,今日正好过来给太子讲解,都不用换人倒手。

  朝上不知有多少人羡慕上官仪的这两个职位。

  毫不夸张地说,有人羡慕到眼出血——

  要知道,原本上官仪的中书侍郎就是正四品的重臣,熬上个十年八年,很可能就再升一步,成为中书令,官至本朝的宰辅。

  偏生他兼任的太子中舍人,又能隔三差五侍从太子左右,从东宫中就为太子拟令,那将来太子登基后,岂不更是稳稳的宰相。甚至有可能奔着三公就去了!

  身担如此两份要职,上官仪自然也觉光辉荣耀,深感自己未来可期。

  他素日于朝事上也兢兢业业。这不,哪怕天气恶劣,朝廷全员放假他也主动来上班,从无懈怠。

  说来,他对自己的官职,原本是很满意的,但自从去年起,他心底就多了几分不敢诉说于口的不满……

  *

  “上官舍人,昨日北门学士拟的这道军制诏令,你看一看。”李弘拿起一份放在案上的文书,想让上官仪为他细细分讲一二。

  上官仪忙双手接过太子递过来的一份誊抄版诏令。

  来了!上官仪心里的不满,甚至于不忿就在这里——居然有诏令不出自中书省,而是出自什么北门学士!

  就在一年前,朝上还根本没有人听说过‘北门学士’这个词。

  一切都要从皇后说起。

  一年前的龙朔二年六月,皇后诞下一对龙凤胎,兼之有英国公凯旋之喜,皇帝大宴群臣。

  彼时太庙献俘,太子自然也在场,皇帝还委任了太子一些典仪之事。

  东宫属臣们都以此为吉兆:太子都能参与祭祀献俘等大事,可见日渐长成。正好皇后年近四十再得一对年幼子女,只怕要分神照料,正可慢慢将朝政挪到太子手中。

  谁料皇后出月后,很快就出现在大朝会与常朝上,依旧是与皇帝一起临朝。

  皇帝圣躬不安之时,一应百司奏事依旧归于皇后。

  东宫不少属臣都大为失望:毕竟太子不能掌政,他们也就分润不到权力。

  但有过皇帝之前‘大改官制’,以及清理了一批跳的欢实的东宫属臣后,剩下来的东宫属臣,还都是能沉住气的(或者说胆小的)。

  失望也没法子,继续等吧。

  反正太子会继续长大的。

  朝臣跟皇帝看太子的眼光当然不一样。

  在臣子们看来,太子的‘仁孝宽厚’简直是太好的品质了。

  因而在许多拎不太清的朝臣眼里:皇帝不令太子理政,只是因为太子年纪不够。那继续等吧,总不能太子都成年了,政事也依旧握在皇后手里吧?

  然而东宫属臣们还没等到太子代掌政事,倒是先等来了皇后设立‘北门学士’。

  *

  起初,没人把‘北门学士’当回事——

  所谓北门学士,是因其衙署在北门,离禁中更近,入紫宸宫无需从南门进入,一路穿过各个署衙才能到(即上官仪晨起走的这条路)。

  北门学士,官方称呼是‘昭文馆学士’。

  里头的学士,也根本不是什么朝廷重臣,原先只是一些从五品,甚至六品的弘文馆官员。

  皇后最开始设此‘昭文馆’,诏令之上也只说是为编纂书籍。之后两三个月,昭文馆内确实出了几本书,比如《臣轨》、《百僚新诫》。

  文如其名,是论述何为忠臣能臣,令百僚借鉴警醒的。

  之前皇后亲手写就一篇《外戚诫》,用来约束自家亲戚,朝臣们还是交口称赞的。但等到皇后开始令人修书训诫百官,就有朝臣觉得不舒服起来了。

  更令某些朝臣更难受的,还在后面——

  因北门学士出入禁中更便捷,且又皆擅书写文章,皇后竟然渐渐开始令他们草拟诏诰。

  以至于现在,帝后之圣意,若要拟诏,不一定非要经过中书省。

  上官仪的不满不忿就来自于此:他深觉自己的职权被人抢了!

  北门学士是什么来历?不过是些职位低末的小官,竟然因被皇后点中,就能做拟诏这等要事?

  那置三省于何地?

  *

  上官仪也曾将对此事的不忿,上禀两位上峰。

  然而两位中书令里,杜正伦对此事不置一词,上官仪提了两回,杜中书令都毫无反应。

  而另一位新中书令的反应,则更令上官仪憋闷——

  龙朔二年底,王老中书令因年近八十,以年老致仕,新任中书令乃原吏部尚书王神玉。

  王神玉做了上官仪的顶头上司后,简直给上官仪整的没脾气了:这位是什么消极怠工的祖宗哟!

  上官仪去向王神玉汇报‘北门学士’逾越职守之事,就见王中书令套着麻衣在修剪花卉。

  听他说完后,三言两语就把他给打发了,虽然言辞很风雅,但话中之意却很明显:管好你自己,若是闲了就去多整点文书。

  上官仪:……

  他怎么摊上这样的上峰!

  *

  “唉,我怎么摊上这样的下属?”

  上官仪对王神玉很不满,殊不知王神玉对上官仪也烦的很。

  每回大雨后,王神玉都会回到吏部来,替姜沃看一看那株山茶花有无被雨水冲坏。

  这回雨后,他照旧过来吏部。

  此时王神玉边细察花木,边与姜沃说起上官仪来:“他身兼中书省与东宫两处要职,不说管好自己谨言慎行,倒是成天想把头伸到北门去,看看昭文馆学士有无拟诏。”

  “与他什么相干!”

  王神玉手上对花叶很温柔,口中语气却有些冷:“说到底诏令皆出自圣意,无论是中书省拟诏,还是北门学士拟诏,都是‘代圣人拟诏’。”

  许多朝臣大权在手久了,总忘了权力来自于他身下的官位,而不是他自己这个人。

  王神玉转头对姜沃道:“若是你来中书省,与我做中书侍郎就好了。”还是从前数年,吏部同僚们搭班子舒服啊!

  姜沃还未答话,王神玉就自己摇头道:“唉,可惜你已然是吏部尚书,如何能降级来给我做侍郎。”

  姜沃有时不免感慨,时光飞逝——

  永徽五年,她入吏部。年月轮转,至今,她已经在吏部待了九年。

  九年侍郎后,于今岁正月,姜沃正式受制封,成为正三品吏部尚书。

  王神玉替她收拾过花木,然后努力跟她商量道:“就算看在这株山茶花的份上——我拿上官仪跟你换裴守约好不好?”

  姜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王中书令失望而去。

  *

  王神玉离开后,裴行俭正好过来。

  姜沃一见他,就说起王神玉想挖他去中书省之事。

  裴行俭与她已经太过熟稔,闻言叹口气:“姜尚书若继续‘不务正业’,只把吏部事交给我,我还真想去中书省了。”

  姜沃微微有些心虚,避开裴行俭的目光去盯山茶树:“这怎么能是不务正业呢?这是多给同僚及下面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啊,你忙不过来就交给裴炎他们去做。”

  “何况,城建署的事儿,是因在紧要关头,近来我才多去了几次。”

  裴行俭无奈。

  而裴行俭说起的‘吏部尚书不务正业’,正是指岁姜沃自去岁兑换到《神奇的建筑材料——水泥与混凝土》后,向皇帝申请建设了一个‘城建署’之事。

  这一年里,姜沃难免挪了很多精神,去搞基建产业——这个年代没有化学家,最接近化学家的,其实是道士、炼丹师和大夫。

  许多有用的化学物质,其实是可以从药铺买到的。比如降低熔制难点,需要加入的氧化铅,在此时叫做铅黄,属于炼丹常用药物,大夫基本都认识。

  因此姜沃的城建署内官员胥吏,基本上都是从太医署和尚药局抽调的,甚至还从孙神医的医馆借走了两个专管制药的药师。

  姜沃有时候感慨: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她果然还是玄学大佬兼炼丹师的徒弟嘛!

  *

  经过她这一年的努力,‘城建署’的班底终于搭起来了,研究工作也初见成效。

  且在将作监的倾力相助下,也终于做出了‘水泥专用窑炉’、‘原始球磨机’等前置仪器。

  近来正准备尝试开始制作比水泥简单些的‘砂浆’和‘硬石膏’。

  这两样可都是好东西!

  硬石膏凝固后,防水效果很好,是用来建食物仓库的绝佳材料。

  若是将仓库建在地下,地下的低温加上硬石膏的防水,可以大大延缓食物的变质速度!

  在古代,粮食的保存从来是个大问题。朝廷粮仓不得不派人定期晒粮,就是为了避免粮食湿度过大而陈腐。

  若是能有硬石膏地下仓库,此问题就会得到大改善。这是涉及无数百姓的民生大事,姜沃当然上心,近来不免多往城建署去了两趟。

  吏部许多工作,裴行俭就要铁肩挑重担了。

  姜沃想想近来自己在吏部的缺勤情况,确实心虚,于是许诺道:“守约啊,到时候我先送你一座防水仓库如何?”

  裴行俭颔首:“那好吧,我便先不去中书省了。”

  其实他也只是玩笑——在他知道姜尚书在忙什么后,裴行俭觉得,他便是把吏部所有公务都做了,也是甘之如饴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