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 385 章 地府番外二·《安史之乱》电影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 385 章 地府番外二·《安史之乱》电影

作者:顾四木 字数:8041 书籍:(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地府今日速报】

  诸位长安市(鬼)民朋友请注意,现在播报一条快讯:因《安史之乱》电影的播出,献陵、昭陵、乾陵、圣陵四座皇陵方圆百里内气压极低,已经形成风暴漩涡。

  请各位市(鬼)民不要好奇、尽量远离,以免被伤及魂体。

  为了您的鬼身安全,感谢您的配合!

  下面,本台将为您放出本台记者冒‘死了又死魂飞魄散’的风险,深入皇陵内得到的部分人物采访。

  *

  我只是按照大家的要求,放了一场电影(嘤)。

  ——某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二朝宰相姜x

  这不能怪小仙鹤。

  是他们主动要求看另一条时间线上的李唐。

  ——某位接过采访蜡烛的帝王

  是的,我们错误的低估了《安史之乱》,与自己能承受的打击。

  ——(发言人数太多本台记者无法统计)

  总之,再次提醒市(鬼)民朋友,请勿靠近相关风暴地段!

  感谢您的配合!

  ---

  刚到圣陵的最初几天,姜握是很快乐的。

  毕竟是处于‘新魂保护期’的时间段,并没有什么魂来卷她。

  于是姜握不做人的头几天,过的就是她生前梦想中拜访长辈朋友,并在此过程中适应魂体的愉快生活。

  细算起来,地下人辈分繁多,且诸如平阳昭公主、房杜二相等,都属于标准的大前辈。

  于是,除了姜握的同辈好友比如王神玉裴行俭等人,以及晚辈狄仁杰刘祎之等人,会依照过去数十年的惯性,依旧管她叫姜相或是大司徒外,其余的长辈、前辈们,多半是随着当年她的老上司王老尚书,笑眯眯管她叫一声‘小姜’或是‘阿姜’。

  听着‘小姜’这个称呼,姜握像是回到了几十年前刚入朝廷的时候——周围都是指点过她的前辈大佬,以及指点过前辈大佬的前前辈大佬。

  姜握并没有辛辛苦苦数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指资历和辈分)的不满,相反,她觉得这样简直安全感爆棚。

  正如系统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用户66688号的权力成就,最多也就到位极人臣这一种白金成就了。”

  其实与【位极人臣】同为白金成就的,还有“雄霸一方”“割据为王”。

  再往上,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谁在叫我?)

  自然,更有直接登基为帝手握天下的钻石成就。

  然而,系统不觉得用户66688号能做到。

  以上这些,都需要一种独一无二、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心性和野望。

  但姜握是没有的。

  她连做老师,都是陪伴引导风格。

  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性格决定命运:并不是因为她到了大唐,先后历经的都是明君的缘故,她才会选择‘名臣’辅佐路线。

  系统觉得:就

  算把她扔到二国去,她可能也只会投奔个明主(而且为了自己的小命,哪怕读史的时候会欣赏枭雄曹操,但投奔的话肯定还是直奔刘备就去了),而不是选择用系统给予的各种知识来自立为王。

  所以,姜握刚来到地下时是很快乐的。

  这里没有什么需要她顶梁为柱、费心筹谋担忧的事情:况且就以这几座帝陵的帝王将相配置,哪怕真有什么阴间大乱,也完全能做到陈毅将军诗中所写的那样‘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姜握愉快做起了小姜。

  *

  然而这世间的快乐和美好,总是彩云易散琉璃脆。

  做‘小姜’自然也有做‘小姜’的难处。

  尤其是诸多前辈们,在发现她有【电影制作仪】这件神器,可以把他们想知道的繁荣后世,不只通过文字描述,而能通过画面投影出来后,小姜就更累了。

  很快姜握就被卷成了一根麻花。

  直到王神玉都来无意识‘卷’她,想要从好友这里看更多的历代园林,以及除了华夏之地,其余各国他未能得见的各色花木后,姜握决定了——

  鲁迅先生说得好: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啊,不对,姜握摇了摇头,她最近已经被各路人马纷纷来榨取知识,榨取的有点混乱了。*

  应该是,鲁迅先生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姜握面前,正好有个爆发的机会。

  *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榨汁小姜’后,诸陵的帝王将相们,已经梳理出另外一条时间线上,自唐起各个封建王朝的顺序,并且知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究会消亡。

  其实,皇帝们虽然说着千秋万代,但心底也清楚,自家的朝代也会如前朝一样倒下,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

  现在得知连帝王都将不会存在,自然就越发接受了没有不灭的一姓之国这个观点。

  因此,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许多人想要迈出新的一步了——

  再强大的人,都难免有点逃避直面痛苦的心理。

  因此,之前诸陵的君臣,一直没有具体问起那条时间线的唐是如何灭亡的:毕竟,在昭陵、乾陵和圣陵的君臣看来,就他们所见到的国家,强大逾前万邦来朝。

  实在不忍,不想,不愿去听闻它覆灭的过程。

  这样强大的朝代是如何消亡的呢?

  据他们现在画出的朝代时间线,唐朝是持续了近二百年。

  得知这个时间的时候,许多人自是有怅然。

  未超过汉四百年国祚,更未超过八百年周王朝啊。

  那么,是为什么呢?

  是天下承平二百年后,后世子孙逐渐安于太平享乐治国无方?还是诸如土地兼并等只能抑制难以根除的大弊,二二百年来积弊成疾?又或是四夷出现了过于强大的敌人,侵入华夏?

  姜握:以上的缘故倒是

  都没错,但,不是二百年来‘逐渐’腐朽败落,而是有人后半生‘集以上诸事之大成者’。

  骤然中折。

  姜握决定邀请所有人来看电影《安史之乱》。

  若是诸陵的帝王将相想要了解那条时间线上大唐的终结,这自然是绕不开的转折点。

  姜握出于体贴前辈们的心思,还特意发了邀请函(打了预防针),并且注明了电影名,甚至还附赠了简笔画版电影海报。

  是一片沙场。

  “安史之乱。”

  昭陵,二凤皇帝接到这份帖子的时候,叹了口气,果然朝代末年总难免刀兵之祸。

  既然显而易见这场电影会有战争之事,二凤皇帝带着浩浩荡荡的昭陵观影团到达‘观影壁(圣陵一处巨大平整的封山所用石壁)’后,就特意排了座位。

  他右手边自然坐着妻子长孙皇后。

  但左侧的座位,他特意邀请了姐姐平阳昭公主同坐,身后又安排了李靖、李勣等将领,显然是方便一会儿看电影的时候讨论战局。

  而乾陵处,高宗李治接到请帖后,是特意去圣陵等武皇一起走。

  今日姜卿要坐在她那【电影制作仪】旁边当播放源,那么就是他跟阿武单独坐在一起看电影啦!

  除了九五双帝坐在一处,乾陵圣陵其余陪葬臣子也彼此熟悉的很,很快就寻了各自相熟的友人坐在一处。

  裴行俭更是直接蹭到了昭陵坐席——他跟着师父苏定方,而苏定方又跟着师父李靖,师门二魂仿佛一串糖葫芦。

  见诸魂已经各自找好了心仪的座位。

  姜握变戏法一样掏出她的【电影制作仪】,一枚巨大的骰子。

  就像后世的投影仪一样,把‘一点’处的镜头盖打开,对准光滑巨大的石壁,开始放映。

  这枚【电影制作仪】不能离开她太远,于是姜握要坐在旁边。

  崔朝也搬了小椅子陪她坐在一旁,时不时给她叉一块贡瓜。

  *

  既然是电影,自然是有详略侧重,起承转合的。

  大致可分为二部分剧情(事后武皇想想:果然是她的【电影制作仪】,)

  第一部分:明君到昏君(乱前)

  第二部分:安史之乱(乱中)

  第二部分:盛唐中折(乱后)

  而在电影开播前,姜握还提前为大家分发了孙神医的最新力作:安魂香。

  尤其是李隆基的直系亲属们,姜握直接一次性下发两瓶。

  而姜握自己也拿了一瓶,拧开来闻了闻:孙神医一世悬壶济世、救活万民,他身上是带着特殊医家‘愿力’的,寻常香火经过他的手,也变成了一种安宁魂魄的幽幽香气。

  实在是地府居家旅游必备之物。

  电影开幕。

  她已经看过,因此不太关注,也不太愿意再重温安史之乱的电影。

  姜握的注意力主要在留心观影人——

  开篇是

  一首诗。

  李白《古风》的诗句配着画外音。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二川。”*

  “开国一百四十年后(准确来说,从大唐建国到安史之乱起137年),盛唐中折。”

  此时,影壁前诸魂的神色不由就骤变——一百四十年?怎么回事!

  不对!大唐国运近二百年,怎么会一百四十年开始惊变中折,难道过后的大半,都是……

  而且,一百四十年,算一算离他们并不远,也就是,传到第五代就不行了吗?

  而电影前五分钟画面徐徐展开时,还是那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

  镜头以空中视角缓缓滑过两京、十道、二百六十州的大好河山,百姓安居乐业。

  之后,便是御座上的天子。

  姜握体贴在旁打出了李隆基为自己上过的十多个字的尊号。

  当然,也没有忘记客观由旁白讲述出李隆基前半生的一些功绩。

  这位李二郎,在前期是能称得上一个好皇帝的。

  然而,与所有后世人都感慨的那样:多好的皇帝,就坏在命太长。

  电影逐渐推进,展示了一个皇帝从明君到昏君的过程——

  于是开播才二十分钟,将将演过开元晚期李隆基一日杀二子(包括太子)、纳儿媳寿王妃入宫,以及天宝年间贬斥忠良、不理政事、挥霍无度、好大喜功猜忌武将等玩崩前兆时,二凤皇帝就已经用掉了两管安魂香。

  就这,还是有长孙皇后在侧,时不时安慰拍拍,顺顺凤毛的结果。

  倒不是旁人看这种‘发昏’不生气,而是人与人性子不同。

  二凤皇帝原是自己盖章过的‘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1]

  相较而言,另两位皇帝,武皇沉潜刚克,高宗更是黑莲花一朵,当年心里都对着舅舅磨刀霍霍了,面上还能甜蜜蜜亲递酒盏。

  故而此时都尚能忍耐怒火,准备看看这个真孙子的人还能干出什么事儿来。

  但,姜握看到,开始消耗安魂香的,绝不止二凤皇帝一个。

  几位宰相,看到李隆基贬张九龄等人,转头开始全权任用李林甫这种会陷害太子和武将的奸相时,自然也感同身受,开始吸香安神。

  姜握清点了下安魂香存货,还好她有先见之明从孙神医那里大量拿货了。

  *

  渔阳颦鼓动地来。

  安史之乱到了。

  姜握的【电影制作仪】将她看到的《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的文字记录,转化成了一段段影像——

  安禄山步骑精锐,烟尘千里,不过短短一月,就连下河北二十余郡。

  “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2]

  大唐的百姓,已经过了那么久的盛世,他们不懂朝廷的纷争,不懂帝王平衡边将的失败

  ,他们只以为和平富足的生活,会永远持续下去。

  于是安禄山一反,天下骇然。

  看到百姓毫无防备惊慌失措,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在史书上也以爱哭着称的二凤皇帝,再次为此民生苦景落泪。

  旁边长孙皇后递上两条手帕。

  安禄山的精兵铁骑踏碎城池,而彼时朝廷的军队,却是望风瓦解,丢盔弃甲。

  甚至京畿拱卫都城的十六卫,都已经是‘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这种烂到根的情形。

  以至于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起兵的安禄山,不但势如破竹拿下河北道二十余郡,更渡黄河,兵逼武牢关下。

  这里,是东都洛阳的屏障。

  奉命讨叛军的将领封常清高仙芝,并非无能,相反,他们也是曾征讨达奚部叛乱、破小勃律的名将。

  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封常清当时所带领的军队,早已不是初唐的精兵,而是……现招募的百姓与市井之徒,史载“常清所募兵皆白徒,未更训练。”

  兵败。

  洛阳失守,东都沦陷。

  封常清高仙芝转而死守潼关。

  潼关是军事要地:北踞黄河,南临大山,是绝佳的易守难攻天险要地,同时也是护卫在长安京城前的最后一道关卡。

  安禄山的叛军也确实被两将挡在了潼关外不能寸进。

  彼时军情如火。

  而这时候,就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作为一个皇帝,在东都沦陷战事扩大后,李隆基并没有第一时间丢盔弃甲,带着妃子等内眷跑路。而是留下来坐镇试图平定叛乱。

  坏消息,他试图平乱,还不如直接跑路。

  *

  圣陵影壁前。

  “死守潼关无错。”

  从安史之乱战事起,诸多武将(包括二凤皇帝在内,擦干眼泪后)自然就忍不住开始讨论,在家里根子烂掉绝大部分,兵力羸弱的情况下,若是他们为帝王为将领,该怎么应对安史之乱。

  固然那几位神操作人员,觉得凭他们应当也能守住武牢关,守住洛阳。

  但随着电影的推进,他们很快达成共识的观点便是:若是洛阳已经丢了,那么死守潼关保长安是没有错的。

  尤其是,接下来叛军安禄山那边犯了错误——

  攻潼关西进长安受挫后,安禄山并没有特别坚持一鼓作气,集中所有力量去攻打潼关,反而先在洛阳称帝,甚至还分兵东掠(主要是东掠还不太顺利,手下将领还被嘎掉了)。

  这其实就给了朝廷绝大的反击机会!

  到这儿,诸多懂战略军事的帝王将相们都眼前一亮:敌人的错误就是己方胜利的契机——

  长安犹在,帝王犹在,而敌人却锐气已减甚至遭遇了兵败,正该趁此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尽快平叛!

  然而接下来,他们就看到了李隆基的操作。

  李隆基派去封、高二人军中监

  军的宦官边令诚,因二将不肯奉承听从于他(不肯听他的瞎指挥),回长安面圣时就奏‘封常清高仙芝二人故意弃地败走’更诬高仙芝‘盗减军士粮赐’。

  李隆基闻言大怒,下旨斩杀二人。

  当电影演到李隆基“敕发军中,立斩高仙芝封常清’的片段时,所有方才还在讨论如何守潼关、如何调动各道军队更高效的帝王将相们,霎时震惊愤怒到瞠目。

  杀掉了……

  杀掉了!

  临阵杀将!而且还是听信一位宦官监军的谣言连杀镇守潼关的二将!

  二凤皇帝他不能明白:这愚蠢的究竟从何而来?!

  作为曾祖父,他生前未见过雉奴的幼子殷王旦,因此他下意识先看向李隆基的祖父李治,然后很快摇了摇头,不,雉奴为帝期间用李勣、苏定方、刘仁轨等人皆无所疑。

  目光又落在儿子身侧的武皇,很快也在心底否定:这遗传也不能说是来源于她。

  武皇执政期间事他是在地下亲眼所见,在军事上,武皇曾下过一道旨意废除监军:“古者名君遣将,阃外之事悉以委之。比闻御史监军,军中事无大小皆须承禀。以下制上,非令典也,且何以责其有功!”[2]

  作为皇帝,既然派遣了将领,就应该是信得过诸事托付之。若再跟个御史(对,还不是太监,而是正经御史监军),岂不是制约牵绊?

  于是武皇的态度,大致就概括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且不要外行指挥内行!

  太宗皇帝看过这两位,实在找不出什么遗传的缘故,让李隆基干出这件事来!

  画面一转,敕令到达军中。

  接下来观影壁前诸魂肃穆一片,停止了所有对李隆基的怒斥,只随着电影中的片段,在静送两位枉死的将军——

  封常清曾接连派了二回麾下兵使去长安回禀平叛的局势,然而李隆基皆不肯召见。封常清无奈,接旨赴死,死前唯有一句话。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2]

  敕令到了高仙芝处。

  他被边令诚诬陷的罪名更多一条,于是起初他不肯赴死,只道:若是陛下以御敌兵败处死他,他无话可说。但,天地可鉴,他从未‘盗减粮赐’!

  彼时敕令到时,军中士卒皆在,皆为将领喊冤,史载‘其声殷地’。

  然而震动天地又如何。

  边令诚手持帝王敕令,斩而无赦。

  至此。

  封常清死,陈尸蘧蒢(粗席)。

  高仙芝死,尚负贼名。

  在座诸陵帝王将相眼中含泪者,何止太宗皇帝。

  他们哭,为这昏庸的帝王,为这枉死的将领,更为这显而易见将要陷入浩劫的国与万民。

  平阳昭公主眼中早已有如烈火般的怒意,此时掷地有声道:“潼关还未失!”

  曾经她与二凤皇帝会兵渭水畔,兵抵长安下,她自是极为清楚长安最后一道天险屏障,潼关的重要性

  。

  哪怕她此时厌恶极了这个枉杀逼杀武将的李隆基,从情感上觉得他被叛军从长安拎出来杀了也无甚可惜,但理智上,她还不得不盼着那条时间线上的李隆基还能守住潼关,守住长安!

  守住……家国。

  *

  姜握看着她的【电影制作仪】的光影,其实电影到这里才四十分钟——

  这时候的李隆基还没有逃出长安。(姜握:其实真不如早点跑了)

  他开始了第二轮微操。

  既然杀了守关的高、封二将领,自然还要换新的将领,于是,李隆基换上了……哥舒翰。

  哥舒翰此人,乃番将出身,为人也勇猛善战立过不少战功,看起来没有问题。

  但他又确实有问题——他有病。

  这不是骂人,哥舒翰此时是真的身有痼疾!

  天宝十四年,哥舒翰中风了在家养病,而且病得还挺厉害,史载‘绝倒良久乃苏’。

  然而就是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不出二月封高二人被杀,李隆基下旨:哥舒翰拜兵马元帅,掌平叛事。

  躺在家里的哥舒翰:……

  大哥,我有病啊!我真有病啊!

  哥舒翰数次上书请辞不能担此任,李隆基依旧表示:就是你了,去吧!

  但事实证明,中风的哥舒翰也比没中风(只指身体不代表脑子)的李隆基强。

  他凭借天险守住了潼关,且一守数月。

  时间来到了天宝十五年的六月盛夏。

  而这期间,各地战事也有了变化,叛军并未再如之前一般,攻城掠地如无人之境,大唐渐渐开始有了反攻之势,郭子仪、李光弼在还在河北对战史思明时,连胜了几场。

  战局之变,安禄山都开始害怕了。

  他甚至招来手下大骂:“当时你们让我造反,说肯定没问题,现在呢,潼关一直攻不下来,倒是周围都是平叛军,我快要被包了饺子了!这就是你们说的万全之策?以后别来见我!”

  安禄山手下也很是无语:……这锅甩的。

  局势如此,似乎又看到了一点曙光。

  观影壁前一点声音不闻,所有人都紧紧盯着石壁上的李隆基:还有救。

  人不可能一件事都做不对吧。

  不,甚至这时候都不需要你做对什么,你只需要别做什么!

  只要按照如今的局势,令哥舒翰守住潼关,其余人按部就班去平乱!

  若说封常清高仙芝是因为战败被李隆基怀疑,那么此时已有胜仗的郭子仪李光弼的意见,按说李隆基该相信的。

  这两人也都前后上书表示:潼关不可出,一定请哥舒翰死守潼关。

  然而……

  李隆基再次开始了操作:你们带兵的懂什么打仗,听朕的!

  而他,也是听了不少杨国忠的耳畔‘尽忠之言’。杨国忠与哥舒翰的关系不好,常在李隆基耳边说什么哥舒翰养寇自重,明明手下有大军,却

  故意逗留不出,不然安禄山早就灭了之类的话。

  李隆基:甚是有理!

  于是圣旨连下,催逼哥舒翰出潼关。

  哥舒翰不能抗旨,抚膺恸哭。

  然后,不得已引兵出关。

  *

  观影壁前,诸魂消耗安魂香的数目陡增——

  那一战,大唐二十万大军,活着入关得还者八千余人。哥舒翰被俘。辛卯,叛军进攻潼关,克之。[2]

  唐军兵败的战场,是一处很狭长的山道,士兵们难以展开,退兵时彼此踩踏,尸身很快就填满了一道道为战事挖出的战壕。

  兵败如山倒,白骨累累,尸殍遍地。

  李隆基仓皇带着贵妃等人逃出长安。

  观影壁前的魂们已经不再激烈讨论什么了:之前他们会谋划若是他们,到了哪一步该怎么做,还能再做什么来力挽狂澜。

  但现在已经俱无言语。

  不是他们没有法子,而是他们已经再不愿设身处地李隆基。

  毕竟,若真能以身代之,哪怕之前走对一步,也根本到不了如今惨状。

  在座帝王将相们已经从姜握处梳理过了后世时间线,算是知道‘大结局剧透’,知道大唐国运还有百多年。

  也就是说这场战乱终将会平息。

  可……事已至此,两京失守天子逃亡,哪怕将来战事平息,也不能叫平定叛乱,只能叫做勉强收拾山河。

  观影壁前的人,都太清楚这天下将要遭遇什么,毕竟他们中许多都是经历过隋末乱世的。

  于是他们只能看着,只能遗恨着——

  看着马嵬坡兵变,一国帝王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后继位为帝。

  看着皇帝为了夺回长安洛阳两京请回纥出兵,竟与之定下‘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2]

  看着回纥来‘收取报酬’时,彼时以为得救的洛阳百姓,惊愕迎来自安史叛军后的另一场洗劫,而大唐的军队只能旁观束手。

  看着回纥军‘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百姓们仓皇躲到圣善寺及白马寺躲避被回纥人抓走。于是回纥人怒而纵火焚二阁,将百姓烧于其中,终伤死者万计,大火绵延数十日不停。[2]

  看着这场碾磨苍生的战乱持续了六年余。

  **

  电影的第二段安史之乱后,是以平定叛乱的大功臣郭子仪的传记为蓝本制作的。

  场景转换间,再次如电影开头一般,以俯视的角度看过大唐山河。

  而此时影壁前,所有献陵、昭陵内出生的早见过隋末的人,都恍惚了起来。

  这不就是隋末民不聊生之景吗?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2]

  山河破碎至此。

  画面忽然一转,回到了贞观二年。

  在座诸魂都愕然一怔。

  因【电影制

  作仪】是随即抓取姜握的记忆碎片来合成演员,而本来就在她记忆深处的人,自然直接出现在这里。

  御座上的天子转换,从太宗到高宗到圣神皇帝,是二位帝王在听臣子回禀的场景——

  贞观初,户部尚书上奏:历经隋末战乱,民间户口凋残,天下人口从大业初年的八百多万户锐减至如今,只剩下了二百余万户。

  画面再转,贞观十二年,天下户籍已然有二百万户左右,人口也来到了一千二百多万。

  接下来的画面,是姜握最熟悉的高宗与圣神皇帝两朝。

  从永徽年间的二百八十多万户,一直到圣神皇帝执政二十年后的六百多万户。

  天下人口稳定增长着。

  之后,电影里展示的便是历史线上的开元盛世。

  过了开元到了天宝年间,据户部官方统计是近九百万户,但《通典》中曾记,当时天下隐户甚多。甚至可以说,天下户籍数达到了‘犹可有一千二四百万矣’。

  但无论是九百万户,还是约莫估算的一千二百万户……

  在安史之乱后,在朝廷终于有了精力再次开始统计户籍时——天下人口,断崖式跌回到了二百万户。

  与隋末天下四分之二的死伤,无甚区别。

  这才是历代皇帝辛辛苦苦百余年,全部化为乌有。

  而且,这不光是哪几位帝王的心血。

  这是,人命。

  安史之乱,不过四字。

  一笔史书,万万民哭。

  且自此,唐朝虽还在,且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再不复‘唐’。

  这数年战火,烧的关中凋敝,天下经济重心甚至开始南移。自此后,长安、洛阳再也没有成为过一朝都城。

  而此番战乱后藩镇割据,朝廷连天下十道都控制不住,何谈什么西域之路、北地各州、南边交趾。

  俱分崩离析。

  国破山河在,在的也只是山河而已。

  电影的开头,姜握用的是李白的诗,中间两京沦陷,旁白也曾用了杜甫的二吏二别。

  于是结尾的时候,电影的旁边,念诵的是白居易的诗。

  不过不是那首《长恨歌》,而是写于安史之乱数十年后的《西凉伎》——“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再也没有‘大唐’了。

  说起《长恨歌》,在文学角度看来,自然是璀璨明珠。

  但对于其中是否有可令人哀戚的‘爱情悲剧’,姜握的想法,与袁枚诗词所写的一样:“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

  《安史之乱》放完,石壁前一片绝低气压的死寂。

  其中身体不好的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都很庆幸自己现在是魂魄,若是以当年风疾之体看完这场电影,什么安魂香保心丹都没用,肯定会当场气的大病,甚至说不定当场气死

  !

  是李治先开口打破了死寂(),他问的是姜握。

  “这个李隆基?()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是如今旦儿的第二子?”语气里带了些沉沉危险的意味:“他还活着?”

  姜握回答:“没有李隆基了。”

  她这些年从没有忘记过关注武成逊。

  如今已经年近二十的武成逊,身上没有官职,只因精通音律,被钦明皇帝武曜初送到了太常寺,老老实实给太常乐人当编曲,时不时还会在宫宴上做做乐队指挥。

  而且姜握走之前,还不忘私下嘱咐曜初和阿鲤:此子终生只可任此职,若接触政事、军事则于国不祥。

  以她之身郑重出此言,武成逊此生是半点朝堂事也不可能碰到的。

  在座诸魂稍稍安心,但也决定亲自去看看另一条时间线的‘李二郎’。

  若有异状,当托梦后人除之。

  如今的大好盛世,决不能再次催折!

  **

  一场电影看完,诸陵之上的天空晦暗一片,守陵官俱吓得胆寒。

  其实,从前武皇和高宗,也会因孩子的问题互相甩锅,比如太平让人头疼的时候,他们也会像寻常夫妻一样推来推去:‘看你女儿’;‘不,是你女儿。’

  但,李隆基这种级别的不肖子孙,已经让这两位同时沉默,绝不忍心彼此甩锅。

  毕竟这孙子跟谁扯上关系,都够糟心的。

  以至于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位【不肖子孙社团】的创始人,默默取出了他们的介绍卡片,给两位皇帝一人塞了一张。

  他们会定期组织同道中人(也可以叫做受害者)聚会,通过诉说自家子孙的败家破业,并倾听别人子孙的糟心事,来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

  收到【不肖子孙社团】名片的九五双帝:烫龙爪。

  之后,房谋杜断两人正犹豫中,魏征过来拿了一张卡片,直接塞给了二凤皇帝。

  太宗:……好晦气。

  然后身体很诚实地低头,默默看向并记住名片上的社团活动时间。

  确实需要吐一吐今日所受之创。!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