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可怜的孩子
阿葵对沈清百分百信任,压根没有多想,其实她吃了那么多糕点,根本没有觉得太饱或是撑得慌。
那些糕点进入她的肚子后,就好像蒸发了,她只是尝到一些味道。
不过她没有想到这一层,舔了舔嘴角旁边的糕点碎屑,虽然渴望桂花糕,但还是乖乖地听沈清的话,没有再吃。
“好吃吗?”看到她那馋猫的样子,杭夫人忍不住笑。
阿葵拼命地点头,“阿娘做的桂花糕最好吃了!阿葵最喜欢了!”
“阿葵喜欢的话,娘下次再给你做。”杭夫人摸了摸她的小脸,这话说出口后,她便稍稍地愣了一下。
她蓦地想起来,阿葵已经死了。
今天这样的日子,很大可能不会再有。
方才温馨十足的气氛,顿时显得有些压抑,像是乌云罩顶,仿佛随时会下来一场倾盆大雨,整个天空在此时都是黑色的。
杭夫人面上的笑容一时间也僵住了。
“阿葵喜欢的话,什么时候都能吃。”杭大人率先反应过来,他走过来,扶起杭夫人,又抱起阿葵,逗着她笑,“是不是阿葵?”
阿葵咯咯地笑,开心得不得了。
越是看见她这样的笑,杭夫人越觉得难受。
沈清瞧着时间也差不多了,也有心打破这样的气氛,便道:“今日时辰不早了,我先带阿葵回去吧,大人和夫人也早些休息。”
“……这就要走了?”
杭夫人一愣,有些接受不了,她哀求地看向沈清,“沈娘子,可否再宽限一天?不,就一晚!就今天一晚,能不能让阿葵留下来陪我?”
“在场都是知晓这件事的人,我便有话直说了。”偏厅里没有其他人,沈清直截了当地道:“杭夫人,人鬼殊途,阿葵和你们呆了这么久,已经是极限了,你现在身上是有我给你的平心静气符,才会觉得并无大碍,等到了晚上,必定觉得十分疲累,时间再长,你就要病上几日了,若是再长一些,很有可能还会要了你的性命。”
“我不求多长时间,我,我只是想让我的女儿再陪我一晚!”杭夫人有些着急,“就一晚,哪怕让我病上几日,我也心甘情愿!”
沈清有些头疼,捉鬼降妖平怨气了结心愿,这几件事里,她一向最讨厌去帮鬼了结心愿。
大多数鬼的心愿,都是舍不得、放不下,一般都与家人有关系。
就会经常碰见杭夫人这样的亲属。
不停地哀求,期盼更长时间,若是一时心软同意,就会再一再二再三。
偏偏,他们也是可怜人,不好冷面相对,把话说得太难听。
这是最让人头疼的。
不过这次,没等沈清说话,杭大人便握住了杭夫人的手,“别让沈娘子为难了,娘子替我们找回阿葵,又送回来,让我们团聚了这半日,已经是不容易。夫人,知足常乐,我想阿葵也不想因为她久留,而让你生病,就这样吧。”
杭夫人红着眼圈,嗫喏着还想说什么。
杭大人却对她微微摇头。
杭夫人憋着一口气,最后没再恳求出声。
“杭大人深明大义。”沈清连忙夸了杭大人一嘴,真心的。
她走上前,“那我就先带阿葵回去了,明日一早,杭大人来曲阳城义庄接回阿葵尸骨即可。”
杭大人应了一声好,弯腰将阿葵放在地上。
沈清牵住阿葵的手,对阿葵说道:“阿葵,跟爹娘行礼,我们要回去了。”
阿葵这时候也知道,这一次回去的意义,不同寻常。
她往后恐怕很难再见到爹娘了。
一向天真乐观的阿葵,顿时红了眼眶。
看到这一幕,杭夫人捂着嘴,拼命没让自己哭出来。
“阿葵叩别爹娘。”
阿葵瘪了瘪小嘴,在地上跪下来,对杭大人和杭夫人三跪九叩,算是谢过这一世父女恩情。
她年纪小,却显得格外懂事,没有过分纠缠,也没让自己太过悲伤。
好像一下子彻底长大了,沉稳了。
行礼过后,阿葵便站起身来,主动抓住沈清的手。
沈清便朝杭大人夫妇微微福身,旋即带着阿葵转身,同时她看了陆泾一眼。
陆泾了然,拉着陆旭,便一同离开。
走到偏厅门口的时候,阿葵转过头来,对杭大人和杭夫人晃了晃小手。
“阿葵永远喜欢爹娘,阿葵会永远记着爹娘的。”
杭夫人一瞬间嚎啕大哭,她狼狈地转过身,趴在杭大人肩膀上,身形不停地颤抖,接受无能。
杭大人也是一阵鼻酸,拿出来多年的养气功夫,才强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
沈清没回头,再逗留就真的走不了了。
她牵着阿葵的手,直接走了。
杭夫人原本想去送一送,杭大人却抓着她的手,没让她去。
“别去了,你送一程,她走一段的,就真的分不开了。”
杭夫人痛哭不已,“我的阿葵,我的阿葵……”
“三弟妹节哀。”杭大夫人并没有立即带着杭承恩走,她走过来,宽慰了杭夫人几句,“阿葵的尸骨能够回到杭家来,入土为安,也是一桩好事,我想阿葵那孩子心地纯良,定然不希望你为了她有什么闪失,三弟妹应该保重身体,别让阿葵地下难安才是。”
杭夫人闻言,依旧难受不已,但杭大夫人的话戳到了她的痛点。
她不想让阿葵再因为她而出什么差错,她抽噎了几下,强忍着,小声地呜咽着,虽然还在哭,却比刚才看着好了许多。
杭大夫人拍了拍她的手背,朝杭大人看过去,“三弟,明日去迎接阿葵尸骨回家的时候,我们陪你们一同去。”
“有劳大嫂了。”杭大人朝杭大夫人拱了拱手,“今日之事,也要多谢大嫂相助。”
“三弟客气了,都是自家人,说这些就见外了。”杭大夫人叹息着,“阿葵也是个可怜的孩子。”
“三日后,阿葵出殡,我想着,最好还是将阿葵的尸骨葬在杭家祖坟里,以免她一个人在外孤苦无依,但倘或有什么妨碍或是不便,我便另选一块地方,将来我们一家百年后都会葬在那里,也算是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