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逆水行周 第六百三十五章 背影

《逆水行周》第六百三十五章 背影

作者:米糕羊 字数:2526 书籍:逆水行周

  国子监,下课的钟声回荡在校园里,某教室内,结束讲课的博士徐文远却没急着离开,面对围上来的学生们,耐心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徐文远精通《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著作,学生们学习《左传》,自然会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为人师者答疑解惑。

  徐文远治学,最反感照本宣科,他觉得为人师者,应该把经典中各卷文章的要点归纳出来,将精华教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们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他认为,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只要问题不是太肤浅,那么肯定是学生认真思考后才发现的问题,这种时候,只要教师一点拨,对方就会恍然大悟,然后学问就会上一个层次。

  课间休息时间二十分钟,徐文远直到快要上课了才结束答疑,收拾书本离开教室。

  走在走廊下,他看着屋檐外宛若柳絮般的雪花纷纷扬扬,看着沿途许多匆忙赶回教室上课的学生,听着响起的上课钟声,情绪被这充满活力的校园所感染。

  原本有些萧瑟的背影,在校园里变得高大起来。

  太平时节真好,不需要担心兵荒马乱,不需要担心天灾人祸,只要有心,就可以好好求学,不像当年...

  也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徐文远经常想起往事,想起亲朋故旧,然后心中泛起淡淡的伤感,开始对往事唏嘘不已。

  他少时家境贫寒,兄长开了个书肆卖书以维持生计,他在帮忙的时候抽空看书,看着看着就开始自学。

  有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然后趁着有大儒公开授课,便混入听众之中,想办法向大儒请教。

  就这么过了许多年,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即便后来成为经学大家,但因为自己求学的经历,从来不会将提问的学生拒之门外。

  现在,天下太平,朝廷大兴学政,学子的求学条件和当年比可是天壤之别,朝廷又兴科举,以考试选拔人才,天下学子寒窗苦读,为了功名而努力着。

  时代真的变了。

  但是,家国同构、忠孝一体,是不应该变的。

  徐文远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助理已经开好“暖气”,所以房间里温暖如春,他坐在高脚坐具——椅子上,将书本放好,接过助理拿来的报纸,认真看起来。

  国子监为每一位博士和助教都订了报纸,这是今日的早报,送报人一大早就把报纸送到国子监,徐文远到国子监准备上课时,这报纸就放在办公桌上。

  但是他觉得上课最重要,不想分心,所以直到下课回到办公室,才看起这份早已送到的早报。

  前不久,他在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以《民律出,忠孝亡》为题,针对朝廷如今正在修订的《明德律》分篇《民律》,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

  他认为家(家族)是国的基础,同居共财才是维系家(家族)的正确做法,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是错的,是不孝。

  对祖父母、父母不孝的人,不会对君王忠诚。

  朝廷若不把《民律》中一些错误的条款删除,就这么推行于世,过于强调“法”而轻视“礼”,必然导致家(家族)瓦解,忠孝也就成了无根之木,随着家的瓦解而烟消云散。

  这就是徐文远的观点,一经发表引来各方热议,许多有识之士随后撰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声援他的主张。

  而那些拥护《民律》原稿的人们,这段时间以来仿佛哑巴了一样,连个像样的反驳文章都没有。

  当然没有反驳文章,因为徐文远知道自己的论点根本就没人敢正面反驳,“家国同构”可是决不允许任何挑战的信条,谁要驳倒他的论点,就得先把“家国同构”给否定。

  然而,谁敢?

  哪怕是刘光伯(刘炫)、刘士元(刘焯)都不敢。

  他喝了一杯茶,继续翻看报纸,看看今日有没有反驳文章,看着看着,目光一凝。

  报纸的一版,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背影》。

  作者未署名,用第一人称“我”,写了这篇文章,而文章的内容,说的是父子关系。

  “我”出生在光州,是一名“铁路工程师”,常年奔波于光黄铁路沿线,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当然,光黄线现在延长了许多,所以我和同僚们一起忙着修铁路。

  我和父亲的关系不是很好,确切的说是和继母的关系很差,所以“别籍异财”,自己和妻儿在外生活,每月将一半的工资汇给父亲,算是尽孝道。

  反正我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原因还有一个。

  曾今,我很有希望科举中选,但因为母亲去世后,家中生变,父亲续弦后又生了几个儿子,囊中羞涩,所以我被迫中断学业,读技校,务工挣钱养家。

  前途没了,我心中有怨气,所以能不回家就不回家,甚至不告而娶,父亲对此很生气,却未如继母撺掇的那般,到官府告我淫奔。

  前不久,祖母去世,我回家奔丧,在家住了几日,继母依旧冷冰冰的,我和弟弟们也没什么话说,至于父亲,依旧唠叨得让人心烦。

  因为朝廷要修铁路,我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太久,所以假期有限,不可能如在家务农的堂弟那样,为祖母服满丧期,于是等祖母下葬后,我便要离开。

  那日,父亲送我到车站,上了车找到座位,放好行李,我和父亲说了一会话,便和父亲道别。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车上坐着,不要走动。”

  我看向车外,发现对面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小贩等着顾客,若要走到那边月台,必须穿过铁道,还得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年纪大了,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他不肯,让我坐好,看好行李,我拗不过,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看上去还不太困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时,明显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单薄的身子向左微倾,样子看上去十分吃力。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眼泪忽然就流下来,赶紧擦掉眼泪。

  我怕被父亲看见,也怕被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父亲已抱了红彤彤的橘子往回走。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下车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怀中上。

  然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记得常写信,不要发电报,太费钱了。”

  我送父亲下了车,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上车吧,行李没人看。”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上车坐下,眼泪又流出来。

  徐文远看到这里,眼泪止不住也流了下来,因为文章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关怀,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文中父亲的背影,让他想到自己父亲的背影。

  父亲去世多年,在徐文远的记忆里,其背影已经模糊,但有时又很清晰。

  父子之情深似海,即便当父亲去世多年、儿子已经老迈,儿子依旧忘不了,所以徐文远被文章感动,流泪不止。

  文章中的儿子受委屈,耽误了前途,所以对父亲有怨言,对继母不满,但依旧把每月工资的一半汇给父亲,以尽孝道。

  然而,他本人却因为工作原因,要给朝廷修铁路,解君父之忧,这算是尽忠,却不能更好的孝顺父母,甚至不能为祖母服满丧期。

  自古忠孝两难全。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这个感慨,自责自己对父亲不孝,却又不能对朝廷(天子)不忠,因为朝廷(天子)急切需要尽快修好更多的铁路,那就需要无数技术人员如同军中将士一般,为朝廷冲杀在前。

  作者自责,认为自己不是孝子,随后又问自己,自己是不是忠于朝廷(天子)呢?

  文章看到这里,徐文远已经完全明白,这就是他期盼已久的反驳文章,作者直接用自身的平常经历,感慨(引出)“忠孝两难全”,来破他之前文章中的“忠孝一体”论点。

  军人感慨“忠孝两难全”,徐文远有办法做出解释,让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经历不影响“忠孝一体”论。

  但是此时此刻,徐文远却生不出半分反感之意,也不知该怎么反驳,因为对方的文章,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