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逆水行周 第七百二十四章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做到了

《逆水行周》第七百二十四章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做到了

作者:米糕羊 字数:3053 书籍:逆水行周

  宇文温要上绳梯看石刻,被左右劝住,同样有些惊讶的杨济赶紧让人来拓印石刻。

  单于,是匈奴君主的尊号,一如现在的“可汗”,大家很快想到仅就石刻提到的称呼,证明这是汉时留下的文字。

  这里是碛北,又没有什么佛像或者雕像,不太可能有什么人闲来无事在此刻什么字,那么...

  折腾了一会,军吏将石刻拓印下来,宇文温和几人围着拓文仔细研究。

  这块石刻,历经日晒雨淋,字迹有些模糊,不过还是能辨认出笔画,一名参军念着: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

  声音戛然而止,那参军有些迟疑,见天子盯着自己,赶紧念下去:

  “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

  “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那参军念到这里,额头上渗出汗珠,“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

  他没念下去,而是满头大汗的向宇文温禀报:“陛下!这是.....这是后汉班固的《燕然山铭》啊!”

  怕天子不信,他解释道:“陛下,《燕然山铭》,在《后汉书·窦宪传》中有记载,下官看过,印象很深,虽然拓文部分字迹模糊不清,但总体而言,错不了。”

  “所以,这就是班固的《燕然山铭》啊!这里,就是勒石燕然之处!”

  “啊?什..什么?”宇文温脑子有些乱,看着那参军,有些迷茫,杨济则如同看见鬼一般,看看拓文,又抬头看看那石刻。

  后汉永元元年,外戚窦宪率军北伐匈奴(北匈奴),有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派兵助战。

  史书记载,窦宪大败北匈奴之后,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文,宣扬这场大战的战绩与朝廷的德威。

  从此以后,“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建立或成就功勋的典故。

  那么,班固所撰《燕然山铭》,不就应该在燕然山也就是如今的于都斤山么?怎么在这里?

  在这不起眼的山丘上?

  于都斤山离这里有四百多里远,这里和于都斤山山脉完全没关系,是不是搞错了?

  还是史书记错了?

  杨济心中震惊不已,宇文温更加震惊,然而他不是震惊自己碰到了燕然勒石的真迹,而是震惊居然有人敢这么明目张胆阿谀谄上。

  奸臣不用抓,自己就跳出来了!

  哪个混蛋在这里现做一套《燕然山铭》,讨我欢心?

  谁那么大胆,敢骗我?活腻了?!

  宇文温越想越恼火,正要发作,却见杨济欣喜若狂:“陛下!这恐怕就是燕然勒石之处!”

  听得对方这么说,宇文温脑子里冒出“没想到你杨济居然是这样的人”念头,还没来得及发飙,却听杨济分析起来。

  按照史书记载窦宪的北伐路线,以及与北匈奴交战的情况,杨济认为如今这里属于当时汉军行军的路线上,因为窦宪率军出击的边塞,是高阙塞和鸡鹿塞。

  高阙塞,位于河套外沿、五原地区阴山山脉缺口,汉军出塞后往西北方向行进,横跨大碛进入碛北,这正是中原地区与碛北地区交通最常用的通道(入塞三道)之一。

  而现在,御驾所在地区,就在这条通道上。

  决战是在稽落山,但窦宪没有在战场勒石记功,却选择在回程路上刻《燕然山铭》,原因何在?

  是战场周边没有合适的地方刻字?

  杨济认为不太可能,他觉得当时决战后,窦宪还率军进行了“收尾”,等尘埃落定、大功告成,才在燕然山勒石记功。

  由此,杨济觉得有一个可能:勒石记功,不就应该在人来人往的大道旁进行么?只有这样才能让行人记住铭文,记住铭文诉说的功绩。

  那么,在这入塞道旁土山勒石记功,让以后进入碛北的中原军队看到石刻,这也说得过去。

  加上没有谁闲得无聊把《燕然山铭》刻在某个土山上作伪,所以,确有可能是窦宪于班师路上,在这入塞道旁土山山顶岩壁上勒石记功

  也许,当时所说的燕然山,并不是现在大家认为的于都斤山,而是这座山。

  毕竟窦宪回朝后,居功自傲,身为外戚行事跋扈、威压皇权,每几年便被逼自杀,其亲信党羽遭到株连,班固也因此含冤而死。

  当年北伐的将帅离开人世,那勒石记功的燕然山具体位置,也许就这么被人弄混了,毕竟当时对于山脉的记录限于文字,并无确切坐标。

  宇文温听着解释,将信将疑,执意爬上绳梯,琢磨那石刻。

  还用上了放大镜。

  琢磨了许久,确定这玩意年代久远、不是新刻出来的,他下了绳梯,再看看拓文,看看一个个激动的文武官员,心中震惊。

  这次是真正的震惊:不得了啊!居然碰到了《燕然山铭》的真迹啊!

  宇文温激动得呼吸都有些急促,杨济等人见状暗道不妙,不由得仔细提防,提防天子突发中风。

  “快,多拓印几幅!马上把这里画下来,岩壁、山丘,近景、远景都要有!对了,马上确定经纬度,确定经纬度!”

  宇文温作了一番安排,看着眼前的岩壁,心中高兴。

  虽然决战不是他打的,虽然没有去到于都斤山,但是,他看到了《燕然山铭》石刻!

  见着那个年轻的参军站在旁边,宇文温问:“你叫什么名字?学问不错嘛。”

  那参军回答:“回陛下,下官南阳岑文本,不敢称学问不错。”

  “岑文本?”宇文温念着名字,看着这个年轻人,笑道:“朕记得你好像是...是进士出身?“

  “回陛下,下官确实是新科进士出身。”

  “你记得《燕然山铭》,不错,不错。”

  得天子称赞“不错”,这就是莫大的鼓励,岑文本却很淡定,听天子的命令,张罗着让人继续拓印石刻。

  宇文温看着眼前的石刻,看看这座小山,又看看四周的青青草原,再看看天空中南飞的大雁,感慨万千。

  “老杨啊....”

  宇文温拍拍杨济的肩膀,杨济被这奇特的称呼弄得一愣,看向天子,旁边的官员只当做没听见。

  “我啊....”宇文温指着眼前的石刻,缓缓说着,声音带着喜悦、带着沧桑:“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做到了!”

  他的自称没有用“朕”,称呼杨济用的是“老杨”,就像一个普通人,在和自己的老友聊天。

  “没错,陛下做到了。”杨济回答,声音带着喜悦,但称呼依旧,毕竟他总是知道分寸的。

  “哈哈哈...”宇文温再次拍拍杨济的肩膀,笑道:“你也不错嘛老杨,四十多年,海波算是平了。”

  杨济也笑起来,笑得很开心。

  四十多年前,两个“不正常人”相逢,向着各自的目标努力,如今,总算是小有所成。

  此生再无遗憾。

  “此生再无遗憾了...”宇文温喃喃着,再次看向石刻,想要将这一幕场景印在脑海里。

  “知道么,我有个主意。”宇文温用手将周围虚指了一圈,“这是入塞三道之一,将来若通铁路,就在这里搞个公园,收费的那种,让大家看看,《燕然山铭》是多么的霸气!”

  收费?

  看《燕然山铭》真迹还得交钱?

  杨济被这种奇特的思路弄得哭笑不得,宇文温见他一脸茫然的模样,笑着摇摇头:“你啊,四十年了都没长进!”

  。。。。。。

  “怎么看《燕然山铭》还得买门票的?”

  “当然要收门票了,公园维护要成本,人工、设施维护,都得支出,而且....”

  “而且什么?”

  “物以稀为贵呀,若是免费的,大家都不以为意,也就没什么好稀奇的了。”

  熙熙攘攘的西阳城里,街边人行道上,一男一女正并肩走着,边走边聊天。

  男子看上去十七八岁年纪,样貌端正,身材高大结实,留着一头短发,显得十分干练,皮肤微黑,大概是太阳晒多了的缘故。

  女子身着短衣长裙,看上去十四、五岁,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有沉鱼落雁之貌。

  两人身后跟着各自一个跟班、侍女,两个“影子”适当保持距离。

  “我这次去燕然山公园,嚯,人好多,热闹得很,毕竟通了铁路嘛,那里又有火车站,所以许多人都会去看看《燕然山铭》,反正门票不贵。”

  “你别说,公园的收入不错,至少能自负盈亏,没有成为负担,这就不错了,若是不收费,那地方也没那么旺的人气,发展不起来...等等,等电车过去...”

  铃铛声起,一列两节车厢的有轨电车从路口缓缓经过,车顶受电弓和上方电线接触,时不时有电火花跳跃,发出“噼啪”声音,女子对此有些害怕。

  男子上前一步,将女子微微挡在后面,却又不是挡路。

  如此举动让女孩觉得意外,看着男子坚实、宽阔的后背,心中觉得颇为温暖。

  电车通过,两人继续向前走,男子继续讲解:“西阳嘛,总是和别处不一样,就说这电车,是全国率先投入使用,若合适,长安、洛阳,邺城也会推广,你别看那电火花吓人,其实很安全的...”

  “电车走在轨道上,若出了故障,也不会脱轨冲出去,安分得很,又没有废气污染,动静相对燃煤火车小许多。”

  “如今天下人口较当年接近翻番,不要说长安,就说西阳,常住人口近两百万,这么多人出行,公共交通都用小火车的话,城里都不用住人了。”

  两人走在人行道上,经过路旁一个个商店,商店橱窗摆着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主干道上,时不时有汽车经过,这种由煤气内燃机驱动的四轮车,如同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烧的是煤气瓶提供的煤气。

  这样的汽车,可以在平坦铺装路上行走将近二百里,适用于大都会内的交通,是最新的实用化交通工具。

  就是贵,除了官车,民间只有那些大公司或者有钱人家才买得起、用得起,所以汽车一旦出现在街上,总会吸引无数人的目光。

  却吸引不了那女子,因为她只要想,天天都能坐汽车。

  街道边商店里展示的名贵首饰,还有漂亮衣服,同样吸引不了她的目光,她的注意力,全在身边这个男子身上。

  男子衣着普通,质地无甚特别之处,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挡不住一种独有的气质。

  他侃侃而谈,指着前方,对女子说:“西阳城我最熟了,有个好地方,就在前面,我带你去看看,一会得用上这玩意。”

  男子掏出一枚铜钱,放在右手拇指,然后一挑,将其挑上半空。

  铜钱落下,落在他掌心,阳光下,铜钱上“元和通宝”四个字熠熠生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