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494章 精密仪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494章 精密仪器

作者:恣悠悠 字数:1769 书籍: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制药厂还是沿用的老工艺,工人也是师傅带徒弟,管理自有自己的模式。悠悠爸对管理根本不懂,都是林爷爷他们代为管理。

  吴卫华在制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韩屯村这些年,他经常自制的蜜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祖传的老药方加上他的新配方,开业以来,成药的种类多达百余种。

  老宅院的后门,临街的五间门市重新开放,每天两个大夫轮流坐诊,主要是销售成药。悠悠他们去的时候,排队买药的病人,坐满了等待区。

  也有在柜台上买药的,他们买的大多是常用药,两个年轻人,跑前跑后的忙。

  现在的中药材,都是货真价实的上等品。制造的成药,效果非常好。除去在门市内销售的,大部分被吴馨儿姑奶奶销到了英伦。

  医药利润本来就大,出口的药品更是一本万利。吴馨儿对国内的形势还是担心,收入的大部分,都被她存到了英伦,悠悠爸知道的只是个数字。

  孙万杰知道姥姥来京之后,就张罗着聚餐。姥姥忙着成立合资公司的事情,一直没腾出空来。

  建业回美国后,趁妈妈过星期,姥姥带着全家,去看望王奶奶。

  孙万杰家的院子在京华的旁边,是个二进的院子。他俩毕业分配后,王奶奶就带着孩子跟来了,户籍也迁到了京都,两个孩子都进了京华的幼儿园。

  王奶奶看到姥姥,激动的拉着姥姥观看自家的院子。“妹子,姐我这辈子是真的值了。别说现在了,就是原来,俺一辈子也没想到能来京都生活。”

  继业和继祖看见悠悠就扑了过来,围着她“姑姑、姑姑”的叫个不停。

  迪迪看见一摸一样的两个孩子,高兴的不行,掏出一把奶糖,哄骗他们:“叫个叔叔,这些都给你们。”

  俩孩子才没那么好骗,他们异口同声的问:“你是谁啊,为啥得叫你叔叔?”

  迪迪凑到悠悠的跟前,指着自己告诉他们:“看到了吧,我是你们悠悠姑姑的亲弟弟,该叫叔叔吧。”

  俩孩子仔细的看着他们,充满疑惑的问:“你俩个子一样高,为啥长的不一样。”

  大人听见,都笑喷了。王奶奶告诉他们:“乖宝贝,你悠悠姑和迪迪叔,可不是双胞胎,哪能长一样。”

  “奶奶,那他俩咋一样高啊?”

  得,这是俩个十万个为什么!

  回韩屯之前,全家和桂金家聚了一次。桂金这次又生了个小子,把韩德才两口子给高兴的,拿出自己的积蓄,接着在桂金的院子那里,又买了个小四合院。

  他们住的那片,大部分都是小四合院,出手的不多,不过也有卖的,像这样临近的院子,还真不容易碰到。

  5月20日,四个人回到临水。援朝舅舅见到姥姥就提要求:“姑,听李叔叔说,您老在京都成立了合资公司,可不能忘了咱临水。您给京都的产业园进口国外的机器,也帮咱临水的电子厂进些好设备吧。

  咱厂里的技术员,从上海收录机厂,学会了制造收录机配件的技术,就差精密仪器了。目前咱国家还没有,得从国外进口。”

  援朝舅舅的话,让悠悠大感佩服,这才是开拓创业的正确思路,靠组装的企业早晚走向死胡同。

  姥姥看悠悠点头,大包大揽夸海口:“你也别给姑扣大帽子,姑不为临水就为你。需要什么仪器,你给姑个清单,我让建业给他们进。

  建业说了,这些民用的机器,国外一般不限制,他倒是能帮上忙。”

  援朝舅舅挠着头,继续提要求:“姑啊,建业大哥能帮着进仪器当然好,可这外汇也得您老帮忙。咱临水只有您的公司有外汇,还得您老发扬风格。”

  姥姥答应的更痛快:“好,姑的就是你们的,不用给姑瞎客气。你们用的着,给姑说声就行。没想到大卫这洋鬼子,还真给咱们办了件好事。”

  姥姥和建业通了电话,收录机的仪器他们还真能帮忙。悠悠让智脑在电子商城里,订购了一批合适的收录机资料和机器,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

  等国外的机器到了,偷梁换柱,一块交给临水电子厂。悠悠出手,世上仅有,到时肯定让临水的电子厂跨上一个新台阶。

  临水电子厂的事情落到了实处,四人回到韩屯村,麦子已经发黄,很快就该麦收了。舅姥娘和姥姥说起闲话,今年麦收前,和以往不同的是,小麦的价格不升反降,每斤不到0.30元了。

  去年,各家的麦子都没吃完,加上秋粮,这都到麦收了,各家基本上还是大囤尖来小囤流。

  今年的小麦长势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大伙就想着趁麦收前小麦价格高,把陈麦子卖了,腾出囤来存放新麦。

  大伙都想一块去了,卖的多买的少,麦子的价格一降再降,终于打破常规,价格降到了0.30元以下,就这也卖不出去。

  粮所大量的收购,可是他们的价格更低,国家的收购价每斤还不到0.20元,群众肯定不会卖给他们。

  现在,国家对粮食掌控比较严,根本不允许个人经营粮食,集体企业也得有粮食部门的调购单。

  既然粮食卖不出去,大伙只好自己囤,“气死鼠”的水泥缸再次热卖,各家都在腾地方,争取在屋里多放两个囤。

  从五八年以来,连着二十多年口粮紧张,群众也是饿怕了,对存放粮食情有独钟。俗话说:“囤里有粮,心里不慌”。基于这种思想,卖粮难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麦收前,二爷家的大女儿桂莲顺利生下了两个双胞胎儿子,把全家人高兴坏了,二爷又杀了一头猪,摆了40桌宴席,请全村人吃宴席。

  甭管怎么说,张留根在韩屯也算是外姓,家宝多俩兄弟,也多了依仗和力量。

  俗话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农村好多事就是靠拳头解决,多个亲兄弟多个帮手。特别是对外姓人来说,更是如此。

  。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