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百里无忌坚持己见。他说道:“如果二位统领不同意明军驻扎,朕便不会派兵北上,为你们收复故土。如果你们自己有实力收复,自然不需要明国帮忙了,可现在是你们有求于明国,这条件就是朕最后的底线。朕不能让明军士兵为你们复国而白白牺牲。”
斡朗改、辖戛斯两个统领无奈地交换了一下眼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与其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不如答应明国的要求,至少,有了复国的希望。
“明国陛下,不知道明国打算在斡朗改、辖戛斯驻扎多少军队?军费开支等有谁来负担?”
“驻扎多少军队不是朕决定的,而是你们决定的。至于军费,明军为你们驻守,自然应该由当地负担了。”
“明国陛下言中所指军队人数由我们决定,这话什么意思?”
百里无忌说:“明军驻扎的人数与你们两国的军队数持平,你们有一万士兵,朕就派一万,有十万,朕就派十万。当然,你们如果不设一卒,朕就不用派明军驻守了。哈哈……。”
百里无忌笑罢,继续道:“驻军一切费用由当地负责,如果你们担心负担过重,那就少设军队,二位好好想想,不急。”
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好想的,人为刀殂,我为鱼肉,在明国的一亩三分地,六万人又是俘虏归顺,并非战前起义,能给条活路已经不错了,至少,百里无忌没有象耶律璟那样灭他们国,还挟人质令他们当炮灰。
两位统领点头同意了百里无忌驻军的要求,也同意了将每年岁入的一成做为偿还明国出兵为他们复国的费用,直至连本带利还清为止。
燕云西边的明军开始大规模的调动,主力向檀、顺、蓟三州和泺、迁二州两个方向集结、充实,而云州一线的防务交给了周军成德节度使武行文部,武、儒二州防御交给了斡朗改、辖戛斯两军。
百里无忌不怕斡朗改、辖戛斯两军起异心,就算武、儒二州沦陷,二州与顺、燕二州之间,还有一道长城阻隔,明军完全有能力凭此发动反击。
战争在一天高烈度的血战之后,进入了短暂地僵持,其实辽军的损失并没有多少,除了攻蓟、迁二州时产生的伤亡,其它的都可忽略不计,唯一的损失就是斡朗改、辖戛斯十二万军队。
耶律璟现在的日子不好过,刚刚为斡朗改、辖戛斯两军突破武、儒二州城墙,而大肆庆贺,可第二天一早就传来两军一齐投降明国的“噩耗”。
这使得在大定府中原本就有异声的大臣们,已经不再顾忌耶律璟的颜面,开始肆无忌惮地相互指责了。
辽国朝廷对于耶律璟此次孤注一掷的战略本来就有两种意见,而现在矛盾就更加恶化了。
耶律璟依然坚持他的看法,只要拿下燕云,一切的异声都会自己消失。
可眼下,四十万大军一个晚上就失去了十二万,虽然辽军没多少损失,但斡朗改、辖戛斯两军归顺明国,就给燕云明军增加了六万兵力。
刹那之间,四十五比十变成了三十三比十五,虽然依然保持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但这种形势不能再继续下去,不然,这场破袭战就会演变成象西边渭州一线那样的僵持战、消耗战。这是耶律璟绝不想看到的,耶律璟准备打破眼前的局势,全力一击。
而就在耶律璟准备全力一击时,在明国的西边,成都府以北,百里义在得到百里无忌传信之后,随即下令龙、剑、巴、壁的十万新军向北边的阻卜军发起了排山倒海地攻势。
而云扬率部从成都府西出,准备迂回至阻卜军左侧,进行合击。
寄托了百里无忌满腔期望和消耗了明国一半国库的十万新军,展现了它该有的战斗力。
阻卜军虽然战前已经有了提防,但被新军以优势兵力和猝不及防的全力冲击下,前线阻卜军除了被歼灭,也就北逃这一条路可以选择了。
阻卜军主帅只能向盘踞成、秦一线的南路辽军求援,但几乎在同时,宁州向训部、赵匡胤部,向渭州一线辽军发起了牵制性攻击,邠州徐守仁的特战军向凤翔府以西的辽军发动了攻击,如此局势之下,辽军只能集中兵力对抗,哪还分得出兵力去增援阻卜军。
三天后,十万新军摧枯拉朽地将六万多阻卜军击溃,一路追赶着向北挺进。
阻卜溃军最终北退到成州,才在辽军的支撑下稳定住了脚跟,此时,阻卜军所剩兵力已经不足四万人。
至此,明国所有被阻卜占领的国土皆已经收复,而此时,向西北迂回的云扬部,已经到达预定位置,转而向东,兵锋直指成、秦一线的辽军和阻卜军。
东有向训部、赵匡胤部,南有十万新军,西有云扬部,辽军和阻卜军已经陷入三面被围的境地,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北与北路辽军会合或者西北方向与前来增援的五万阻卜军会合。
南路十万辽军经过这一年多的战争,所剩已经不足八万人,加上不到四万的阻卜军,被十万新军和云扬的第一军、向训部、赵匡胤部五万大军三面合围,覆灭在即。
辽军主帅耶律抹只无奈之下,只能向大定府的耶律璟求援。
百里无忌吸引敌军主力,集中局部优势,打一场歼灭战的真实意图已经展现出了一半。
……。
当耶律璟收到耶律抹只的求援消息时,他正准备对燕州发动全力一击,强行突破古北口,从檀州、顺州至燕州,如此就算不能活捉百里无忌和柴荣二人,也能达到分割燕云十六州的目的,只要二个皇帝一退,不管是明军还是周军,都将在辽军的优势兵力面前,灰飞烟灭。
耶林抹只的求援,更坚定了耶律璟的决心,到现在为止,耶律璟已经确定了百里无忌此局并无阴谋,就是找一场不对等的战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看谁先顶不住,看谁先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