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一个时辰之后了。
于是,耶律璟下令,西、北两方向的辽军,立即发起攻击。
一时间,无数的战马嘶鸣着向迁州城西、北门同时冲锋,无数的云梯紧随其后,人如蚁、人如潮,蜂涌而来。
百里无忌见状,转头对柴荣道:“如你所料,耶律璟真的下决心攻城了。”
柴荣笑道:“荣预祝哥哥心想事成。”
百里无忌应道:“承你吉言。”
二人旁若无人的大笑起来,笑声感染着每一个场的明军将士。
笑过之后,百里无忌大声道:“令彭晓率舰队靠近岸边,舰炮瞄准北城门外一里预定位置,打光所有炮弹;令陈延正且战且退,至北城门外预定位置固守待命;令北城墙火枪兵在射程之内掩护陈延正部的退却;令西城墙火枪兵自由射击,阻止辽军登墙云梯接近……。”
一道道经过仔细推敲的作战命令流畅地从百里无忌嘴里吐出,就象在昭示着辽军的命运。
耶律璟一直盯着辽军的进展,从投石车完成投掷,辽军向迁州城发动总攻的那一刻起,他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但又知道问题出在哪,只能甩甩头,硬将这种预感抛弃。
已经到了这份上了,一切都骑虎难下了,那么就让实力来说话吧。耶律璟呐呐自语道。
于是,当前锋耶律倌锡的四万辽军接近至西城墙、耶律惕剌的皮室军逼退陈延正的明军抵近北城墙后,耶律璟令八万皮室军向迁州城西门发动了总攻。
迁州西门不象北门靠近海边,西门地形辽阔,在耶律璟一声令下之后,八万皮室军如潮水般向五里外的西城墙涌去。
就在这方圆二三十里之内,数十万大军为各自的国运和利益展开了殊死搏杀。
当八万皮室军全部进入火炮射程之后,百里无忌终于下达了西城墙火炮齐射的命令。
刹那间,如雷贯耳的轰鸣声响起,在耶律璟和辽军来不及对巨大的声响做出任何反应的瞬间,如雨的炮弹落在了早已标定好的位置上。
两种口径的火炮被百里无忌设定了远近两个距离,那就是以西城墙为标准,向西一至四里地。
两道火墙生生将八万皮室军拦截在这个距离之内,进不得,也退不得。
而这时,西城墙的火枪兵开始对耶律倌锡的四万辽军开始了轻松地射杀。
西门外是一场屠杀,横行天下数十年的北方游骑在这一刻尝到了失败的痛楚,他们甚至连想要拼命的目标都找不到。无数控制不住惊马的皮室军士兵冲入那两道火墙,粉身碎骨。
场面之乱、场面之惨,难以用言词表达。耶律璟在两道火墙冲天而起时,已经下令八万皮室军撤退,可是在这个时候,靠语言、旗帜传令已经根本无能为力。
耶律璟随即令五百宫卫冒死冲锋,希望能突入第一道火墙,向皮室军将领传达自己的撤退命令。可惜,五百宫卫义无反顾地突入火墙之后,再无任何声息。
这轮炮击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一柱香的时间。
但就这一柱香的时间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败,在这段时间里,西城门的火枪兵彻底荡平了耶律倌锡的四万辽军,甚至连耶律倌锡本人也死于乱枪之下。
辽军士兵根本无从逃避,就如同活生生地靶子,给每个明军士兵进行着活体训练。
二十丈之内,呼啸的弹丸穿透他们本就单薄的皮甲,援军就在北后不远处,可就是这半里地的距离,无法以人力穿越。
有些辽军老兵理智地选择了后退到火枪的射程之外,也有些聪明的辽军士兵将身体紧贴着城墙,以避开火枪的射击。
但这仅仅是苟延残喘而已,这时的辽军,已经根本没有一丝作战的意志,脑中只有如何保命。
击溃了四万辽军之后,百里无忌令四寸火炮抬高炮口,调整射程,进行延伸射击。
西城外一里的这道“炮弹墙”骤然消失,令四万辽军中幸存的士兵一窝蜂地向皮室军涌去。他们庆幸于自己终于能逃出生天。
可惜,仅仅一息,城墙上的四寸炮开始延伸射击,弹幕如雨点般地击打着这个距离中的每一个辽军士兵。
而与此同时,百里无忌转头对柴荣笑着说道:“二弟可有胆率六千亲卫歼灭八万皮室军?”
柴荣自然知道这是百里无忌送自己一份人情,眼下这种状态下的八万皮室军,就如同八万只绵羊,正等待着自己去宰割。以六千歼灭八万辽国皮室军,如此赫赫不世战功,岂能错过。
“哥哥放心,荣必不负所望。”
“好。那我就静候二弟佳音。”
柴荣随即外出调遣亲卫队而去。
北城门外,陈延正虽然心中有所不甘,但还是依照百里无忌的命令且战且退,从城外三里,慢慢地退却至城墙二十丈处,明军士兵开始按预定状态分成纵列,所站位置正是垛眼与垛眼的间距处。这时,垛眼中开始喷发火焰,火枪兵开始射击了。
胶着之中,这种纵列的编排令明军士兵在一瞬间伤亡了上千条人命,但之后的火枪兵的射击,瞬间将辽军密集的阵列犁出一条条血沟。
而就在这时,彭晓的舰炮开始射击,零星的试炮之后,炮弹便如雨点般落下。随即,北城门上的火炮也开始轰鸣。
人挤人的两个辽军方阵,三万八千皮室军,就在这迁州北城墙外五里之内,灰飞烟灭。
耶律惕剌很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他原本以为皮室军的各道将领已经不需要他的指挥就能胜任今天的战斗,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这剩下的四万多部族军。
耶律惕剌也非常不幸运,因为在前方皮室军被炮弹轰击地狼奔豕突,心中早有不满之意的部族军在原本跟随耶律朔古被明军俘虏的那些“有心人”的煽动下,决意“阵前起义”。
于是,中军营帐内的副帅耶律惕剌被乱兵一举拿下,准备用来向明军投降时的“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