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的发展速度超乎了方云和王永民的预料,随着大量的商人和工人的涌入,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郊区地价都开始上涨。
刚开始的时候,城郊的土地可以说是一文不值,第一个发现商机的商人李平,只用了五两一亩的白菜价购买了一百亩土地的使用权,一百亩地足足有六万个平方。
即便以明朝的建筑水平,简易的临时房基本上全是一楼,但架不住总面积大,六万个平方李平足足建出了六百套临时房。
就这还是主要是因为李平为了赶时间,再加上这种出租这种临时房他也第一次干,李平不得不谨慎一点。
一下子建设六百套临时房的投入也不小,尽管一套成本价加上工人的公子也只需要七两银子,可六百套下来那也要四千二百两,加上买地以及其他杂七杂八花费,李平足足投入了五千两银子。
只是李平很快就后悔了,六百套临时刚一建好,就全部租出去了,而且还是王永民亲自帮他张罗的。
王永民当然会为李平张罗了,青岛城几十万百姓不能一直住在野外啊,影响青岛城形象事小,关键现在还是四月天,仅靠那些临时帐篷,御寒的功能还是很有限,住久了很容易冻伤人的。
商人李平不仅一下给王永民解决了几千人的住宿问题,还给其他的商人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让李平享受一些特殊的待遇也是应该的,也让其他商人看看,官府并不是只知道向商人收税,同样也会维护商人的利益。
当然,王永民亲自出面接见李平还有一个小目的,那就是和王平商讨临时房出租的价格。
眼下青岛城的百姓基本上都有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使王平把租金定的比较高,但只要在百姓的承受范围内,百姓们咬咬牙还是会接受,毕竟相比住那些漏风漏雨又脏兮兮的帐篷,谁也会选择住安全干净的临时房。
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加重百姓的生活负担,这是王永民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建青岛城虽然是为了发展商业,但是发展商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改善民生,如果商业发达了,百姓却还在原地踏步,那建青岛城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经过商讨,尽管是王永民主说,李平主听,不过最后还是达成了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每一套房子一个月的租金一钱一个月,直接租一年的话,只需要一两银子一年。
一钱银子一个月,对百姓来说,只需要做两天的工,就能租的起一个月的房子,这对他们来说,基本上不会构成负担。
对李平来说,最多要七年就能回本,七年后,这六百套房子每年至少能为李平提供六百两的收入,这可是相当于六百亩地一年的全部产量。
实际上登州府的地主,如今基本上只能收两成的地主,这六百套临时房,相当于一个拥有三千亩土地的地主一年收入。只要李平不造方云的反,这六百套临时房就一直是他的,可以想象这其中的利益有多大。
而且这一切还是都是建立在青岛城地皮不涨价的从基础上,但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不要说七年后,仅仅一个月后,青岛城内城外的地皮就开始疯涨了。
不仅是后世过人复制能力强,古代人国人复制能力同样强,他们虽然没能像李平一样,第一时间发现这种商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像李平学习啊,做不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吃上螃蟹就行。
青岛城的百姓足足有二三十万人,李平建设的六百套临时住房,才解决不到五千人的租房问题,连五十分之一都不到,还有巨大的商机蕴含在其中。
所以接下来,青岛城外无主的地皮就在以一百亩,五百亩,一千亩的速度急剧减少着,随之而来的就是低价在飙升,从五两一亩变成二十两、三十两,四十两,最后定在了五十两一亩才终止了增长。
到这个时候,商人看中的已经不是土地现在的价值了,因为即便是一两一月的租金,他们也至少需要五年才能回本,但是很明显,官府是不可能让他们把租金定在一两一月,而且就算官府允许,也没有哪个百姓能住的起。
应该说商人看重的是这些地皮未来的价值,青岛城才刚刚建立,就已经这么火爆了,而且官府在青岛城周围港口,扩建了大量的码头,以后青岛城进出口商贸肯定会非常的繁华,青岛城发展的越好,土地自然就会也越值钱。
到时候,不说对这些土地进行二次开发了,只要转手卖出去,可能都不止赚一倍。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李平购买的一百亩土地,就增长了十倍的价值,从五百两变成了五千两,后悔的李平差点没把大腿给拍烂了。
这还是城郊地区的土地价格,城内的地皮上涨的更加迅速,尤其是作为商贸区来城东土地,最贵的地方一亩土地的售价已经跨入三位数,城西和城北的地价也都在七十两以上。
城南是官府用地,暂时没有出售的打算,但是青岛城的巡检兵丁以及其他隶属官府办公人员,却成为了登莱府百姓眼中的香饽饽。
不少落魄秀才都不辞辛苦,赶了几百里的路到青岛城来应聘,就因为王永民承诺了,凡是给官府工作的公务员,一律享有在城南分配住房的待遇,而且只要工作到退休,房子就会过户到他们的名下。
莱州城,自从破虏军击败了莱州府的叛军之后,莱州城几逐渐恢复了正常,不过相比以往繁华的莱州城,如今的莱州城却是萧条许多。
这一日,于涛将收拾好的家当放入租来的牛车之中,又将母亲和弟弟扶到另外一辆牛车上,正准备吩咐牛车的主人启程,迎面走来一个年约二十,手持折扇的年轻书生。
看到于涛之后,年轻书生脸上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他知道于涛因为母亲生了一场大病,耗尽了所有的家财。
年轻书生对于涛的行为非常钦佩,虽然大明一直很重视孝道,但是很多人都只流于表面,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维护面子而已,不给对手口实。真正能像于涛这样,倾家荡产也要为母亲看病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但即使是在于涛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依靠着卖字画和教书,养活的家人同时,一直在为下一届的乡试做准备。
如今莱州府经历一场大变,有不少原本是竞争对手生员被叛军给杀死了,客观来讲,下一届乡试,他们考中举人的机会更大,于涛却在这个时候准备搬家,这让年轻书生很不解。
“于兄,你这是要搬家吗?”年轻书生问道。
“原来是周兄!没错,正如你看到的,我要搬家了!”于涛笑着说道,临行之前,能碰上同学,于涛的心情也不错。
“不知道方不方便告诉小弟,于兄的去向,来日小弟也能登门拜访!”周姓书生说道。
“没什么方不方便的,以周兄的背景,肯定知道最近在兴起的青岛城。青岛城现在正在招募大量基层官吏,俸禄高,待遇好,据说还是由参政大人亲自负责审核。
我家的情况周兄也知道,家母大病初愈,身体一直很虚弱。家弟要是在不入学的话,就要被耽误了,所以我准备去青岛城碰一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