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风雨大宋 第51章 三本册子

《风雨大宋》第51章 三本册子

作者:安化军 字数:3560 书籍:风雨大宋

  聊了一会营田务的公事,杜中宵突然道:“说起学校,这些日子我闲暇时间编了几本册子,想在将来教授民间。子容看一看,合不合适,增删一番。”

  说完,起身回到自己书房,不一会拿回三本册子来。

  “这一本是《识字》。本是我编来教小儿认字的,简单易学。虽无《百家姓》、《千字文》韵律清晰,朗朗上口,却胜在意思浅显,全用俗语。用于文士开蒙不足,乡民识字却有余。”

  苏颂接到手里,见是一本极薄的小册子。翻开来,不似此时常见的开蒙教材,不是文章,而是一个一个字和词。如鸡、鸭、豖、狗,马、牛、羊,旁边还画有图形,容易辨认。

  苏颂看了看,沉默不语。用这种方法教人识字,确实比普通教材容易了许多,但用字太俗,不利于读文章。读书是要做学问的,有学问的人写的文章有不一样的特色,与口语不同。这种教材即使教会了人识字,将来真正做学问还是要重新学起。好在最后还有几首诗,全是意思浅显类似于儿歌的,勉强有些读书人的样子。这样识字容易,将来读书入门却难,说不上是好是坏。

  见苏颂不说话,杜中宵知道他的意思。自己编了这本册子,用来教儿子,韩月娘就不愿意。这样学会了认字,难说对将来读书做文章是好是坏。好处是识字早,不好的地方是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在读书最重要的起步阶段,与真正的学问有隔阂。儿子将来是要读书考进士的,学这些有什么用?也就是儿子现在太小,韩月娘容许杜中宵折腾一下,等到六七岁要开蒙的时候,断然是不会同意用这种教材的。

  苏颂果然是一样的想法。这种想法不能说错,学习本来就是对人的思想改造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学知识。本来他还想按着自己学习的过程,再编几册,把一些常见成语写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等到明白了识字不只是简单的认字,还是学习习惯和思想意识的养成,自觉水平不够,便没有动手。

  不要以为小学语文简单,那些课文实际要求水平极高,觉得简单,只是自己水平和眼界不够罢了。

  见苏颂一直不说话,杜中宵道:“此书用于开蒙,其实有些过于浅显了。不过,若是用于乡民匠人识字,倒是合用。这些人认字只是日常所用,不会读经史做学问,只要认字就足够了。”

  听了这话,苏颂点了点头:“若是如此之用,倒还合适。不过,说实话,令郎用这种册子开蒙并不好。此时年幼,做为闲时玩耍还好,等到再过几年,还是要请名师教导。”

  杜中宵点头:“这个道理我自然明白,所以这册子不是导人做学问,就只是认字所用。其实天下各行各业,如果能够读书认字,学问不必口口相传,自己读书便能学,是极好的事。我们读书人开蒙,用韵文自是应该,其他行业则未必。便如种田的,教些农田日用杂字,强似读《千字文》。其他各行各业是一样的道理,有合适教材,既认了字,又学了知识。不过这样的教材编写不易,要对行业熟悉,还要能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难找这样的人。比如说教种田的识字,可以教他们如何利用节气,晓得天时,知道种地的地理,能写的人就极少了。自古农书,虽然朝廷经常印了颁发各地,终究流传不广。便就是因为书是读书人写的,做不到浅显易懂,民间传播不开。似《耒耜经》,言农具甚详,画有图形,形制清晰,而且各件皆有名称,是农书中难得的佳作。但终究是文人所写,如果读给种田的人听,他们就不明所以。此书出后,朝廷刊印多次,颁行天下,然而还流布不广。农为天下根本,尤且如此,其他行业就可想而知了。”

  听了这话,苏颂笑道:“这就是个大题目了,非一人所能为,急切间做不来。”

  “营田务诸事草创,属下各行各业,无所不包。若是用心做起来,为天下开个头也是好的。这一本《识字》便是这个意思,教人认几个字,再让各行各业编自己的教材。以后设学校,依书教学,便就容易了许多。有了学校教学,便就不愁没有人才了。”

  苏颂这才明白杜中宵的意思,点头道:“如此做,待晓是为天下造福了。”

  识字是教育的第一步,跨出这一步,后面的学习才能展开。这个年代,教育还仅于读书识这种比较低的水平,仅有医学、武学等少数几个行业,有不多的专业教育。

  放下《识字>小册子,杜中宵又递过一本道:“这一册是《方田》,里面有些算术内容,主要教导如何丈量土地,估算粮食产量,诸如此种。学得会了,便可计算田亩,计算种田时的下种量。一个村子有两三个学会这些内容的,当大有助益。”

  苏颂接过册子,翻了一下,大吃一惊:“没想到待晓对此种学问也精通,着实不易。这里面的东西看着简单,要想学会实际极难。这里面好些东西,连我都没有见过。而且讲得通俗易懂,着实难得!”

  这其实就是基本的数学课本,不过注重实用,与此时常见的把数学跟天文挂钩是两个路子,主要侧重地理方面。开始教简单的算术,四则运算之类,后面则是几何,算长度距离,算面积体积。里面的内容以小学数学为主,稍微涉猎一些初中知识。

  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这个时候却非常实用,而且是现实迫切需要的。宋朝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田税是按照前朝传下来的账册而定,建国以来没有丈量过地亩。不说地主故意隐瞒,就是近百年的自然发展,实际的耕地也已经与账面上的数字天差地远。地亩不清,税收自然混乱,有地的不交税,没地的却交重税,不是某一地某一时的个别现象。认识到这一点害处的人不少,前些年也曾经由郭咨主持对几个县进行过一次方田,却再没有下文。

  方田不只是因为利益关系会遇到地方强大的阻力,还有技术原因,丈量田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用皮尺量长度,算面积,对天下耕地进行精确丈量,是后世工业社会才能做到的事,这个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说大地主的阻挠,就是他们积极配合,也没有合适的手段和足够的人手去做。

  清量地亩之所以叫方田,是因为这个年代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耕地分成一方一方,粗略地估算出一个数字来,不可能精确。比如郭谘实行的方田法,就是千步一方,立下标志,作为赋税的依据。再精确下去,耕的形状不可能方方正正,计算各种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根本就没多少人做到。

  方田的目的不是朝廷要多收税,实际上每次方田,都是以赋税不变为前提的。查出隐田,耕地面积增加了,则此地的平均税率降低,田税的总额不变。方田的目的实际上是让账簿和实际耕地相符,让朝廷真正掌握一地的农业资源数字,让种地的人按照地多少税赋平均,所以叫均税。

  这本册子,如果真能够教会大量的人清量地亩,则方田的阻力会减小很多。没地的人,或者是地少的人,凭什么替别人交税?他们明白了这一点,方田便就有了群众基础。

  现在种地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账簿上的赋税不均,地多的人把负担转嫁到别人身上,地少的本就贫穷,却替别人交着税。这不只是富人对穷人欺压,还因为大量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种的地到底有多少面积。种着一块地,别人说一亩就是一亩,说十亩就是十亩,大字不识,数数不过百,还能自己测出来?

  如果农民能够自己算面积了,就会争取自己的利益,方田就容易多了。

  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不只是对农业有用,各行各业都用得着,数学是科技的基础。

  苏颂自己对技术精通,一看就知道这册子的价值。里面的知识并没有多么高深,但胜在成系统,能够让人很容易地学会一些基础知识。这里面的内容也没有超过此时的数学水平,此时的数学家,基本素质超过后世初中生的大有人在,也利于对教材补充推广。

  见苏颂态度跟刚才大大不同,杜中宵又递一本册子道:“这一本《会计》,专门讲如何算账的。官府招募吏人,要书算精通,但这种人很是难得。我编了这一本小册子,专门讲计账算账,不只是对衙门的官吏有用,商人也有用,甚至一般人家也用得到。”

  不是会基础的数学知识就会算账的,能做数学题但不会算账的大有人在。这里面既有数学方法的问题,也有记账方式的问题,还有必要的查账覆核知识。此时官方使用的是流水账,天下衙门,包括各地税务工场,都有统一格式记账。账目记得清楚,但要算清楚可不容易。

  天下账簿都会统一到三司,三司每逢闰年编《会计录》,这就是大宋的经济统计。不过三司的账簿汗牛充栋,除了少数几个天才人物做三司使,账目根本就算不清楚。编出来的《会计录》往往是照抄以前的,根本做不到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

  首相陈执中的父亲陈恕为什么被太宗、真宗两个皇帝看重,到现在朝野还念念不忘,认为是最好的三司使?就是因为他强于心算,拿着账目看一遍就能算出来,这种天才可遇不可求。丁谓为什么能够权倾天下?因为他做三司使的时候,能把账算清楚,实实在在编出来一本《会计录》,天下经济情况尽在其心中,不管怎么铺张浪费,他总能够变出钱来。

  杜中宵不是天才,没有陈恕那样心算的本事,也没有丁谓那样聪明绝顶又细心肯下苦功,搞清楚账目只好用自己的办法。使用流水账,杜中宵在永城的时候连营田务和公社的账目都搞不清,他的办法是用新的记账方法,每一级都做出详实的统计,上一级只要清算复核就可以了。

  复式计账并不复杂,这个年代已经有了雏形,只是不成系统,没有统一规范。这本册子,就是讲的如何记账,如何清算,如何覆核。只要按着这一套程序做,就能够账目清晰,一目了然。当然大到三司小到一州一县,到营田务,甚至各税务场务,如此复杂的系统,错漏在所难免,控制在合理范围就好。

  这一套办法,苏颂接任永城知县的时候,管理营田务和永城公社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知道其中的好处。现在看见杜中宵总结出来,写成册子,颇有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

  以这三本小册子做为教材,建起一些学校,培养必要的人才,营田务基本的业务就包括基中。有了人才,再有必要的制度,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营田务设立的目的,是接加附近几处运河的纤夫。这些人来营田,第一个难处是不会种地,第二个就是文化水平低。不会种地可以教,文化水平低,不能读书认字,教起来就难了。

  几个月过去,杜中宵对营田务的建设很不满意,深知其中的难处。要解决问题,按他的习惯就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赚钱,有了钱诸事好办。再一个大兴教育,教育的起点,便是这基本的三个小册子。

  营田务需要的不是读书做官的人才,那有州学县学,合适的人到那里上学去。营田务的教育,是以实用为主,要培养有文化的农民,有文化的工匠,有文化的管理人员。学这些的人或许做不了官,但只要学好了,最少可以有饭碗,在营田务里过上像样的生活,做官也只是一种职业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