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风三万大军登录之后一路平定下去,三日已经将盘踞在朝鲜西海岸,北部与百济接壤的马韩攻下,南部的牟韩、辰韩加起来都没马韩大,因此并未遭遇强力反抗。
虽然三韩人号称十万大军,但是其装备落后,加上纪律松散,初遇自动步枪军的攻击既做了鸟雀散,被大军逐个击破并加以歼灭,由于先前在游轮上血洗的口令,大军拒绝投降,全部予以歼灭。
三韩人几近丧失全部,只留下部落内不到十万妇女儿童成了战俘,后续的清扫工作则是指派给远在东瀛的水刃山主持,水刃山按照柳风的指令从中华帝国招募东渡三韩的民夫几十万负责开垦三韩余下的土地。
辰王萁其被斩首示众,并被飞马传送到百济王、东濊、新罗、东沃沮、北沃沮、高句丽、扶余等国。
柳风将大军安顿在马韩首都支月,休整等待偷袭百济、新罗与东濊,这样除了辽东占有的乐浪郡外整个朝鲜半岛就能实现平定,这是既定的目标,柳风留给百济、新罗、东濊等国的日期也就十日,十日之后大军即开拔。
之所以留下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第一完成占领并统治三韩地区需要十日左右,也就是游轮从中华帝国青州半岛出发,运送来大量的人和物资需要时间。
柳风既要打天下又要治天下,这是合二为一,否则扩张再快,无稳定的根基只会是摩天大厦,顷刻倒塌。
另外一个原因是北方的这些国家与南岸的三韩人不属于同一个宗族,他们的势力更为强横,因此给他们时间考虑倒是比较合算的,毕竟震慑的作用已经达到。
百济国内刚沉浸在失去狗奴国的悲伤之中,想要联合新罗、东濊共同灭掉三韩联盟。
突然听闻中华帝国闪电击败三韩人、一举平灭南方,高兴万分,大仇得报,还未想派出使者上贡上国,柳风的飞马特使就带着三韩联盟的辰王萁其的人头和招降书来到了百济的都城慰礼城。
慰礼城以前曾是辽东公孙瓒白马威震的地方,后来建设之后由于西部与袁绍争夺幽州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使得百济贵族能够通过扶余民族势力进入百济并建立王朝。
百济、新罗以及东濊人同属夫南人,与三韩人截然不同,相互之间都有联系,甚至与北方的高句丽、扶余国、北沃沮等都是同宗同族,因此对于柳风的恐吓还是不以为然的。
自从柳风派来的使者相继进入百济、新罗、东濊、东沃沮等地,整个扶余民族都炸窝了,这是赤果果地威胁,他们虽然手中也有一些兵力,但是与强大的三韩人的十万大军相比都差上那么一点,但是扶余人素来是马背上的民族,彪悍还是有的,因此百济王一面派出使者出使中华帝国驻军地马韩地区,另外派出所有的联络使奔赴新罗、高句丽等过请求援兵。
支月营地
百济、新罗使者前来觐见柳风,他们带来了金银财务以及百济王朴氏、新罗王石氏的进贡称臣表奏。
”听闻汉朝大王前来!我们百济王深感陈煌诚恐,希望臣属于汉朝!年年缴纳岁币,以祈求永世之好,百济王也说了国内家族林立,希望一个月后正式交付百济、开城献降!希望大王给我们一些准备的时间!“百济的使者说道。
”很好,孺子可教也!一个月么,不算太长,我可以等!你去回复百济王,倘若他愿意投降,我可以继续令他做百济王,若是敢耍诈,那么百济这个王国就要从地平线上消失!包括族人!”柳风笑嘻嘻说道。
使者吓得满头大汗,年前的年轻人轻描淡写,没有丝毫戾气,显得阳光无比,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却是让人心惊胆颤。
“我一定会原封不动地劝告吾王!那就拜谢大王了!”使者说道。
新罗的使者看到百济的使者说完了,同样学着百济人的样子同柳风讨价还价。
“你们的想法我会考虑,我希望一个月后我还能与各位谈笑风生,而不是踏着你们尸身!”柳风笑着说道。
“谢大王开恩!我们现在就回去禀告王上!”
”那就去吧,别耽搁了,时间不等人!“柳风懒散地躺在藤椅上思考着。
想着自己三日内平定扫灭三韩人,这些个北方小国对付三韩联盟尚且吃力,又如何能与自己的几万勇士相比,这些家伙可是战场收割机。
高句丽新任的王山上王延优是一位刚刚上任的王,他的父辈曾是从扶余国逃往南部的王子朱蒙,在南部艰难建国,创立高句丽王朝,高句丽实际上已经是整个扶余人的最强国家,北部的扶余国长期受到鲜卑的侵扰,国势下降严重,已经无力承担东北亚局势的天平。
高句丽山上王则是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学着汉人一样一统扶余人的地盘,就遇到了攻过海峡的柳风大军。
虽然高句丽是逃亡王子朱蒙建立的,但是高句丽时常受到扶余与汉朝联合打击,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适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里少了汉朝的掣肘,高句丽发展很快,灭掉北沃沮、东沃沮、建立卫星国,正准备整顿兵马大干一场,又遇到了崛起的辽东公孙瓒,与辽东打了几年仗,迫于压力释放了北沃沮、东沃沮。
高句丽又赶上了辽东与冀州袁绍火拼的时机,由于辽东式微,逐渐减弱了对广大的扶余小国的控制,以至于高句丽称霸了辽东,尾大不掉,才会导致后来的中华帝国请求被公孙瓒采纳。
高句丽当前已经威胁到辽东的统治,到了不得不发的姬境地,因此中华帝国的搅局成为了高句丽崛起的第三座大山。
这一次年轻的延优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准备借着这是好机会一句打垮东渡的中华帝国大军,恢复对整个辽东东北的实际占领,这是父辈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