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场上,一群男女在晒谷子、大豆等作物。
有人将收割上来的粮食拿出来晒,有人将晒好的粮食打包存贮,也有人将上年没吃完的大豆拿出来晒一晒,有人在称量粮食...
人们用来称量粮食的方法也很简单,用一个竹箩作为度量工具,刚好装满一竹箩就有五十斤粟。
而大豆也能用这个方法称量,不过大豆的密度没有粟高,所以要称量五十斤的大豆就需要用更大的竹箩称量,这样就容易量度出粮食的重量,能简单快捷地称量大宗商品。
“今年用了化肥,粟的平均亩产达到三百斤,比预料的四百斤差了很多,可能今年开始种植的时候,化肥还没被发明出来的原因吧,等来年就可以用化肥作为基肥,争取达到亩产四百斤的产量,至于大豆,嗯,下年春收应该能达到两百斤亩产。”
陈昊拿着一份竹简,徘徊在粮仓、晒谷场、田地之间,他在算着今年的粮食产量,以及规划着部落人口的分配。
“今年下了化肥,冬瓜亩产一千六百斤,葛和山药都能亩产一千斤,部落二十亩副食田的产出两万一千斤,距离两百人一年需要的四万斤副食还差了一半,明年只需把种副食的田地增加到四十亩就能完美解决200人的副食问题。”
“今年春末时种下的四百亩粟,亩产三百斤,现在秋收,粟的总产量达到十二万斤。”
“两百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四百斤粮食,也就是说两百人口,一年至少消耗八万斤粮食。”
“今年有四万斤粮食是多出来的,而且今年秋播大豆等到下一年还能再收获四百亩大豆,理想状况下,大豆亩产200斤,下一年春季,再收获八万斤大豆。”
“也就是说,我们四百二十亩地,一年能多产出十二万斤粮食。”
“阴康氏族有一百二十口人,他们一年吃掉四万八千斤粮食,这样算来,按照现在的耕种面积,除去阴康氏人一年消耗的量,部落一年能攒下七万二千斤粮食,留两万二千斤粮食给农民自己作为存粮,粮仓一年能入库五万斤粮食。”
“一百二十个阴康人的副食,需要再开挖二十亩耕地。”
“我们部落现在规划了三百八十亩粮食田,四十亩副食田,七亩试验田(包括三亩菜地),在这个基础上,只需再增加二十五亩副食田,就能解决三族人吃饭的问题。
“下一年,再开荒二十五亩副食田,部落的耕地总面积就有四百四十七亩,就能养活我们三百二十人口,兼能存下五万斤粮食。”
“三族人总人口是三百二十人,平均每户家庭有四点几人,部落的总户数是七十二户。”
“四百四十七亩地,除去七亩试验田和菜地,还有四百四十亩地需要农民耕种,平均一户人耕种二十亩地,也就是需要22户农户。”
“剩下五十户非农人员,在其中选出三十名职业军人(男),另外二十户去从事工业、管理、养殖等的工作,军户里的女人也可以去打工或做其它事情。”
一份规划书写好后,陈昊就将这份竹简放在一旁晾干,又把粮食记录册交回给老祖母。
不知为什么的,这个老祖母写的字特别大,陈昊只能造一些特别宽大的竹简给她用。
部落里懂得写字...懂得计算、统筹的人并不多,她老人家还要做记录去管理粮仓,要等阿仓夫妇的知识水平上来了,阿仓夫妇才能全面接管粮仓的事宜。
“粮食亩产是增加了,可晒谷场地不够啊,得再规划五百平米晒谷场,而相应的农具、化肥、农药都要造多一些。”
种田真是不简单,水利、化肥、杀虫、除草、收割,然后还要脱粒、晒、存、脱壳都需要考虑周全,粮食种多了,就需要更大的地方晒粮食,于是就需要烧石灰挖泥沙,修晒谷场。
陈昊只好再规划一个晒谷场,原来的两个晒谷场在部落的东面,也就是未来的东城门门口。
陈昊新规划的新晒谷场在部落的南面,是在化肥厂的旁边,这次他规划了五百平米的南晒谷场,并且预留了一千五百平米的地方作为草地操场(未来人口增多了再扩建成为晒谷场)。
而东晒谷场那里也预留了一千平米的草地作为未来扩建晒谷场之用。
“建、水。”
“今年秋冬我们的任务是在东商业街的柏皇村北面,再建二十间农房,另外在城南这里建一个五百平米的三合土晒谷场。”
“而下一年的任务,除了要再开垦二十五亩地外,我们还需要修三合土路。”
“我们要修四条米宽的村道。”
“一条从码头方法一直延伸到南晒谷场,再进入我们村寨大门。”
“一条从东面庄稼地,延伸到东晒谷场旁边,再进入我们的村东头。”
“还有一条是从西养殖场延伸到菜园,再到我们村寨大门,其中要在蔡河上用树木并一条木桥。”
“一条从北面果林延伸到北出口,再进入城里(预留),再延伸到工场,与北村口连接。”
“以我们村寨为中心,东南西北方向各修一条主道面为米宽、两侧路肩二十五厘米宽的共五米宽三合土路。”
阿建是部落的建设队长,他和阿水负责部落的工程建造。
虽然这两人是队长,但每次搞工程的时候都需要陈昊去规划、安排、监督。
虽然他们有力气、有组织,可他们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够,所以凡事都需要陈昊亲力亲为,陈昊在跟他们一起建造中,也会传授大家一些科学知识。
陈昊、阿水和阿建,这三人拿着桦树皮图纸和竹简、绳子尺等工具,规划完第三晒谷场、新住房、耕地后,他们就开始测量、规划部落的道路。
想致富,先修路,这句话肯定是没错的!
随着部落发展起来,那么必然需要搞好交通和运输。
现在外面的野路都是草地、泥地,这样的路不好走,人和畜生走在上面走得慢,大大降低大家的行走和运输效率,尤其是到了下雨天,各种的泥路就会变得一塌糊涂。
最重要的是,陈昊想要造车,造单轮推车、双轮车、牛车、羊车等运输工具。
一头牛最多也就能背负几百斤的物体,如果有牛车和路,一头牛就能拉几千斤重的货物。
牛车运量大,如果不修路,直接在泥土路行走,车轮的压强就会使车轮陷入泥里,难走不说,还容易弄坏车子,如果碰到阴雨天,野路变成泥水路,那牛车就直接废了。
要造车,就得先修好路,这样车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部落有个码头,修一条连接码头的三合土路,就能利用水运从外面运回矿石、木材、粮食等物资,通过牛车和道路就能将这些物资快速运到村寨以及附近的各个地方,能大大增加效率。
至于人手方面也是不需要担心的,就像八九十年代的一些村子要修村路、修晒谷场等公共设施,村里没钱,村长就带头安排各户人利用空余时间,轮流参加修路工程,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能把路修出来。
修路需要的时间虽然是长了点,像修粮仓、晒谷场那样,修它一年半载,肯定能修出来的,只是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