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正中皇太极的心事,皇太极的烦恼,一部分固然是因为关宁军的缘故,另一部分,还是在固守山海关、长城一线与退出关外之间犹豫不定,拿不定主意。
“如果陛下不战,又能退到哪里去?”江通不待皇太极回答,又紧接着问道,“陛下退到宁远,董宣武便追到宁远;陛下退到锦州,董宣武便追到锦州;陛下退守广宁,董宣武同样也会追到广宁城下。就算陛下退过辽河,董宣武恐怕也不可能就此止步,还会追过辽河。
宁远、锦州、广宁、辽河的地势难道会比长城、山海关更为险峻?
董宣武追过辽河以后,陛下准备怎么办,继续退?让出辽阳、奉天(沈阳)么?退回建州的深山老林中去么?陛下,现在你手下可有二十万雄兵,蓟门更有二十万蒙古盟军,两万广宁军,关外更有的关宁军、广宁军余部不下五万多人,辽河以东还有留守的兵马两万多人。
这些人马,陛下准备怎么处置?
建州穷乡敝壤,可养不起这么多人,也藏不了这么兵马。
就算陛下退回建州,难道董宣武就会放过陛下吗?
董宣武可不是杨镐,杨镐犯过的错,他恐怕不会再犯。他曾在数月之间彻底平定了祸乱大明数年之久的川黔之乱,西南十万大山险要的地形难道比不过长白山下的深山野林?东北严寒的天气,难道比西南十万大山中的毒草、毒虫和瘴气更为厉害,能阻挡得住董宣武的脚步?”
江通顿了顿,又说道:“陛下从山海关不战而退,只会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让将士们的士气更加低迷,让跟随陛下征战四方的人对陛下失望,离心离德,弃陛下而去,甚至投降明国。
蒙古人就更不必说了,这次入关,林丹可把明国得罪得不轻,为了赎罪,求得明国的原谅,他们必定会调转刀口,重新协助明国对付陛下。
已经被陛下打怕了的朝鲜,也绝不会放过落井下石,讨好明国的机会,也会出兵,攻打大清。
大清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大好局势,恐怕要从此毁于一旦。
四面楚歌之下,请问陛下,当如何自保?
臣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说罢,江通再次跪倒在地上,以头杵地,不肯起来。
皇太极叹了口气,说道:“爱卿何必如此激动,退出关外,也只是朕的一个方案,朕也没说一定会退出关外。
只是山海关虽然地势险要,但毕竟只是一块死地。死守山海关,明国可以从容调兵,如果明军出一支奇兵,从其他的关口出关,绕到山海关背后,切断我军的后路,又当如何是好?
再说,董宣武得神人相助,朕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可以应对!”
“陛下过虑了!”听到皇太极说出了心中的顾虑,江通松了口气,说道:“明国的确有可能调一支奇兵从背后袭击我军。但是,普天之下,大明的兵马中,除了五行卫,陛下认为哪支兵马可以与我大清将士相抗衡?
如若明军派出的是其他的兵马,陛下大可率军一口吃掉这支孤军深入的兵马。长城隔断了他与五行卫的联系,长城内外两支明军想做出精妙的配合,难于登天。
五行卫就算想要趁机攻下山海关,以山海关之险峻,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倘若五行卫以金蝉脱壳之计,孤军杀入我军背后。这正是老天给我大清的大好机会,那我军索性再次杀入关去,直取北京城。没有了五行卫的明军,在大清勇士面前,也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罢了!
五行卫倘若敢一分为二,陛下,以我大清二十万雄兵,再加上蒙古二十万铁骑,难道连半支五行卫都打不过?到时,无论是回身歼灭掉敢与冒进的这一部五行卫,还是干脆入关,都大有所为。
至于神人之说,颇为荒谬。臣曾仔细问过广宁军撤出的将士,根据他们的描述,臣以为,那不过是董宣武新发明的什么玩意。而且这东西,似乎还有很大的缺陷,并没有陛下想象中那么强大的威力,更多只能吓唬吓唬人,陛下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果真?”皇太极仍然有些狐疑。
“臣有怎敢欺骗陛下?陛下请想,如果董宣武真能驱使神人,他又何苦冒险夜袭广宁军?平汉王又怎么可能安然无恙地全身而退?”
“不错!那些所谓的神人倘若真有那么大的威力,他大可来刺杀朕!”皇太极自言自语道。
“陛下,五行卫即使再厉害,也不过一万余人罢了。我军二十多万大军,多是能征善战之勇士,十个打他一个,难道还打不过五行卫?更不消说,陛下还有蒙古二十万精骑助阵,还有关宁军、广宁军余部相助。
陛下善战,当初广宁城下、宁远城下,先帝之所以会败给董宣武,不是因为五行卫如何能征善战,而是因为董宣武的火器太过奢利,非人力可以抵挡。
如今我大清勇士也装备有大量的火器、火炮,这几年来,我们从关宁军、广宁军,还有从关内以及从泰西人手中购置的火器、火炮,还有我们自己仿制的火器、火炮,天启一式步枪已有三万多支,西洋火器近三万多支,老式鸟铳已经不下六万多支,各种类型老式、新式青铜火炮、铁铸火炮更多达一千一百门。
陛下麾下精锐,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也训练了两年多,已非昔日可比。
论实力,论战斗力,早已不在五行卫之下。
即使正面与董宣武对阵,也未必落得下风,所欠缺的,不过是战胜五行卫的信心罢了。
如今南方烽火已燃,陛下率精兵从北方夹击明国,明国虽大,但早已腐朽不堪,首尾难相顾,陛下可谓是占了天时。
陛下占据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凭雄关与董宣武决一死战,又占了地利。
大清国方兴未艾,众志成城,此乃人和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