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求推荐票,求推荐票,求推荐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转眼之间
时间就到了八月二十三号
这一天就是处暑的日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第三个季节秋季终于快要到来,地里的庄稼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花开是春种,花落是秋收;
秋风虽然还没有到来,但李正夫家公家的玉米已经成熟;
八月二十三号这天一大早,外公家就全家出动到地里掰玉米;
李正夫外公家的地很多,大部分都种了玉米,还好大多都靠近路,就算不靠近路,也可以把玉米掰了背到路边上,
李正夫开着从初中同学陆国波家借的大三轮车来拉,还是李正夫有先见之明,早早就把车借来了,否则你等到现在再去借,三轮车早被别人借走了。
“外公外婆,你们带着邓平闻文王磊他们三个小屁孩掰玉米就行,挑玉米的活儿就交给我。
”才一个上午,一家六口人就将四分之一的玉米掰完,看见外婆就要拿扁担挑玉米,李正夫赶紧接过外婆肩上的扁担;
两袋玉米棒子少说也有一百二十来斤,这么重的活李正夫怎么能让外婆来干呢,自从重生回来之后,李正夫很重视身体健康,经常锻炼身体,
李正夫全身力量大增,别说一百斤,就是三五百斤李正夫都懒的背,直接让三个小屁孩过来,每个人的背篓里面装一些就可以了,反正李正夫也不会有任何的压力,毕竟李正夫这是在教他们勤劳。
“……”
“……”
“那好,让邓平闻文王磊他们三个人背,我和你家公专门掰玉米,你专门开车拉回家好了,让邓平闻文王磊他们三个背玉米的时候走路当心一点……”推脱不过的外婆向李正夫叮嘱道,
三河村虽然通了沙石路,但玉米地还是不可能都在路边,所以还是要先将玉米搬运到沙石路边,最后才能用车运回家。
“外婆,您放心没事!”很快李正夫就把玉米分成小三份让三个小屁孩背去路边。
“走路小心啊……”看见三个小外孙走的这么快,外婆杨娣兰再次叮嘱道;
“哎,知道了。”三个小屁孩应了一声,嘴里吃着黄瓜,很快就消失在玉米林中;
两亩地的玉米不是很多
才两三个小时的功夫,眼看就要收获完毕了。
到了中午,外婆就先回家做饭去了,看着时间差不多了,李正夫也让外公和三个小屁孩上车,拉着玉米一起带回去了。
随后李正夫将车上的玉米前部卸下来,倒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最近天气都很好,等这些玉米剥皮后晾晒个几天,就可以进行脱粒。
“正夫吃饭了!”外婆搬好饭菜,就向李正夫喊道。
“知道了家婆我就来!”李正夫将三轮停好,洗了洗手就进屋吃饭,忙了一个上午他也饿得不行,外婆亲手做的菜味道没的说,他整整吃了三大碗,还喝了一碗肉汤。
喝了口茶,李正夫带着三个小屁孩去河里洗澡了,在玉米地里忙碌了一上午,被玉米叶割的全身都是伤痕,而且身上粘粘的很多玉米的胡须瘙痒难耐。
而且下午太阳太大了,天气太热,玉米一般都是明天早上早点起来掰,以前地种的比较多的时候都是晚上一两点的时候,在月明星稀的时候掰玉米,不仅凉快,而且晚上月亮大,也能看见路。
但是他像邓平闻文王磊他们三个小屁孩儿那幺小的时候也是跟着的,只不过晚上掰玉米的时候,他一般都是在地里面睡觉,十分的凉快,田野里的青蛙在呱呱呱的勾引着雌蛙,和蟋蟀响起的交响曲,成为了夜晚的乡间一曲美妙的音乐,在这样美妙的夜里,唯一的缺点就是蚊子有一点多。
…………
李正夫骑摩托车,带着三个小屁孩飞快的来到了流水河,脱了衣服裤子,跳进河里哗哗的洗了个澡,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全身再次充满了用不完的精力。
如果不是家里面有事,需要把玉米的皮给撕掉,他们一群人在河里面洗澡能洗到晚上才回去。
要知道,他们村里面的小孩儿皮肤都那么黑,不是没有原因的,夏天的时候,一群小孩儿在河里面洗澡了,从早晨出太阳开始,一直到晚上。
渴了喝点水,饿了捉一些螃蟹或者鱼烤来吃就行了,其他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水里面泡澡,在水里面捉迷藏。
玩累了以后,一大群小屁孩儿就躺在大石板上晒太阳睡觉,太阳火辣辣的照在人的皮肤上,一旦觉得晒得受不了了就翻个身继续睡,你他妈在玩的a面就晒b面,所以就导致了群里面小孩儿在小的时候都十分的黑。
就李正夫也深受其害,他的皮肤也是长大了以后去外面打工,过了很几年才慢慢的变正常的,当然这个正常也是相对来说。
他的肤色和大多数的城里面的来说还是比较黑的。
洗了二十分钟左右,擦干身上的水,又带着三个小孩回到家里,李正夫搬了个小凳来到院子里,开始剥玉米壳,剥下来的玉米壳晒干了,也是引火的好东西。
两三亩地的玉米还是有不少,在院子里堆了好大一堆,李正夫估计即使三人忙碌一天才能剥完,便让三个小屁孩休息一会后加入阵营,一起干。
“正夫,没事了你就帮我绑几串玉米挂在大门两边。”
“知道了外婆!”在大门两边挂上几串玉米,是村里的习俗这样是为了庆祝丰收,展示丰收的喜悦,当然这样也更能体现农村的风貌、乡村的韵味。
挂在门边的玉米要挑选最大最饱满的,这样才能体现出丰收的感觉。
于是李正夫就开始在玉米堆里寻找,找到了十多个玉米后,李正夫像编辫子一样将它们都编起来,然后挂在门前的房梁上。
大约半个小时后,门口两百边终于挂上了八串玉米,远远望去金黄的玉米十分喜人,从门口走过的人就能知道这户人家又有了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