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密云城北出现了大批奚族骑兵。
第四天,北平郡方向,契丹骑兵从临渝关入境。
密云周围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城外老百姓纷纷逃到密云城内,城内老百姓则携家带口向渔阳方向逃难。
谁都知道,这次草原胡人出兵与以前不同,是真要打仗了!
新柳军以往对胡人的态度,这里的百姓也有耳闻,而且新柳军一进密云,二话不说就将城内胡人抓了个干净,抓捕过程中,有反抗的也都被当场格杀,没留有丝毫讲和的余地。
李栓柱下令开仓放粮,由原有地方官员安抚逃进城内的百姓,维持城内秩序,同时派出士兵日夜巡逻,有趁机作乱者,一律斩首示众。
第五天,萧正率部一万,走鲍丘水抵达密云。
兵不血刃拿下高开道营地,新柳军收获颇丰,粮草、器械、兵甲堆积如山,而最让萧正和诸将高兴的就是缴获的战马。
奚族和契丹骑兵中不少将领都是一人双骑,再加上高开道麾下的骑兵,一战便缴获战马两万余。
不要说现在国朝新立,家底空虚,就即便有钱,现在也没地方去买这么多的战马!
北方战事,尤其是面对草原部落,战车只能用来防御,进攻还要靠骑兵,而这两万多匹战马对萧正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碳。
随后,萧正立刻将刘典、罗士信两部人马中原有的骑兵挑选出来,更换战马后交予了徐二虎和吴鸿,算是划归了正式的骑兵行列。
原有的高开道人马,愿意投奔新柳军的,骑兵同样划归徐二虎,步卒则补充给了刘典和罗士信。
忙完了这些,萧正这才率部走水路北上。
李栓柱、苏定方闻听萧正到来,不由大喜,立刻率曾千、张金树、苏昶、张善基等人出城迎驾。
城门处略作寒暄,众人入城。
萧正任命曾千为渔阳郡太守,苏昶为郡尉,张善基为骑兵李栓柱麾下副将,协同罗士信所部共同抵御奚族和契丹入侵。
随后,萧正传檄渔阳各县,并由曾千往各处安抚官员和百姓,刘成率部五千戍守渔阳县(注1)。
萧正抵达后的第三天,新柳军走陆上的步兵抵达密云。
此时,奚族、契丹业已得知了罗艺撤出涿郡,但高开道、阿会那和哈尔巴拉情况如何,他们还不得而知。
就在萧正抵达密云的第四天,奚族、契丹同时派使者前来求见萧正。
萧正却未出面,而是由李栓柱、苏定方和曾千等人出面接待了两家来使。
使者来的意思有两个,其一,询问阿会那、哈尔巴拉是否被新柳军俘获,如果俘获,要求尽快释放。其二,询问原来在密云城内的一些贵族子弟的境况。
李栓柱告知使者,阿会那、哈尔巴拉两部人马已经全军覆没,密云城内贵族子弟和其随从也已经被新柳军俘获。
来使大怒,要求新柳军立刻放人,否则将兴兵荡平安乐和渔阳。
李栓柱云淡风轻,领着使者看望了被关押的一众俘虏,同时表示,放人可以,但必须答应两个条件。
其一,密云北燕乐县一直是中原领土,是中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奚族必须归还。
其二,北平郡的卢龙塞(注2),柳城郡、燕郡也都是中原领土,契丹必须从二郡退出。
萧正对这些地方极为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都曾是大隋的领土,还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尤其是北平郡的卢龙塞和临渝关,都是极为关键的军事要塞,萧正势在必得。
使者听罢李栓柱的话,像看白痴一样看了李栓柱一眼,随后一言不发离开密云。
使者走后第三天,奚族开始大举进攻密云。
第四天,契丹兵分两路,从卢龙塞、临渝关直扑渔阳。
在后世历史中,唐朝贞观年间,王玄策一人灭一国,被称为传奇,始终为人津津乐道,但其实,隋朝鼎盛时期的实力,对周边势力的震慑还真不比唐朝差。
大业初年,谒者仆射韦云起奉命出使突厥,恰逢契丹进犯营州(柳城郡),杨广诏令韦云起监领突厥兵去讨伐,突厥启民可汗派两万骑兵,听命于韦云起指挥讨伐契丹,韦云起行师奇谲,大破契丹,从此,契丹对隋朝服服帖帖。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奚族、契丹开始从各部独自活动,逐渐形成部落联盟。
奚族的阿会氏和契丹的大贺咄罗掌权后,开始注重学习中原文化,尤其对兵书、战法极为重视,重金相求也好,绑架也好,着实从渔阳、涿郡等地“请”回去不少读书识字的先生,教授胡人中的一些贵族将领。
隋末大乱,高开道趁势而起,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为了抵御涿郡的罗艺,高开道不仅放弃了北方一些军事要塞,同时也派了不少人教授奚族、契丹制作兵甲器械以及攻城之法。
所以,现在的奚族、契丹对攻城虽谈不上精通,但比起以前却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还会制造云梯、冲车之类的攻城器械,虽说粗糙了些,但对攻城还是大有助益。
两方厮杀了三四天,奚族、契丹两部损失不少人马,却未能攻破密云和渔阳。
第五天,恼羞成怒的草原胡人开始驱赶被他们抓去的中原百姓攻城。
萧正下旨重启谈判。
奚族、契丹对此却并不理会,仍旧驱赶百姓攻城,眼见无数百姓死于非命,萧正大怒,下令将所有草原胡人中的贵族子弟押上城头,一连砍了十几人,两部这才意识到,萧正却如传言那般,对他们这些草原部落极为强硬,是绝不会向他们低头的。
这些贵族子弟分属各个部落,其中有不少人的身份都非同小可,奚族、契丹领兵将领不敢再攻城,将此事紧急上报首领。
不久后,两部再派使者来密云,重新开启谈判。
注1:渔阳县,今天津蓟县。原名无终县,隋大业末年改为渔阳县,为渔阳郡郡治。
注2:卢龙塞,即喜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