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多面手秦枫

《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第一百一十九章 多面手秦枫

  大明户部尚书杨思义,集合了来自全国的农业专家,想到的这个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办法,就是肥料。

  其实在这片名为神州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华夏人,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农耕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肥料的使用,对于土地增产有重要的意义。

  从战国时代,已经开始使用人粪尿、畜粪、杂草、草木灰作为肥料。

  到秦汉时期,厩肥、蚕矢、缲蛹汁、骨汁、豆萁、河泥也开始被列入肥料的行列。

  而现在,已经是1370年,大明洪武年间。

  杨思义率领的专家团队,打算在秦枫灌溉新法的基础上,再次取得突破的方法,就是采用肥料来促进土地增产。

  但是,要用什么样的肥料合适?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增补,民间收集上来的,能够用于肥田的东西,已经多达百余种!

  粪肥、饼肥、渣肥、骨肥、土肥、泥肥、灰肥……

  其中,最早被应用于农业实践的肥料,自然就是粪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是最底层的劳苦农民,都懂得的朴素道理。

  但问题在于……粪肥并非那么容易获取。

  以秦枫所在的淳化县为例。

  一户人家,经常会拥有二十亩地,甚至更多一点。

  二十亩地,那是极其广袤的一片土地,光靠一家人的便溺之物……那得多能拉啊!

  哪怕是如今已经先富起来的淳化县,很多人家在能够吃饱肚子之余,开始养鸡养猪,丰富餐桌食谱的同时,也多了一项粪肥的来源,却依然不可能供给二十亩地的需求。

  更何况,那些珍贵的畜粪,同样要送到沼气池里,用作生产沼气的原料呢。

  但是,户部尚书杨思义的努力,也同样没有白费。

  集合近乎整个大明天下的智慧,虽然没能搞出比秦枫灌溉新法更高明的种地办法,却发现了一个新型肥料,能够用于土地粮食增收增产。

  红萍。

  杨思义手中拿着一份文书,上面用粗陋的文字写道:各邑农人,多蓄萍以壅田,养时萍浮水上,禾间辄为所压,不能上茁,夏至时萍烂,田水为之变色,养苗最为有益。久之,与土化合,便成肥料,苗吸其液,勃然长发,每亩初畜时仅一二担,及至腐时,已多至二十余担……

  农家人,哪怕找几个能写字的,自然也写不好。

  但杨思义完全不计较这文字的好坏,这里面蕴含的内容,才是他真正在意的东西。

  红萍!

  真有这么好的肥田效果?

  若能在全国铺开,善莫大焉!

  但是杨思义身居高位,老成持重,自然不能仅凭这一纸文书,就立刻大张旗鼓向全国推行。

  他很快就想到了率先搞出灌溉新法的淳化县。

  既然那个叫秦枫的淳化县令能在一县之地做出成绩,我也大可以效仿一下啊!

  同样选应天府下辖的一个县,把这个在稻田里种植红萍壅田的法子推广下去,最多一年的时间,就能看到效果。

  若是真能跟这文书上说得一样,那么至少明年,这个试验县里的庄稼产量,就要胜过淳化县。

  到那时候,再推广至全国,那么我大明粮食的增产,就有多了一重扎实的保障。

  杨思义的效率很高,很快就把想法落实,最终选择了跟淳化县毗邻的句容县,开始试验稻田里蓄养红萍作为肥料的办法。

  不过,朝堂上下,都忙碌着打造战船,出征日本的事情,几乎没人注意到杨思义在应天府的一县之地,搞的这点小小的肥田试验。

  ……

  大明皇帝朱元璋,最近心情晴朗了许多。

  凭借从秦枫那里找到的灵感,再加上九五至尊的威势,跟刘伯温做了一个局,强行以大明国债的名义,筹措到了建造舰船的费用。

  身为皇帝,这次重操旧业,讨饭讨得相当硬气。

  现在,万事俱备,已不欠东风。

  只待明年,舰船下水,兵部训练的水师精锐同时完成训练,便可以扬帆出海,去往那个心心念念的岛国,并尝试在那里找到秦枫心声中反复提及的金山银矿。

  心情晴朗的朱元璋,趁着朝堂一团忙碌,他却悠哉悠哉,习惯性地再次踏上了淳化县的土地。

  此时,秋收已经完全结束,按照朝廷规定要交的田税,也早就押运到了应天府的粮仓。

  但是在淳化县这里,却丝毫无法感受到任何农闲的气氛。

  田里,地里,随处可见忙碌得热火朝天的农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色,丝毫不以这些农活的苦累为意。

  吃苦受累算什么?

  这可都是为了自家的好日子挣命,哪怕累死也是带着笑的啊!

  朱元璋知道,这是秦枫曾经提到的“冬闲间作”计划,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峥嵘。

  虽然传说中的高产土豆,还是不见踪影。

  但是在秦枫的带领下,家家户户都在刚闲下来的土地里,种上了菜心、油菜、豌豆、甚至棉花等各种作物。

  一个冬天的时间,等这些作物收成了,全都是钱啊!

  到那时候,淳化县的生活水平,又将提升老大一截,把周边几个州县,都远远地甩在后面。

  秦枫发行的那些“淳化稻谷债”,在这样大好的局势下,更是没有任何困难,不会有人担心这样富裕的县衙,还能还不清区区的稻谷债。

  朱元璋的目光,远远地追着正在地里跟几个老农一起忙碌的秦枫身上。

  这位县太爷,真是个多面手。

  县衙里,威风八面,不论任何疑难的案件,到他手上,似乎都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

  别的不说,光是秦枫断案之后,反过来影响大明刑部修订《大明律》的例子,都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

  刑部尚书的心态早崩了。

  但是没办法,事实证明,秦枫做出的判罚,不论是原告被告,都是心悦诚服,更是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一致认同,可比《大明律》里那些模糊不清的法条,更具备实操性,更能贴近老百姓的实际。

  县学里,秦枫又能摇身一变,化作知识渊博的先生,甚至在郑吴先生因病缺席之后,连闻史的课程都给接了过来,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别说那些蒙学的孩子了,就连大明皇帝朱元璋,都觉得眼界大开。

  而现在,秦枫卷起裤腿,跟老农一样在地里忙活,探讨这些冬季间作作物的种植经验,又俨然成了种庄稼的行家里手,跟那些自诩一心只读圣贤书,提到庄稼就皱起眉头的清贵官员,完全不一样。

  “大人!”

  一声远远的呼唤,打断了朱元璋的思索。

  一名神色剽悍的淳化衙役,自远而近,向秦枫递上一份文书,于是秦枫站起身,在粗布衣裳上随意擦了擦泥手,便打开文书,只看了一眼,就骤然露出惊讶的神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